5G技術10大誤解!

5G技術10大誤解!

5G技術的商用和普及已經進入時間表,甚至各大手機終端廠商都將發佈支持5G網絡的手機。可見,5G時代真的不遠了!

然而,針對5G技術,大家或許對它的印象就是“快”,對它的理解並不是很完善。

誤解一:5G是一場革命要取代4G

最初的5G採用NSA模式部署,即依託於現有4G來擴充網絡容量和覆蓋。最初的5G與4G非常相似,網絡部署也主要利舊現有4G基站資源,這是一次從4G到5G的平滑演進過程。

5G技術10大誤解!

事實上,不管是NSA還是SA部署模式,4G將在較長時間內繼續提供語音、數據和物聯網業務,與5G網絡共存。

至於我們通常講的“5G改變社會”,5G要對社會產生革命性的規模影響,還需要時間來孵化。

誤解二:5G投資大、資費貴

從單站規模看,5G早期利舊4G基站及配套資源共站部署,可較大節省投資成本。

通常人們認為的“5G投資大”,是因為5G需要新採用更高的頻段、建設更多的小基站,從而導致整體投資加大。但這也不能一概而論,要看運營商具體部署方案來具體分析,後面章節我們將會提到。

至於5G資費問題,肯定會比4G便宜,因為5G頻譜效率成倍提升,每BIT成本成倍下降,必然會在激烈的價格戰趨勢下,資費越來越便宜。

同時,由於5G網絡切片使能服務移動寬帶和物聯網多樣化應用場景,未來5G資費絕不會依靠單一的流量收費,而是基於“體驗優先”的多樣化的資費標準,大可不必有當年4G之初流量“一晚一套房”的擔憂。

業界普遍認為:5G將不僅服務於‘人’,所有的行業都將和它發生牽扯,更將顛覆過往的商業模式,因此,根據網絡的不同用途採用多種形式的收費方式將是基本原則。”

誤解三:5G需要新頻段

您可以用新頻段建設5G,但沒有人阻止您重耕2/3/4G頻段或使用現有手中的頻段建設5G。

在R15版本中,5G NR定義了從sub 6GHz到毫米波的多個頻段範圍,如下圖:

5G技術10大誤解!

其中,部分是5G引入的新頻段,部分是LTE老頻段,以使5G不受限於頻譜資源,在低、中、高頻段均可部署。

比如,中國移動和美國Sprint在2.6GHz上部署5G,正是採用的原LTE頻段n41;而美國T-mobile計劃在600MHz上部署5G,採用的是原LTE頻段n71。

誤解四:5G就是小基站

5G為什麼需要小基站?因為更高的頻段意味著無線信號覆蓋範圍更小,就需要建設更多的基站。

但是,既然5G不受限於頻譜資源,在低、中、高頻段均可部署,也就意味著5G有宏基站,也有小基站,但5G不能和小基站畫等號。

通常,運營商在考慮5G全覆蓋時,會用低頻段做覆蓋層,中頻段做容量層,毫米波高頻段做高容量層(熱點)。

5G技術10大誤解!

如上圖可知,覆蓋層仍然是宏站,小/微基站並非全網部署,運營商當然不會那麼傻,部署這麼多小/微基站可是要花大成本的啊。

頻譜是整個無線通信行業最重要的稀缺資源。5G頻譜可粗略的分為三大範圍:低頻段低於3GHz;中頻段3-6GHz;高頻段大於6GHz。目前,國內低頻段資源此前已分配完畢,運營商手中的低頻段資源仍然應用在2G、4G網絡中,國內暫無低頻率資源分配給5G。

誤解五:5G需要大信道帶寬

一提到5G,就讓人聯想到“大帶寬、高速率”,但是,5G具備靈活的物理層設計,支持從5MHz到100MHz(毫米波頻段400MHz)的信道帶寬。

也就是說,運營商僅擁有5MHz的頻率帶寬,理論上也是可以建設5G網絡的。比如,美國Dish就是計劃利用窄帶寬建設NB-IoT網絡,再演進到5G物聯網,專注於物聯網業務。

再來理論計算一下,4G LTE的最小信道帶寬為1.4MHz,5G支持最小信道帶寬為5MHz,若一家運營商僅擁有6.4MHz帶寬,理論上也是可以通過非獨立組網(NSA)建成一張4G和5G雙連接網絡的。

誤解六:5G必需Massive MIMO

Massive MIMO可大幅提升頻譜效率,提升容量和覆蓋範圍,但Massive MIMO也有自身的挑戰,主要是:天線會更大更重,鐵塔可能無法承受負荷,且需進行功率升級和回傳升級,它適用於一些站點,但所有站點部署Massive MIMO並不是經濟的做法。

5G技術10大誤解!

通常低頻段覆蓋層會採用4T4R,中頻段容量層採用8T8R或64T64R,毫米波高頻段採用128*128或更高階的Massive MIMO。

誤解七:5G網絡時延不到1毫秒

有時候,時延指數據包從發送端到接收到所需要的時間,簡單來說,Ping延遲的一半,也稱為單向時延。

有時候,時延指數據包傳送的往返時間,這與ping延遲相同。

在3GPP和ITU中,還定義了控制面時延、用戶面時延。控制面時延,指從空閒狀態到連接狀態的轉換時間;用戶面時延指IP層數據包傳送的單向時延。

在不同應用場景下,5G的時延要求也不一樣。在eMBB場景下,5G NR用戶面時延(單向)為4ms;在URLLC場景下,5G NR用戶面時延(單向)為0.5 ms;控制面時延為10ms。

低時延5G剛好面向未來廣泛的5G應用,比如VR/AR時延需求為7-12ms,工業機器手臂時延需求為1-10ms。5G技術將是工業互聯網和智能製造的基石!

誤解八:5G將取代Wi-Fi

過去20年來,蜂窩網絡與Wi-Fi一個從室外走向室內,一個從室內走向室外,兩者相輔相成,共同承擔無線流量。

蜂窩網絡從4G向5G演進,Wi-Fi技術也同時在演進。

WiFi主要用於室內環境,而5G則是一種廣域網技術,它在室外的應用場景更多。5G高頻段信號更難走進室內,室內覆蓋存在短板,面向不斷髮展的視頻和物聯網業務,這個世界仍將需要Wi-Fi來補充覆蓋和容量。5G不是取代Wi-Fi,而是兩者共同做大無線生態規模。

儘管5G的速度快到可以讓用戶在一閉一掙眼睛之間,一部超高清的電影就已經下載完畢。轉化個角度思考,電信蜂窩網絡技術在升級的同時,WiFi的技術也在不斷的升級,並且更新迭代的速度更快,WiFi的速率始終比電信蜂窩網絡速度快10倍以上。WiFi熱點數量依舊會不斷增加,互聯網接入流量主力來自WiFi。

誤解九:自動駕駛必需5G

車載傳感器是全自動汽車的基礎技術,它們可以幫助汽車認知環境,實現安全的駕駛體驗。當然,這意味著大量的數據交換,不論是激光雷達、聲吶還是景深相機,都需要迅速交換大量數據。5G的高帶寬、低延遲、大容量數據傳輸特性,無疑為上述技術提供了堅實的基礎,能夠迅速將數據傳輸至雲端,完成實時計算和處理。

車輛間(V2V)和車輛到基礎設施(V2I)通信,也是全自動汽車發展起來的關鍵。在自身技術達到成熟階段之後,兩種通信能夠讓汽車間互相“看見”對方、“感知”道路,甚至共享其他汽車的數據,駕駛體驗自然更加安全。

5G技術10大誤解!

AI,也就是人工智能技術,能夠讓全自動汽車實現自主學習功能。其中一個關鍵是:汽車可以從其他汽車間獲得信息、並分析和學習駕駛體驗,改善自身功能。

當然,機器學習並非是離線的,5G提供的網絡平臺是數據交流的基礎,讓汽車可以自動分發和接受數據,最終將其變成自己的東西。

自動駕駛需不需要5G,要看是哪個等級。

自動駕駛從“解放雙手”到“解放雙眼”,再到無人駕駛,共分為5個等級(L1-L5)。

如果說L1到L4的自動駕駛可以通過本地端的攝像頭、雷達、激光雷達等傳感器收集數據實現本地決策控制,但到了L5無人駕駛階段,需通過網絡通信擴展感知範圍、彌補本地傳感器所欠缺的感知能力,以達到100%的安全性決策。

簡單的講,本地傳感系統讓汽車實現了“眼觀六路”,但自動駕駛也需要網絡通信來實現“耳聽八方”。

誤解十:5G玩家只是運營商和設備商

4G移動互聯網時代,產業鏈的玩家主要是運營商、設備商、手機商和互聯網企業。但5G定義了eMBB(增強型移動寬帶)、URLLC(超高可靠超低時延)、mMTC(大規模機器連接)三大應用場景,面向包括汽車、農業、製造、健康、醫療等全行業,

因此我們說“4G改變生活,5G改變社會”,需要全行業來共同推動5G新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