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見”益陽40年改革開放

桥“见”益阳40年改革开放

一城山水半城橋

往昔,山水迢迢,彼路遙遙;今夕,千橋飛架,街衢洞達。

40年的改革路上,“益陽橋樑”演繹了無數例“天塹變通途”的山河奇蹟,見證了百萬人生活方式的精彩蝶變,更成為益陽以自主創新奏響時代強音的生動寫照。

桥“见”益阳40年改革开放

橋相連、路相通、心相印,才有了益陽人攜手向前的陽光大道。

從“最早記載”,到“技術引領”,再到“益陽速度”,都讓“益陽橋樑”四個字更加擲地有聲

益陽,因河而生、因河而存、因河而盛。而橋,則將這河與城、山與水緊緊相連。“在益水(資江)之陽,當為縣名”,東漢應劭一語,道破了益陽地名的來由。益陽自秦置縣,至如今兩千年不改其名,足見與水緣深。自古山水之地,皆為多橋之城,有“魚米之鄉”美稱的益陽也不例外,自古便以“千橋縣”聞名於世。時人有云:“入其境,觀其橋、渡,而知其地多君子矣。”更有歷史記載,唐憲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一代名相裴休於桃江牛田修建牛劍橋,保留至今1200年有餘,且為湖南境內首座有史可考的古石橋,被譽作“南楚第一蠻橋”、湖南第一古橋。此外,益陽還誕生了全國第一座公路板拉橋、全省最大救生義渡和最早公路渡口,建橋的歷史可謂悠久而輝煌。

桥“见”益阳40年改革开放

斗轉星移,流光飛轉。1978年,改革春風吹拂大江南北,也吹醒了益陽的山山水水。自1980年,尤其20世紀90年代以來,伴隨公路網絡建設加快,益陽境內的橋樑如雨後春筍般湧現。1992年,資江二橋開工建設,既是益陽實施“4321工程”和“億元交通項目”的起步工程,也開啟了益陽橋建新時代。2000年,益陽市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提出“幹線公路全部改渡為橋”,助力益陽橋建提檔加速。2003年,省委、省政府實施洞庭湖橋樑“暢通工程”,促推益陽橋建更快向前。

幾十年來,益陽橋樑建設數量之眾、規模之大、技術之新、橋型之美,史無前例。一時間,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橋型不斷湧現——

桥“见”益阳40年改革开放

1983年建成的桃江馬跡塘橋壩結合T梁橋河益陽縣侍郎桁架拱橋,1985年建成的馬跡塘板拉橋,1987年建成的安化樂安微彎板橋,1996年建成的益陽資江連續箱梁橋(資江二橋),1997年建成的南縣南華輕型斜拉橋,2000年開工的茅草街中承式鋼管系杆拱橋,2002年建成的益陽資陽中承式鋼管拱橋(資江三橋)和沅江白沙連續箱梁橋等,各具特色,各自代表了當時公路橋樑建設的最新成就。這當中,馬跡塘二橋為全國第一座公路拉板橋,填補了國內橋樑史上的空白;茅草街橋寬跨比時居世界同類橋樑第一,主橋跨度為全省橋樑和國內同類橋樑第一;白沙橋最大樁深、頂推長度、懸澆跨度,時為全省同類橋樑之最。

一路高歌猛進,至目前,益陽全境的建成橋樑約計3360座,僅中共“十八大”以來,就新增橋樑996座,約2至3天就建成1座。從“最早記載”,到“技術引領”,再到“益陽速度”,都讓“益陽橋樑”四個字更加擲地有聲。

橋由歷史深處的交通要道,變成了益陽城市的地標、文化的符號、文旅的前沿,也真正造福了一方百姓

桥“见”益阳40年改革开放

浩浩資水,滔滔不歇,滋養了萬千益陽兒女,孕育了兩岸多少故事。這裡風韻流傳千古,最為人樂道的,當屬那“資江十景”了:志溪帆落、碧津曉渡、甘壘夜月……光這美麗的名字,聽者腦中就能自構出一幅幅唯美水墨。40多年來,資江南北又架起數道“彩虹”,更將兩岸風光有如珠玉串起,平添幾多情趣——

1974年12月30日,會龍山大橋建成通車,成為橫跨資江的益陽第一橋,也是當時全省4座500米以上特大雙曲拱橋之一。它地處益陽資江十景的“裴亭雲樹”“白鹿晚鐘”“會龍棲霞”之間,是一座頗具民族特色的懸練空腹式鋼筋混凝土雙曲拱橋。

1996年2月8日,清水潭大橋正式建成通車,是當時全省僅次於長沙湘江北大橋的第二大公路橋,有“千里資江第一橋”之稱。其與會龍山大橋相距4公里,橋址即為傳說中的關羽單刀赴會處。

2002年2月28日,龍洲大橋建成通車,橋址位於清水潭大橋上游1050米處的劉公灘。益陽資江十景之“碧津曉渡”“甘壘夜月”“十洲分漲”環於其周,南臨龍洲書院、斗魁塔,更與清水潭大橋、三臺塔形成“兩塔夾資水,雙橋落彩虹”的壯美圖畫。

桥“见”益阳40年改革开放

2018年5月18日,西流灣大橋通車,資江再添瑰麗彩虹。這橋因坐落於西流灣得名,當地有“清清資水城中過,西流灣處向西回”之狀,便是那資江十景的“西流春望”了。此橋為雙塔雙索麵預應力混凝土斜拉橋,主塔是“鳳凰展翅”造型,寓意甚好,景色更佳。

至於借鑑舊金山“金門大橋”結構設計的益陽首座懸索大橋——青龍洲大橋,也於2017年6月30日破土動工了,工期預計36個月。待建成,立於橋頭,可遠眺那資江十景之“關瀨驚湍”——看那千里資江如何萬馬奔騰狀,勇闖注入洞庭前的最後一道關險。

桥“见”益阳40年改革开放

如果說,這五道“彩虹”已由歷史深處的交通要道,變成了益陽城市的地標、文化的符號、文旅的前沿,變成了外地遊客爭相打卡的“到此一遊”,那麼,那些偏安一隅的千百座大小橋樑,於當地百姓的意義則更加的純粹。

2002年以前,從益陽城區至南洞庭湖區,需經過白沙、茅草街兩個渡口。跑南縣至長沙路線快30年的客車司機劉偉回憶,上世紀80年代中期至21世紀初,從南縣縣城出發到長沙要過兩個輪渡,每個輪渡至少耗時半個小時,算上行車時間,少說也要六七個小時。且只要刮6級以上的大風,或是霧大能見度低,汽車輪渡就要停開,大家就只能望湖興嘆。伴隨著2002年、2006年白沙大橋、茅草街大橋相繼建成通車,白沙、茅草街兩渡口先後被拆除,省道南迎線全線貫通,最終結束了南洞庭湖腹地人民“望河興嘆、停車等渡”的歷史,從南縣縣城到長沙的時間也縮短至兩小時。

大橋飛架南北,天塹終變通途。未來,益陽還將建數量更多、規模更大、造型更美、功能更全的橋,讓百姓出行更方便,生活更舒適。據悉,“十三五”期間,我市計劃建設獨立橋樑20座,規劃投資39.16億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