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順風車事件之後,所有人都在期待這項技術

無人駕駛的概念剛剛提出時,很多人都質疑它的安全性。

如今,滴滴順風車事件讓我們意識到,沒有了人的因素,出行似乎更加安全。

科技,比想象中更值得信賴。

滴滴順風車事件之後,所有人都在期待這項技術

與人類駕駛員相比,無人駕駛汽車似乎技高一籌。它的優勢表現在可以更密切地關注其他駕駛員;可以維持更穩定的巡航速度,從而使燃油效率最大化;可以分析GPS數據、氣象數據、交通數據等任何類型的數據,並且根據實時變動的數據進行快速調整。它們不會隨意變道駕駛,不會在開車時偷瞄手機上的社交軟件,不會打瞌睡或疲勞駕駛。

沒有了人的因素,出行似乎更加安全。

  • 交出你的駕駛權

無人駕駛汽車與人類駕駛員的關係大抵可以類比後浪與前浪,正如計算機淘汰了打字機,或者是智能手機取代了固定電話。將駕駛權從人類駕駛員手上交給無人駕駛汽車,將會使人類步入更安全、更宜居、更繁榮的未來。

在美國,每年約有600萬起足以立案的重大交通事故,約有3.3萬人因此喪生,另有約200萬人受傷。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全球每年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數為130萬。而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統計得出,其中約94%要歸咎於駕駛員的失誤。

要邁向真正的安全駕駛,顯然需要將人類駕駛員從中解放出來。

截止到2016年,谷歌無人車已經進行了超過225萬千米的公共道路測試,這大約相當於一個普通駕駛員100年的駕駛里程。而事故總數僅為17起,且所有事故均是由人類駕駛員造成的。福特公司的自動駕駛汽車已經在針對冬季路況這一難題開展駕駛測試。

除了在安全性上飽受詬病,以人類駕駛員為主導的傳統駕駛方式在經濟上也不盡如人意。有人估計,在美國,每年由交通事故導致的經濟損失高達836億美元。而由於交通擁堵造成的時間損失更是無法估量。

  • 改變的,不僅僅是駕駛

無人駕駛汽車並不是僅僅讓人類駕駛員更上一層樓,它們帶來的是脫胎換骨的全新駕駛方式

以十字路口為例。出於安全和維持秩序的需要,我們在十字路口處放置了停車指示標誌和紅綠燈,迫使車輛輪流通行。而

全自動駕駛車輛使乘客無須在十字路口“被停車”和“被啟動”。車輛之間能夠互相交流,以便調整車速,錯開抵達十字路口的時間。另外,它們能在上下高速公路時實現無縫匯入車流。在這個完全自主的駕駛世界裡,交通管制將像芭蕾舞一樣,動作精準,節奏縝密。

泊車方式也將改變。目前,美國每輛車都有2~3個停車位,分別位於住所、工作地,有些還佔用了購物中心、機場和體育館的停車空間,它們的總面積超過7 770平方千米,停車場地的利用率非常低。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一項研究發現,在大城市的商務區,任一時刻都有30%的司機不得不一圈一圈地繞行,以尋找一個可用的停車位。而在城市的邊緣,則有數以百計,甚至數以千計的停車位被空置。

無人駕駛汽車就像不知疲倦的停車服務生。它們把乘客送達目的地之後,可以獲取空餘停車位的位置信號,然後折回停車。當乘客準備出發時,撳一下智能手機就可以“召喚”他們的無人駕駛汽車。特斯拉的車載軟件中已經包含了這樣的程序,使車主可以從附近的停車場取車。

這些功能還將逐步重塑我們的環境景觀。“如果車輛不會發生碰撞,你就可以重新設計道路。”沃爾沃公司的自動駕駛汽車開發負責人埃裡克·寇林格說,“為什麼車道寬度要設計為3~5米?因為人們開車是不走直線的,道路需要設置隔離帶來防止相撞。如果車輛可以實現基於高效算法的自動駕駛,橋樑、立交橋、隧道等設施的造價就可以大幅降低。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工程師史蒂文·施多福表示,通過計算機控制和車輛間通信,道路交通密度可以在保持車輛平均速度不變的情況下提升兩倍,甚至三倍。以現有的道路規模就足以容納更多車輛,更不用說重新建設的新道路了。

  • 爭議與歡呼並行

當無人駕駛汽車發生錯誤時,誰來承擔責任?由計算機程序控制的機器駕駛員應該如何進行生死抉擇?可以預料的是,這些問題將引發倫理界和法學界的長期爭議。

每一枚硬幣都有兩面,無人駕駛汽車也不例外。關於無人駕駛的未來,常被提及的就是經典的“電車難題”:當你駕駛一輛失控的有軌電車,前方是5位無辜的行人,若你選擇拉桿轉換軌道,你將撞上另一條軌道上的1位行人。機器駕駛員將何去何從?還有,允許單獨乘用無人駕駛汽車的年齡下限應該是多少?18歲,12歲,還是6歲?還有,一輛無人駕駛汽車撞死了路上的行人,或載著乘客掉下懸崖,責任該如何劃定?

更何況這場變革將為許多行業帶來毀滅性的打擊——汽車保險行業、泊車行業、汽車配件行業,這些僅僅是這條產業鏈上深受影響的一小部分。2015年夏天,畢馬威諮詢公司的一項調研顯示,未來25年內,由於汽車的智能化,汽車保險行業規模可能縮減至不及現在的40%。同時,美國約300萬名卡車司機、20萬名貨車司機、17萬名汽車維修技師將會因此失去工作。

當然,這些爭議和衝擊跟因人而引起的不安全事件相比,似乎完全可以接受的。


本文選自《科學畫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