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朝代剛建立很衰,一和尚說:我給起國號!國運立即昌隆

封建歷史上誕生了許多王朝,其中很多朝代的命名都以地名為依據。

上古周天子就是從“周”這裡起兵,統一國家之後取了國號為“周”,嬴政完成大統一之後,也用自己的國名“秦”作為新朝代的國號,高祖劉邦建立的漢朝同樣因為其出生在漢地,還曾做過一段時間的漢王。

曹操受封為魏王,其子曹丕代漢之後 將國號定為“魏”,大隋王朝開創者楊堅曾做過北周的隋王,唐朝李淵所取國號也是自己曾經的封號,趙匡胤雖然沒有做過“宋王”,不過他曾擔任過“宋州節度使”,可見很多王朝的國號都採用了地名或者開創者曾經擔任過的官職名稱。

自從大宋建國之後,便開始了和北方民族的對峙狀態,長達三百多年的時間內,北方政權“金”和“遼”先後奪走了宋朝大片領土,不過他們被相同出身的少數民族蒙古所滅,按照慣例由蒙古建立的政權應該取名“蒙古國”才對,可是忽必烈卻有自己的想法。

這個朝代剛建立很衰,一和尚說:我給起國號!國運立即昌隆

成吉思汗家族的故事數不勝數,南征北戰橫掃亞歐大陸,繼任者忽必烈終於建立了屬於蒙古人的王朝,南下在北京建立都城,國號為“元”又稱“蒙元”。

制定國號不是一件小事。短時間內根本無法得出定論,如果沒有一個響噹噹的名號,勢必不會引起別人的重視,忽必烈很清楚,作為外族人想要統治中原,困難必不可少,之所以沒有選擇“蒙古國”,而是使用了《易經》中“大哉乾元”的“元”就是為了消除漢族人的牴觸情緒。

“大哉乾元”現在來說大致意思是:“期望自己的統治疆域像上天一樣無邊無際,充滿著美好的幻想。”這樣的名字自然不是忽必烈自己想出來的,雖說在蒙古人當中,忽必烈十分崇尚漢族文化,不過水平實在有限,“大元”的來源必定是中原人想出來的。

在草原上征戰的時候,忽必烈就表現出了胸懷天下的壯志,因此在他身邊有許多幕僚,這些人水平極高,忽必烈對中原文化的瞭解正是他們的幫助,得勢之後,對漢族文化的興趣日益加重,想著要建立一個漢文化為主的王朝,因此他不滿足現狀,開始廣徵幕僚,就在這時一個名叫“子聰”的僧人出現。

這個朝代剛建立很衰,一和尚說:我給起國號!國運立即昌隆

“子聰”就是後來幫助元朝定國號的劉秉忠,也是最知名的元朝漢臣。

劉秉忠學問極高,尤其是對《易經》非常感興趣,精通天文地理,禮儀占卜,元朝初年,劉秉忠官至太保,參與中書省事務。

公元1271年,此時元朝江山早已穩定,已經成為朝中大臣的劉秉忠上奏,按照皇帝的意願,初步決定了國號和相關的禮儀準備,就等著最後一步了。

忽必烈非常高興,終於在自己手中有了建立理想王國的機會,當即同意了是劉秉忠的提議,除此之外,忽必烈還想著昭告天下自己的決定,不過這是寫給天下人的詔書,不能有一絲差錯,所以他找來當時最負盛名的文人,幫助自己寫下了《建國號詔》。

這篇文章辭藻華麗,通俗易懂,黎民百姓們看過之後紛紛感嘆,這份詔書的內容究竟是怎樣的呢?

這個朝代剛建立很衰,一和尚說:我給起國號!國運立即昌隆

“我太祖聖武皇帝,握乾符而起朔土,以神武而膺帝圖,四震天聲,大恢土宇,輿圖之廣,歷古所無。頃者,耆宿詣庭,奏章申請,謂既成於大業,宜早定於鴻名。在古制以當然,於朕心乎何有。可建國號曰大元,蓋取《易經》“乾元”之義。”

後來明朝崛起,元朝被趕回了大漠,使用的國號依舊是“元”。

這個朝代剛建立很衰,一和尚說:我給起國號!國運立即昌隆

總結來說,元朝正式確定國號之後,實行了長達百年的統治,而元朝也是為數不多的沒有用地名和官職名字命名國號的朝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