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貢贖人”:犧牲式科研觀念要不得

對於一個科研人員,需要做到的最重要的三條規則就是:不違法、不抄襲、不造假,沒有“不計薪酬”這一條。人類用幾百年時間健全了科研體系,其中一大成就就是建立起正常的薪酬與激勵機制,避免開普勒討薪病死的悲劇重演,而不是鼓勵科學家忍飢挨餓搞科研。

“子貢贖人”:犧牲式科研觀念要不得


撰文 | 王善欽(天體物理學博士)


春秋時期有這樣一個故事:魯國曾有法律規定,魯國人在外國贖回淪為奴隸的同胞,就可以到魯國政府報銷贖金。因此,魯國人對贖回本國奴隸這件事非常積極。有一次,孔子的學生端木賜(子貢)也贖回了一個本國奴隸,卻以“減輕國家負擔”為名拒絕了這筆贖金。孔子知道後卻批評子貢,“領取這筆贖金,不會傷害到你的德行。但不領取,魯國就再也沒有人敢去贖回自己的同胞了(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不要這筆贖金,看上去高尚無私,實則是道德包袱,給原本天經地義的“贖人得錢”一事帶來了輿論壓力。因此孔子才說,這會導致很多魯國人即便看到本國人淪為奴隸,也不願意去贖人了。這是在害人。


這幾天被關於中國“天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簡稱FAST)十萬年薪難招人的後續報道刷了屏。在此之前,先是有媒體報道,天眼需要駐地科研人才,年薪十萬,招不到合適的人。招聘啟事中對應聘者的要求還比較高為:涉及數據處理、數據中心運營和通信維護等崗位,要求科研人才能夠長期在天眼現場工作,英文水平良好,有部分崗位還要求能夠勝任夜班工作。這樣的要求,恐怕一般水準的本科生甚至研究生畢業生都無法勝任。而十萬的年薪水平,也只是一線城市的年平均收入。因此這個報道在網上引起熱議,有些網友認為開價太低。

“子貢贖人”:犧牲式科研觀念要不得


2017年全國各大城市平均月收入表(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最近,有媒體拿到了近四十封求職信的截圖,據稱來自天眼招聘團隊。截圖上顯示,這些“求職者”都願意拿十萬年薪來幹這活。該媒體大發感慨,認為十分“感人”。

這個報道想表達的意思大概是:“你們不是嘲笑十萬年薪太低嗎?看看,近四十人來投簡歷!”

多個大網站轉發了這條後續的“感人”新聞,刷了屏。我認為,這個事情值得好好說一說。

十萬年薪多不多?

第一個問題是:十萬年薪多不多?如果以一線城市的平均收入標準來看,不多也不少。這樣的工資水準在國內大學和科研院所,對於科研新手,其實是很正常的。

很多科研人員比同齡人多讀五六年書,有些甚至“熬白了少年頭”,但畢業後的工資和同期畢業的名校本科生的平均工資差不多,這看上去讓人心酸。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不少科研院所會提供(幾乎)免費的住所(持續兩年左右甚至更久)、提供購房補貼甚至二者都提供。這個福利顯然會讓他們真實的“等效收入”高於一般行業的平均工資水平,畢竟後者中的大多數是要自己掏錢租房或者買房的。天眼團隊既然需要駐地人才,那總不能還讓人才自己掏房租吧?所以住房福利當然要算上。

此外,很多院校是提供編制的。這次天眼團隊的招聘啟事中也提到優秀者會有編制——雖然怎樣才算優秀沒有很明確的定量標準,但至少是讓人有了念想。科研體系裡的人,大多數還是希望有一個穩定的編制。雖然算不上鐵飯碗,但也比合同工好。所以綜合考慮起來,十萬賬面年薪,其實並不算少(雖然也不算多)。

走偏的宣傳:“子貢贖人”的思維

既然這樣的待遇綜合考慮起來不算低,那麼媒體為什麼會被那些投簡歷的“勇士”們感動呢?很簡單,媒體認定那工資是真的低,敢來投簡歷的人才自然都是獻身科學、感動人間的勇士。

但這樣的宣傳並不恰當,而且還有很大的負面影響。

首先,招不到人不等於沒人來應聘,而有可能是應聘者不合格。倘若此前招聘啟事沒幾個人知道,投簡歷的人自然少(甚至有可能是零),從中選不出符合要求的也算正常。通過報道,知道這事的人多了,投簡歷的人自然就多了,收到近四十份簡歷,並不值得奇怪。此前招不到人的原因其實更主要在於:1、知道的人少,導致應聘的人少;2、應聘的人達不到要求。希望這次應聘者多了之後,會從中找出符合要求的人才。

其次,如果一個合格的人願意接受這樣的薪水,也很正常。因為上面說過,這樣的薪資外加隱形福利,對於剛畢業的人員,並不算低。而且在這樣一個世界最大的單天線射電望遠鏡工作,也會是一個很寶貴的經歷。只是有人覺得這薪水就是非常低,對比之下才會覺得來應聘的人很偉大,很悲壯,讓人感動。

第三,我認識的一位同專業的、在國外讀博的博士研究生在轉發那篇後續報道時評論道:認為薪水低卻依然願意去,並且幫助別人宣傳,這就如同子貢贖人,會摧毀科研事業。

媒體宣稱“有人不管多低工資也願意去天眼工作”,並鼓勵這種精神,就和贖人不要錢的子貢一樣,看似做好事,看似正能量,其實會反過來摧毀科研。因為這樣的宣傳一旦定調,就會讓很多人感覺科研就是在犧牲自己,而不該得到豐厚的報酬(這也恰恰是那些媒體想要表達的想法),使得很多原本願意從事科研的優秀人才對科研事業產生畏懼,甚至從一開始就不去學習理科。

以後再有科研單位以真正低的薪水招人而被質疑時,對方就能以此為例懟回去:你看當年天眼招人,那麼辛苦的崗位,卻有那麼多優秀人才不管多低工資都搶著去奉獻,你要高薪,太不高尚了。以後再有優秀的孩子要去讀理科,研究科學,父母會恐慌地說:你看看天眼這麼牛的項目,招人時,那麼多傑出人才不管工資多低都要搶著去,難道你將來讀四年大學五六年博士,熬到快三十歲,就是為了那麼低的薪水?

“子貢贖人”式的反面效應立即就顯現出來了。

做科研不代表犧牲

十萬年薪甚至更低一些的年薪,本身一點都不可怕,畢竟入職後薪水有可能提升甚至大幅度提升。但“子貢贖人”的思維卻要不得。

科學家研究科學,不是以犧牲自己為前提。他們研究科學的原因主要有三點:自己有這方面的一定的天賦、對科研感興趣、謀生。這三個要素缺一不可。特別是,如果搞科研搞到影響生存,那真的是非常悲劇的事。偉大的天文學家開普勒是在討要工資的路上病倒並逝世的,他的離世,是天文學的一大損失。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剛畢業時就失業,直到自己在朋友父親幫助下進入伯爾尼專利局,有了穩定收入後,才得以專心搞研究(專利局的工作很清閒,他有足夠多時間搞物理研究),並在專利局期間完成了相對論、光量子理論等劃時代的工作。如果愛因斯坦一直窮困潦倒,天天為錢發愁,相信他的工作會大打折扣。

“子貢贖人”:犧牲式科研觀念要不得


未知藝術家畫的約翰尼斯•開普勒(Johannes Kepler,1571年12月27日—1630年11月15日)(圖源:Wikipedia)

科學家的工作,要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和獎勵機制(所以有諾貝爾獎等各類獎項),天眼開出的工資是足以保障基本生活的,在天眼的工作也是榮耀的。但一場正常的招聘被宣傳成了“子貢贖人”的風格,讓人生生感覺到那些應聘者不是在求職,而是在犧牲。人類用幾百年時間健全了科研體系,其中一大成就就是避免了開普勒當年的悲劇重演,而不是鼓勵科學家忍飢挨餓搞科研。

對於一個科研人員,需要做到的最重要的三條規則就是:不違法、不抄襲、不造假,沒有“不計薪酬”這一條。如果有人願意犧牲,我們要致敬,但卻不宜用來宣傳。因為,“子貢贖人”式的宣傳,只會讓大量有志於科研的優秀人才對科研望而生畏,對科研的影響只能是負面的,而不可能是正面的。歐美國家沒有這樣的感人事蹟(開普勒討薪病死之類的事件,被作為慘劇反思,而不是作為正能量事件來宣傳),但歐美科學界在過去幾百年來沒有因此衰落,因為正常的薪酬與激勵機制吸引了大量有才能的科學家投入到科研之中。

我們當然還會想到過去幾十年老科學家如何犧牲自我的故事。但說實話,過去四十年來的老科學家們的生活絕對在社會平均水平之上,他們有單位分配的房子,有各種保障,沒有幾個是吃不飽飯的,他們得到了充分的尊重與報酬。科學家拿錢搞科研,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就可以了,不額外承擔感動國人的責任。

去知識分子網站看一看這些文章:

他說:從小看太空地圖長大的孩子,一定有更強的人類責任感

http://www.zhishifenzi.com/depth/character/4482.html

不回餐桌,地溝油還能去哪裡?

http://www.zhishifenzi.com/depth/depth/4475.html

一個偉大的發明:人類第一個降膽固醇藥的誕生

http://www.zhishifenzi.com/depth/depth/4454.html

惠康和蓋茨基金聯手加盟助推歐洲沒有付費牆阻隔的科學

http://www.zhishifenzi.com/news/multiple/4483.html

空間探測專家、高能所原黨委書記王煥玉,在彙報現場去世

http://www.zhishifenzi.com/news/multiple/4484.html

Nat Biotech:北大學者利用基因編輯技術篩選長非編碼RNA功能

http://www.zhishifenzi.com/news/biology/4485.html

美國大幅度增加對腦科學項目的資助,漲幅高達50%

http://www.zhishifenzi.com/news/multiple/4486.html

北京市長陳吉寧調研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強調了這些

http://www.zhishifenzi.com/news/multiple/4487.html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email protected]

商務合作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