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涨高房价,香港人拒绝了一个提议,最后活在笼子里后悔

为了涨高房价,香港人拒绝了一个提议,最后活在笼子里后悔

北京随着2600万人口远景规划,无数奔波在紫禁城外的普通京漂梦想似乎如同刺破了泡沫一样,啵的一声化为了无有。

然而身为京漂的你可以选择愤慨不平而无视越发高涨的京城楼价来安慰自己——没有政策,自己的十万年薪也能有朝一日落户北京。

可能会有那么一天,但代价可能是你还活着,却住进了棺材。

而在离京往南万里之外的香港,人口与城市正畸形的生长着,上演着许多都市未来的一种格局,那是人活着住在笼子里,人死了住在墙壁里的尊严失格。

为了涨高房价,香港人拒绝了一个提议,最后活在笼子里后悔

香港,曾是过去世人眼中繁华的代名词,是民国以来无数文人墨客眼中的倾城之都,是纷乱中国以外的避世红尘。

座山朝海,大鳄云集,也是如今富豪趋之如骛的地方。

谈及香港人的尊严,无法回避太平山,这是香港最有尊严最体面的人所居住的地方,贵有特首、大法官、行政首长等港府高官的官邸,富有地产大亨李嘉诚、李兆基,一代豪商刘銮雄的别墅宅院。

人有不同,可地却相同——一个字,贵。

为了涨高房价,香港人拒绝了一个提议,最后活在笼子里后悔

​最近的一起太平山上的房屋交易,是2016年歌赋山道15号以18.5亿元的天价出售给了陈红天(祥祺集团主席)。

香港是全球富豪最密集的地区,也是全球人均收入最高的都市之一,在港府以外的人看来,中环之上,高楼林立,车水马龙,霓虹灯像不要钱一样24小时通宵辉耀,几乎是非洲人民眼中的地上天堂。

为了涨高房价,香港人拒绝了一个提议,最后活在笼子里后悔

​对于港府之中的普通人而言,他们的生活大多的时候,辗转腾挪很难超过六十平米,因为在过去十几年,香港大的部分建造的商品房都是以这个尺度为上限衡量,事实上,超过这个面积的房子,往往单价超过八百万,而这个价格便是香港的金领阶层也难以承受。

而在近年,港府名义上规定的人均住宅面积15平方米,但事实上随着香港经济的萎靡不振,陷入了停滞之中,香港年轻人的购买力大幅下降,现在的香港新建楼盘往往是以30平米作为一个单位出售。

为了涨高房价,香港人拒绝了一个提议,最后活在笼子里后悔

​(香港新楼王,一平米96万元)

但能买得起房的香港人,至少也是有能力支付的起超过百万首付的有产精英阶层,在香港,这已经是属于10%的上流阶层。

更多的庸碌普通人,只能等待公屋的轮候。

香港现在的公屋资格要求严格,不仅限定了三口之家的月净额收入不能超过22390港元,同时如挤牙膏一样的公屋份额也往往需要轮候者等待三五年才能有幸搬进政府的廉租公屋中。

为了涨高房价,香港人拒绝了一个提议,最后活在笼子里后悔

这也就意味着,他们要在笼屋劏房之中,放弃数年尊严,活在宛如坟墓之中的狭小房间里。

​全港租金最贵的地方不是太平山,而是在距离尖沙咀不远的深水涉,讽刺的是,住在这里的人,也是全港最低收入的一群人,而每平高达千元的租金,也让“笼屋”这个概念于此深根发芽。

为了涨高房价,香港人拒绝了一个提议,最后活在笼子里后悔

笼屋,往往不超过三平米,由铁丝网构成隔断,可以是卧室里的一角,也可以是厨房、厕所甚至楼梯拐角,但月三千元不到的租金,却是香港底层人等待公屋轮候的庇护所。

为了涨高房价,香港人拒绝了一个提议,最后活在笼子里后悔

只是,如果住在厕所,必须要面对人来人往的尴尬,以及排便物的味道,当然如果住的单位里的厕所有人居住,不管男女恐怕都难以尽情舒畅,尴尬在所难免,尊严虽然谈不上荡然无存,可剩下不了多少。

为了涨高房价,香港人拒绝了一个提议,最后活在笼子里后悔

​相对一个住房单位里,要住上几十人的笼屋,劏房则是许多小有积蓄的香港年轻人的改善型租房选择。

劏房,其实类似于现在流行的互联网公寓租赁,将一个住房单位分割成若干个独立的居室,这样的居室在6平到10平之间,甚至不乏有租赁公司将海景豪宅租下分割成若干个劏房再转租出去。

为了涨高房价,香港人拒绝了一个提议,最后活在笼子里后悔

这样的房子,较为老旧往往需要六千左右的租金,而如海景房般的劏房则需要八千到一万,最贵的甚至能够达到二万。

相对笼屋来说,拥有独立卫生间和可供做饭的开放式厨房,是劏房的优势所在,只是这样保留基本尊严的生活,往往需要支付出一个香港人一半的工资。

昂贵的租金,高涨的房价,不仅让普通人感到窒息,为了获得一份稳定收入而疲于奔命,使得香港创新能力急剧下降,产业升级迟迟不能进行。

为了涨高房价,香港人拒绝了一个提议,最后活在笼子里后悔

​早在二十年前,港府不是没有试图拯救过被地产绑架的香港产业经济,为此推出了八万五计划,既公、私单位每年营建不少于八万五千套住宅,并意图争取在十年以后,让全港超过70%的人口拥有自置住宅,同时将公屋轮候最高时限定在三年以内。

然而八万五计划推出的恰逢九八金融风暴,香港一片惨淡,楼市下跌才20%,全港就产生了超过六十万的负资产者——意味着他们的房屋价值远低于贷款,平均每一个负资产者倒欠银行二百万,合计损失超过六千亿港元。

这大概相当于四百套歌赋山道十五号。

为了涨高房价,香港人拒绝了一个提议,最后活在笼子里后悔

负资产的恐怖氛围,香港经济下行的远景,彻底摧毁了香港人的自信心,从2001年开始,全港上下不约而同的开始抨击港府的八万五计划,这其中不仅有利益受损的地产大亨、中产阶级,甚至就连许多住在笼屋劏房的无产者也对港府的举措“嗤之以鼻”。

无奈之下,港府宣布八万五计划停止,甚至直到2015年,才开始重新销售公营房屋。

为了涨高房价,香港人拒绝了一个提议,最后活在笼子里后悔

​而相对于1998年,二十年后的香港,房产自置率反倒从52.9%下跌到了49.5%,同时人均实际住宅面积更为下跌,地产商的住房单位也由五六十平米的标准单位下降到了18-30平,而前者已经升格为了“豪宅”。

同时香港房价也由十年前上涨了200%,这其中大部分的抬升力来自于港府在金融风暴之后推出的“七百万投资移民计划”,大概就是花七百万买套香港住房,就能拥有香港户籍了,这不仅使得内地买家蜂拥而入,全球买家也将香港楼市等同视为伦敦地产,是金融避险的不二去处,彻底使香港地产沦为了投资品。

为了涨高房价,香港人拒绝了一个提议,最后活在笼子里后悔

这也使得,香港人的“安居梦”成了泡影,因为相对于楼市的疯涨,香港人过去二十年的薪资增长仅仅达到50%,想要买房几乎无异于说梦。

虽然近年以来香港的舆论一直在呼吁增加公营住宅,但吊诡的是2013年港府虽然宣布每年投建公私住宅四万七千间,这大概是八万五计划的一半,但实际执行起来,其实才落成了一万五千间,而这已经是历年最高。

为了涨高房价,香港人拒绝了一个提议,最后活在笼子里后悔

也不知道时至今日,如今的香港人是否会在三尺棺材房里后悔当年无脑抨击98年港府的安居计划。

但世上没有后悔药,因为如今的香港住宅,已经成了香港经济不可或缺的一环所在,牵一发动全身,远非98年可比,这也是为何港府虽然宣布了扩大住宅供应,但实行起来却直接打了近乎三折的原因所在,论起幅度,比双十一还要高了...

而身在北上广深的人们,是否会有所庆幸,在当下在未来不至于毫无希望的生存在三尺之间呢?

至少你可以选择离开,获得尊严与生活。

毕竟只有一屋遮顶的香港普通人,房价再高又与他何关呢?他走不出那围城。​

为了涨高房价,香港人拒绝了一个提议,最后活在笼子里后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