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人眼中的民企紓困:“一二五”目標會如何落地

银行人眼中的民企纾困:“一二五”目标会如何落地

經濟觀察報 記者 胡豔明

11月15日下午六點,張林還沒有結束一天的工作。他合上電腦,摘下眼鏡,揉了揉眉頭,又拿起桌上另一份文件,為相關會議的發言做準備。

張林是一家股份制銀行從事普惠金融業務的負責人,近年來一直在專注於銀行小微企業的業務。

近期,針對民營企業面臨的現實問題和困難,多部門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和服務民企發展。這已經反映到銀行的行動上,張林已經參加了所在銀行內部召開的多次會議進行討論。

在張林看來,銀行支持民營經濟的策略,除了考慮銀行自身的資本約束、民企信貸要求之外,還需集中解決兩方面問題:第一,企業類型劃分方面,比如大型、中性、小型企業在策略上要區別來看;第二,行業執行方面也要嚴格把控,比如房地產和資本性行業、產能過剩行業都要有比較明確的規定。

“一二五”目標

11月7日,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提到,民營企業從銀行得到的貸款和它在經濟中的比重還不相匹配、不相適應。從長遠來看,銀行業對民營企業的貸款支持,應該契合民營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相應比重。因此,對民營企業金融服務,也會設定相應的政策目標,讓民營企業從金融機構獲得充足的資金支持。

郭樹清提出,初步考慮對民營企業的貸款要實現“一二五”的目標,即在新增的公司類貸款中,大型銀行對民營企業的貸款不低於1/3,中小型銀行不低於2/3,爭取三年以後,銀行業對民營企業的貸款佔新增公司類貸款的比例不低於50%。

“一二五”目標提出後,在銀行業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張林也在積極的查閱各種報道和研究。

“國家監管部門制定的策略,銀行在執行方面肯定是非常堅決。比如之前‘三個不低於’、‘兩增兩控’等,銀行的資金力度都是支持的。“張林說。

銀保監會在年初針對小微企業貸款提出了“兩增兩控”目標,其中“兩增”是指單戶授信總額1000萬元以下(含)小微企業貸款同比增速不低於各項貸款同比增速,貸款戶數不低於上年同期水平;“兩控”是指合理控制小微企業貸款綜合成本和貸款質量。截至10月份看,銀行業均已完成“兩增兩控”目標,小微企業信貸投放總量不斷提升,信貸結構趨於優化。

不過,張林也有些許擔憂,民營企業體量不一,加大對民企貸款力度是否會導致部分民營企業過度貸款,以及銀行業資產質量的下降。但此後不久,監管部門對“一二五”目標進行了澄清。

銀保監會有關人士表示,“一二五”的目標是監管鼓勵的一個整體方向,而不是具體監管指標,其並非“一刀切”標準,還需考慮銀行自身信貸政策和風險控制的自主性。這一目標是經過認真論證和測算的,具有可操作性,也具有較大的彈性和靈活性。監管部門也將根據市場環境變化,充分跟市場溝通,積極穩妥推進,保持政策的方向性和靈活性的統一。

張林認為,“一二五”目標的關鍵是還要考慮最後是否要落實為具體的政策。“我們也在等政策執行的要求的落地。監管層提到的方向、中長期的規劃,如果進入落地執行的決策之後,我們會做出執行,但目前收到的比較明確性的解讀還只是方向性指標。最後在執行過程中,會按照上面的要求和文件。”

“一二五”是監管層提出的規劃,這個規劃對各銀行不能一概而論。他對記者分析,市場很大,不同金融機構肩負的使命也不一樣,有的機構專注於做民營經濟,而有的機構偏向綜合性的,金融分工不同,所以可能對於一二五的概念,不同的金融機構標準不一,大家可能並不是統一劃一的標準。

張林以許多正在執行的政策舉例說,比如“兩增兩控”的政策,國有商業銀行、股份性商業銀行、地方性法人商業銀行各自需要達到什麼比例,大家也都是差異化的。

中信證券分析師明明也認為,嚴格按照一二五的政策標準執行其實是不符合銀行實際發展利益的。比如對於城商行而言,由於這些銀行的分支機構通常在有限的範圍內,主要經營對象為當地企業,而全國各地的經濟結構也有差別,所以地方監管機構根據當地的經濟結構設置比例顯得更加合理。

四大行響應出政策

中行“20條”、工行“10條”、農行“22條”、建行“26條”……幾天之內,在監管層密集發聲之後,四大行陸續出臺針對民營企業的新一輪金融支持舉措。張林告訴記者,其所在銀行內部也有了信貸政策的指導。

11月9日,中行發佈《支持民營企業二十條》,並在總行主會場及9個分會場與超百家民營企業簽署《總對總合作協議》,隨後召開支持民營企業穩外貿穩投資座談會。

11月12日,工行公佈,自10月16日與百家民營骨幹企業簽署《總對總合作協議》後,又進一步研究部署了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的多項新措施,包括推進總行級合作客戶服務落地、完善民營企業融資區域和行業投向佈局、做好民營企業存量融資到期接續、創新民營企業融資風險緩釋技術、支持民營企業債券發行等10條具體舉措。

11月12日,農行制定出臺了《關於加大力度支持民營企業健康發展的意見》,針對八個方面,提出了二十二條針對性措施,如通過建立總、省、市三級行民營企業“白名單”、增配戰略性信貸計劃、單列小微企業信貸增長計劃等多種方式增加信貸資源投入。

11月15日上午,建行也發佈了《進一步加大支持民營和小微企業發展的通知》,提出了進一步加大支持民營和小微企業發展的26條舉措,提出“五個優先”即堅持優先服務優質民營企業、優先支持重點行業、優先支持民營經濟活躍區域、優先支持供應鏈條企業、優先幫扶臨時困難企業渡過難關。

建設銀行董事長田國立表示,“作為國有大型金融機構,要把更多資源向中小微企業傾斜,我們有責任給更多企業家賦能,要轉變思路、更多地藉助金融科技的支撐,開發適合中小企業的金融產品,在服務民營企業的同時實現自身更好發展。”

“工農中建相對影響力比較大,是系統性重要銀行,執行力比較快,我感覺,大部分銀行都在響應和執行。”張林說。

記者採訪獲悉,股份行方面,浦發銀行或將在近期下發關於支持民企提升金融服務能力意見;光大銀行也召開過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座談會,提出六個“落實到位”,以提高服務小微企業、民營企業的實效。

針對民企貸款大量增加的話,是否會造成不良的大幅度反彈的問題,在11月15日舉行的銀行業例會上,建設銀行副行長章更生坦承,“如果用過去的打法,老實說,防不勝防,因為小微企業太多,管不勝管,造成了我們最高超過8%的不良率。“目前,建行對民企風控實行了一套新的管理辦法和措施,特別是在科技運用方面,能做到資產質量可控。

從業者的疑慮

就專注於小微企業業務的張林看來,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不是同一個概念。“一開始的確有些混淆,但民營和小微不能完全混為一談。民營企業不一定是小微企業,但小微企業基本都是民營企業。各家銀行一直以來對小微發展的態度非常明確,但民營是另外一個範疇,大型、中型、小型甚至微型,而且民營企業也有很多上市公司、龍頭企業,甚至很多房地產公司。而小微企業基本沒有上市公司、龍頭企業。”

張林坦承,其所在銀行的在小微企業目標完成度比較好,業務主要專注於國計民生之類的小微客群。但是,民營企業是一個跨度非常大的業態,而且跟所有制掛鉤。就其普惠金融的工作來講,銀行的信貸支持不涉及所有制的問題,一般是按照行業來劃分,比如國計民生、就業服務、內需、進出口等。

對於銀行支持民營經濟的策略,張林認為,主要問題集中在兩方面:第一,企業類型劃分方面,比如大型、中性、小型企業在策略上要區別來看;第二,關鍵是行業,行業執行方面也要嚴格把控,比如房地產和資本性行業、產能過剩行業都要有比較明確的規定。“如果民營的房地產公司表示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那是否要支持?”張林反問記者。

他認為,如果規定民營的佔比要達到多少的比例,還要有具體的標準劃分。相比之下,國家對普惠金融的戰略很清晰,一個是小微、三農領域、扶貧領域。而銀行在貫徹國家政策方面,基本不會有太大的偏差。

建行深圳分行行長王業也表示,民營企業貸款的結構中,大型企業的佔比相對比較低,大量的實際上是中型和小微型企業的貸款。“建行上上下下大家討論得非常熱烈,各種措施、各種招法大家都提了很多。深圳分行80%的業務都是集中在民營經濟上,深圳分行會進一步按照要求,加大扶持力度,把這一塊做得更好。”王業透露,兩個多月之前,建行在深圳推出了一個同舟行動,選了十幾家民營企業,互相幫助,互相扶持,同舟共渡,大家一起挺過這個難關。

(應採訪者要求,張林為化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