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偏了!銀行新增貸款“一二五”非硬目標是方向指引

糾偏了!銀行新增貸款“一二五”非硬目標是方向指引

政策救市當前面臨著託底、護盤、不希望再跌的態度非常明朗,但同時,對於救市政策能否達成目的卻存在非常多疑慮的尷尬。即,紓困者可能會成為新的困難戶,甚至放大市場的困難局面,是現在市場的一個主要擔憂。

11月7日,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在接受《金融時報》採訪時提出民營企業新增貸款“一二五”目標:在新增的公司類貸款中,大型銀行對民營企業的貸款不低於1/3,中小型銀行不低於2/3,爭取三年以後,銀行業對民營企業的貸款佔新增公司類貸款的比例不低於50%——這被認為是一個民營企業以及股市可能享受到流動性外溢的重要利好。

分析指出,如果實現“比例不低於50%”這一目標,基於現在銀行業貸款餘額中,民營企業貸款佔25%。在此基礎上,如果以央行公佈的“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主要為企業貸款)數據作為基數來估算,在實現“佔比50%”以後,給民營企業的新增貸款每年將多增約1.43萬億元。

市場認為這對於緩解民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對於股市整體的流動性也有一定間接受益性。

但是,就在郭主席做出這一表態後的次日(8日)和上週五9日,銀行板塊卻接連暴跌併成為拖累大盤的主要負面因素。

機構的普遍觀點是認為,政策會刺激銀行業進一步加大對民營企業貸款的投放,銀行貸款結構會進一步下沉。今年以來,銀行在小微民企領域的投入已經逐步加大,銀行在小微民企領域的投入本身也有眾多優惠政策,一方面小微市場需求大,另一方面政策引導下也能對自身利潤有正面影響,但是信息不對稱還是會影響銀行發展的熱情。在新一輪政策引導下,優質民營企業將強者恆強,也更容易受到銀行的青睞。銀行自身也需要加大對大數據、金融科技的應用,有效減少由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風險。

簡單來說,在整體經濟下行壓力下,政策開始全力紓困民企,但有投資者卻開始擔心被作為紓困主力軍的銀行,會因加大給民企貸款,也被部分效益不佳的民企拖下水!(出現壞賬比例升高的問題)——這一問題在科創板、註冊制等創新政策出臺後,同樣讓市場出現疑慮。

而緊接著,就在週末期間官媒就此進行了部分闢謠,中證報、上證報、證券時報頭版文章均援引監管人士講話,稱“一二五”目標首先針對只新增公司類貸款;其次是行業方向性指標,不會具體到單價銀行,也不會要求每家銀行必須達到。監管部門表示,這一目標經過認真論證和測算,具有可操作性,並且監管部門也將根據市場環境變化,充分跟市場溝通,積極穩妥推進。監管層在週末強調了這一觀點:“一二五”為方向性指標,主要是督促銀行一視同仁地對待國有企業、民營企業與外資企業。但仍鼓勵銀行進行差異化發展,推動銀行資產結構優化,也不會降低風險防控標準。

也就是說,在暴跌之後,監管層馬上就對市場之前過於高亢的預期進行了糾偏,強調不是硬指標,而只是一個方向性指引。

可以預料的是,這固然重新修正市場對於銀行板塊的悲觀看法。但同時銀行紓困民企的預期情緒,以及股市層面部分高質押率的民企流動性改善預期也被打消了。

這真是個兩難的尷尬局面了。

但這就是當前經濟下行局面中同時又面臨經濟轉型任務和外部干擾壓力等複雜局面下,政策既要實現穩定民企經濟、穩定股市,又不能讓各路資金供給方風險失控的多重目標。很難、很考驗政策平衡性,但現在就是在這種多難局面下同時完成。

正如部分機構所言,一方面,加大民營企業信貸投放是近期以來的政策焦點,但另一方面也必須要承認的是,民營企業的問題也較多,比如合格抵押物不足、違約風險高、技術水平低、經營管理不規範、信息披露不完善。而且銀行還受到資本充足率、不良貸款率、流動性和信貸規模的約束,這些因素都對銀行加大信貸投放形成制約。

所以一方面要在資本充足率、不良貸款率、合意信貸規模和流行性方面給予一定政策優惠,引導商業銀行加大信貸投放,重點扶持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通過擔保增信、風險補償等方式支持民營企業發債融資,推動保險資金、公募理財產品等投資優質上市公司,優化企業融資結構。另一方面為企業經營創造良好的技術創新和市場營商環境。同時,進一步推進放管服改革,通過放寬准入限制、提高政務效率、優化企業服務,強化企業主體地位。

可以預料,從股市預期層面來講,下一階段投資者恐怕依舊會在對政策救市態度及方向的明朗化(對股市預期正面),以及對救市政策落實中面臨的兩難局面(對股市預期負面)之間搖擺不定,監管層面需要進一步直白表達對股市穩定的要求。否則,恐怕盤整局面暫時仍難結束——雖然我們對政策底、市場底雙底的判斷不變,堅持中長期上漲趨勢確立的判斷不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