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西洋音乐扎根天津后,李叔同写下了《送别》

当西洋音乐扎根天津后,李叔同写下了《送别》

当西洋音乐扎根天津后,李叔同写下了《送别》
当西洋音乐扎根天津后,李叔同写下了《送别》

“清末直隶总督衙门设在天津,李鸿章任职长达二十二年,使天津成为实际上的中国第二政府所在地,李鸿章以天津为核心推行洋务运动,给了天津一个开放的大气候。1860 年被迫开埠,英、法、德、意、美、日、俄、奥、比九国先后在天津强辟租界,一个城市拥有九国租界,全世界独此一家。民国初年,天津在政治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数以百计的下野官僚政客以及清朝遗老进入天津租界避难。”

这是由天津市档案馆主编周立成、王勇则编撰的《外国人在旧天津》中的一段。

当西洋音乐扎根天津后,李叔同写下了《送别》当西洋音乐扎根天津后,李叔同写下了《送别》

天津五大道

地处渤海之滨,比邻京畿又傍海依河,天津始终以其优越的地理条件冠名中国的水路交通的要冲。又至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开埠通商,更成为西方文明步入华夏的理想路径与窗口。西方宗教的传播、西方移民的嵌入、租界版图的扩展及西式社区的出现,使得包括音乐在内的西方文明艺术如水般流入天津并逐渐漫散开来。

西式管弦乐在中国的发端,要回溯天津 19 世纪 80 年代,英国人罗伯特·赫徳率先在天津组建的“赫徳乐队”。冬日午后的暖阳中,乐队为溜冰场上的人们演奏助兴,星光烛火时,乐队亦在晚间为舞会伴奏曲乐。随后“公共乐队”、袁世凯自办的西式管弦乐队以及“小站乐队”等管弦乐团陆续建立,奏响了天津管弦乐的先声,为西式管弦乐在天津的传播铺垫了道路。

当西洋音乐扎根天津后,李叔同写下了《送别》

赫德乐队

20 世纪 30 年代,彼时作为中国第二大商业城市和北方最大的金融贸易中心的天津,正处于民国时期经济发展鼎盛时期,天津租界区的外侨民众与洋人开展了大量的西洋音乐的文娱演出和教育教学活动,约十年左右,初有成效。20 世纪 40 年代,天津的中小学校业余管弦乐队便逐渐被组织起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工商学院管弦乐队”和“联庆交响乐队”。

天津工商学院管弦乐队是建国之前天津最活跃的一支音乐团体, 是天津卓有成效和名望的第一批建立的管弦乐团之一,成立于 1941 年,由曾先后担任耀华中学和天津工商学院音乐教师的张肖虎发起组建。

当西洋音乐扎根天津后,李叔同写下了《送别》

耀华中学校内雕塑

乐队创立时逢世界著名音乐大师莫扎特逝世 150 周年,工商学院管弦乐队为赈济灾民及补助该校清贫学生,于 8 月 31 日在大光明电影院、9 月 1 日在天津英文学堂举办了“莫扎尔特(莫扎特)作品慈善音乐会”。初创建的工商学院管弦乐队一经亮相,立即轰动了天津乐坛,产生深远的影响。

除公益演出外,工商学院管弦乐队还自行组织音乐会,邀请中外名家同台演出,相互合作。

当西洋音乐扎根天津后,李叔同写下了《送别》

天津工商学院管弦乐队

1942 年 4 月 18 日,“工商学院管弦乐队”组织的维也纳提琴名手史特尔恩先生的提琴独奏音乐会,于维斯理堂举行。5 月 3 日,劳伦斯参加了“工商管弦乐队”组织的四重奏演奏会,并演出古典主义作品。

其实,在天津西洋乐史上,邀请外籍音乐名家早有先例。20 世纪 20 年代,美籍奥地利著名小提琴家、作曲家弗里茨·克莱斯勒( Fritz Kreisler,1875–1962 ) 曾在天津举行小提琴独奏音乐会。20 世纪30 年代,著名的美籍立陶宛小提琴演奏家亚莎·海菲兹( Jascha·Heifetz, 1901-1987 ),曾赴往天津进行过小提琴演出活动。

当西洋音乐扎根天津后,李叔同写下了《送别》
当西洋音乐扎根天津后,李叔同写下了《送别》

耀华中学校内

桑德拉·希斯内罗丝在《芒果街上的小屋》里用这样的语言描述过小提琴的震荡与绮丽:“我想成为海里的浪,风中的云,但我还只是小小的我。有一天我要跳出自己的身躯,我要摇晃天空,像一百把小提琴。”

当20 世纪上半叶被列为世界著名四大小提琴家之一的美籍俄国小提琴家米沙·埃尔曼于 1937 年 3 月在耀华中学举办了两场高水平的小提琴独奏音乐会后,整个天津城都被这随春寒来访的提琴音色深深涤荡。

《大公报》对这次活动进行了事无巨细的报道,记者写道:“名震世界之提琴家米撒·爱尔曼,昨晚八时半由东北来津,下榻利顺德饭店……”在《大公报》创刊以来,还从未有过对某位音乐家或音乐团体进行过如此庞大的系统报道。

当西洋音乐扎根天津后,李叔同写下了《送别》

利顺德饭店,埃尔曼曾下榻于此

报纸上刊登着埃尔曼就现代音乐的趋势对记者发表了自己的见解:“现代有智识的人还是爱( Classical ) 音乐,因为这种音乐能深入人类的灵魂,能对人们的心更亲切,以后的趋势大概仍然不会变。”

天津音乐文化的特点除了具有移民性、租界性之外,还受到洋务运动的一定影响。

在洋务运动中,为吸取近代西方文化,培养掌握西方科学技术和各种文化的新式人才,在直隶总督李鸿章主持下,天津创建一批新式的学校,兴办新式教育。

当西洋音乐扎根天津后,李叔同写下了《送别》当西洋音乐扎根天津后,李叔同写下了《送别》

利顺德饭店内景

1909 年,清政府颁令废庙兴学,并以天津为试验区,利用佛、道寺庙兴办起大量的新式学校。这些新式学校称为“学堂”,借鉴西方教育经验与教育制度,在这各级各类学堂中开设以唱歌为主要内容的音乐课,成为“学堂乐歌”,后清政府颁布的学堂章程中,乐歌成为正式课程之一。

天津近代文化名人李叔同在推行学堂乐歌方面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成为中国现代音乐文学的启蒙者、中国学堂乐歌的主将、著名作者之一。我国近代史上第一首校歌就是李叔同在清末为天津西北城角的文昌宫小学而创作的

由李叔同填词或谱曲的歌曲,不少被中小学音乐课的教材收录,《送别》《早秋》 等代表作,直至今天仍在传唱。其中《送别》 一曲,尤为著名:

当西洋音乐扎根天津后,李叔同写下了《送别》

李叔同故居入口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扶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据考证,《送别》是一首填词歌曲,原曲是美国作曲家约翰.P. 奥德威( 1824-1880 ) 作词作曲的通俗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日本明治时代的作曲家犬童信藏根据《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重新填词,写出了《旅愁》一曲,后来李叔同先生就根据这首《旅愁》的曲调,填写了《送别》。

当西洋音乐扎根天津后,李叔同写下了《送别》

摆放在李叔同故居内的留声机

不可否认的是,西洋近代的音乐文化包括各种歌曲演唱方式、各种乐曲及演奏技法、新的记谱法以及音乐基础理论等,借天津作为学堂乐歌的发祥地的便利,以一种更容易为大众接受的方式普及开来。由学校到社会,由天津再至全国,近代民主主义音乐由此铺展开华丽的长卷。

不过在新中国成立前,天津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专业音乐院校,但是一些以专门传授音乐为目的的,具有一定组织规模的社会团体却在一批音乐活动家的努力下,如稀疏夜空中的星星般,独闪灿光。

1908 年(清光绪三十四年),教育家林墨青创办天津音乐体操传习所,以供小学音乐、体育师资之急需。该校学制两年,开设唱歌、乐典、和声学、独唱、中西管乐、洋琴、风琴、钢琴、生理、游戏、体操、竞技、轻器械等课程,培养出中国第一批小学音乐和体育教师。是中国第一所培养音乐、体育师资的专科学校。

当西洋音乐扎根天津后,李叔同写下了《送别》

创办天津音乐体操传习所的教育家林墨青

抗战时期回到天津的张肖虎,就曾和陆以循、劳伦斯等中外音乐家一起开办过“天津音乐专修学院”“基督教青年会音乐专修科”和“音乐私塾”等私立性质的音乐学校。这无疑弥补了 20 世纪 40 年代的天津没有专业音乐院校的遗憾。

1942 年秋季,在巴黎道( 今吉林路 ) 基督教青年会的所在地成立了“天津基督教青年会音乐专修科”,共设有理论作曲、提琴、钢琴、声乐四个组。一时间,音乐专修科汇集了包含在津外籍音乐专家的最强的师资阵容。其教学内容,完全以西洋音乐为研习对象,其中除了音乐表演以外,还专门设置了理论作曲一科,加之诸多的外籍教师在这里任教,使得“基督教青年会音乐专修科”更具有了一些现代音乐学校的特性。

当西洋音乐扎根天津后,李叔同写下了《送别》
当西洋音乐扎根天津后,李叔同写下了《送别》

巴黎道( 今吉林路 ) 的基督教青年会,在这里曾成立了“天津基督教青年会音乐专修科”

1944 年“基督教青年会音乐专修科”停办,同年秋季,张肖虎、刘金定、马道允又在六十二号路(今广西路)正德小学校址内成立了“天津音乐学校”,发起人还有原“基督教青年会音乐专修科”的几位外籍专家。无奈一年后,该校因经费紧张、屡受日寇干扰,于 1945 年停办。

从“基督教青年会音乐专修科”到“天津音乐学校”,短短三年实践,大量在该校学习的学生走上了专业音乐的道路,对天津早期的音乐教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经过前三四十年的铺垫,终于在 20 世纪 40 年代,天津的西洋音乐发展至一个高潮时期。

当西洋音乐扎根天津后,李叔同写下了《送别》当西洋音乐扎根天津后,李叔同写下了《送别》

景点

利顺德大饭店

作为原天津租界区现存极少的 19 世纪中叶建筑之一,天津利顺德饭店旧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为特殊保护等级历史风貌建筑。2018 年 4 月,利顺德大饭店正式脱离喜达屋集团并独立运营。

地址:天津市和平区台儿庄路 33 号

李叔同故居

李叔同故居为现代中国著名艺术家、艺术教育家、著名的佛教僧侣李叔同在中国天津的故居,是一处呈“田”字形的清代四合院。该建筑已经重建,目前是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天津市河北区粮店街 60 号

耀华中学

耀华中学于 1927 年由近代实业家、天津英租界工部局华人董事庄乐峰在天津英租界戈登道 37 号创办,初名天津公学,是一所面向英租界内华人的私立精英学校。1930 年代,更名为耀华学校,寓意“光耀华人”,后引申为“光耀中华”。1952 年,学校由天津市政府接管,由私立学校改为公立学校,并更名为“天津市第十六中学”。1988 年 12 月,学校复名“天津市耀华中学”。

地址:天津市和平区南京路 106 号

当西洋音乐扎根天津后,李叔同写下了《送别》

胡任婧妍

自由撰稿人

撰文 / 胡任婧妍

摄影 / 黄祎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当西洋音乐扎根天津后,李叔同写下了《送别》
当西洋音乐扎根天津后,李叔同写下了《送别》

Copyright © 2018 NYTimes Travel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