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銀行理財產品有風險了,有虧損的可能。銀行理財產品還能買嗎,應如何購買?

糖菓菋初夏


任何時候購買理財產品都是有風險的,只是風險的高低而已。以前銀行也有掛鉤外匯、貴金屬的理財產品,只是賣得比較少,絕大部分還是保本保收益的產品。

銀行理財產品——中低風險的產品佔比超過80%

根據2017年中國銀行理財產品的報告顯示,風險等級為“二級(中低)”及以下的理財產品募集資金總量為144.51萬億元,佔全市場募集資金總量的83.25%,較2016年上升1.3%。風險等級為“四級(中高)”和“五級(高)”的理財產品募集資金量為0.28萬億元,佔比為0.16%,較2016年下降0.13%。

因為銀行面對的大部分投資者都是偏好中低風險的產品的,因此賣出去的大部分都是中低風險的產品。

但是銀行也會代銷股票基金、信託基金、私募基金、保險理財等產品,這些產品中也有相當一部分是中高風險的。

那怎麼賣?

以前主要通過理財經理或者客戶經理的誘導銷售,或者不提示風險,有的甚至採取欺騙的手段,將不符合投資者風險偏好的產品賣給投資者,這也是造成這種衝突的關鍵原因。

銀行理財新規——不影響理財產品的安全性

既然銀行理財產品也有風險?那銀行的理財產品是否還能賣?尤其是在執行銀行理財新規的情況之下,是否會讓理財產品變得不安全?

2018年銀行業發佈新規,禁止銀行發行保本保收益的產品,並且於2020年前取消所有的保本產品,這一點無疑對投資者的投資信心造成了擔憂。

其實這一點只是國家加強對於剛性兌付的管理,讓銀行在進行金融產品銷售時,必須向投資者說明相關產品的風險,不能讓銀行承擔這種剛性兌付的風險。

目前銀行依然以中低風險的產品為主,而且產品的投向主要都是投資於債券和銀行存款等等。

根據2017年銀行理財產品的報告顯示,銀行理財產品的資產配置結構中,債券、銀行存款、拆放同業及買入返售等標準化資產共佔理財產品投資餘額的67.56%,其中債券是理財資金配置的最重要的一類資產5,截至2017年底,債券資產配置比例為42.19%。

舉個例子就明白了。

餘額寶是貨幣基金,產品說明書上也沒有任何的保本保收益的字眼,但卻不影響它在投資者心中的地位。因為貨幣基金的投向都是現金、存款和短期債券,這一類的資產風險比較低。而歷史上貨幣基金只出現過2次虧損,而且虧損幅度很少。

餘額寶對應的貨幣基金之一——華安日日鑫貨幣。這是一隻公募基金,公募基金現在也沒有保本產品發行的了,所以在合同中也絕對看不到有保本保收益的字眼,但大家都知道這隻產品是保本不保收益的。

因為從產品的資產配置結構就可以看得出來,產品的安全性。60.27%配置的銀行存款,26.68%配置的固定收益債券,這樣的一個組合結構,如果不是金融市場發生巨大的動盪,通常不會出現虧損的。

所以,銀行的理財產品一直都有不同的風險等級之分,也就是一直都存在風險,只是風險的中高低而已。其次,銀行的理財產品還是以中低風險的產品為主,如果投資者想購買安全性更高的產品,可以關注兩個方面。

第一,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是否屬於一二等的中低風險;

第二,關注銀行理財產品的投向,到底投資的是銀行存款、債券?還是股票、外匯和貴金屬。

以上就是我個人對於銀行理財產品安全性的看法,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MR新世界


銀行理財產品不同於銀行存款,是存在投資風險的,所以虧錢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不管是城商行、股份制商業銀行還是國有銀行,概莫能外。

但這並不意味著銀行理財產品再也不能買了。就像股票型基金和股票一樣,大家都知道股市有一個“721法則”,70%的人虧錢、20%的人打平,10%的人掙錢。可即便這樣為什麼還會有人投資呢?因為大家想掙的更多。



同樣的道理,都知道把錢放在銀行存定期安全,可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人想理財呢?因為想掙更多。既然想掙更多,那相應就要承擔更多風險。這個社會里,投資風險與回報永遠是成正比的。如果有人說他有一個理財產品或某某項目推薦給你,年化收益10%以上還100%沒有風險,那他肯定是在惦記你的本金。退一步講,即便這個人不騙你,也說明他被別人騙子。所以投資一定要有一個概念,收益與風險是成正比的。

即然你想獲利比銀行定期存款高的收益,相應承擔比銀行存款高的風險並不過份。所以銀行理財產品是可以買的。

不過在買之前一定要先研究明白,不能莫名其妙聽著銀行工作人員推薦就買了。要知道銀行工作人員推薦給你的,基本上都是他們獲利高的產品,並不真的最適合你。就像你去藥店買藥,銷售推薦給你的,一定不是最適合治你病且又價格便宜的藥,而是能治你病但他們利潤最高的藥。道理是相通的。



另外,如果想控制風險,坤鵬論建議非銀行自有產品儘量不要考慮。很多銀行會代銷一些基金公司的理財產品,銀行只是一個銷售渠道。出了問題你得找背後的基金公司。但真到出了問題的時候,問題就會變的很麻煩。沒必要花錢買罪受。

所以銀行理財產品要區分著買,不能哪個收益高就買哪個。宣傳時說的收益都是預期收益,並不意味著你買了以後就真的能達到那麼高的收益。預期而已!


坤鵬論


能吧,還是有一些承諾保本的。如果明確需要保本,那就買明確承諾保本的。也有一些從產品設計上沒承諾,但從實際操作經驗看基本保本的。這種目前看也沒啥問題。目前看雖然是規定銀行理財產品也要打破剛兌,但銀行也很實際,一方面呼籲打破剛兌,一方面都希望由其他銀行先開這個頭。畢竟誰先出事就意味著用戶口碑和品牌的暴跌。

整體來說,收益比較低的銀行理財產品,尤其是看清楚投向的,一般問題不會太大,如果對這種低風險產品還比較擔心的話,那就別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可以分散購買,或者直接存款,畢竟國家是有存款保險的。

有人要問,存款超過50萬怎麼辦?這不就超過存款保險的保障額度了嗎?——那就多存幾家銀行唄,再說如果到國家隱性擔保的銀行也要制度性破產的時候,估計你的錢放哪也不會安全了。


程蟬


作為一個財經工作者,我覺得理財產品打破剛兌之後就會存在風險,無論到哪家銀行理財產口都是這樣的。

但是我們並不能因為銀行理財產品有風險我們就不買銀行理財產品,這正如一個人肚子餓了拒絕吃飯一樣可笑,因為吃飯有時也會被噎。如果那樣,就自有把錢存在銀行心安理得地接受貶值和財富縮水。但是存款也有風險哦。在一家銀行存款超過50萬元如果遇到銀行破產,也會造成損失。

所以現在沒有絕對安全的投資,高回報必然伴隨著高風險,而每個人只要有追求高回報的念想就必須有承受高風險的心裡準備。因此不能因為銀行理財產品就不買理財產品,這是最忌諱的投資理念。

既然害怕投資風險,我建議你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根據自己的資金實力和風險承受能力,選擇好理財產品的各類和理財產品的期限。一般買收益高於銀行存款利率的理財產品,不要購買高回報的理財產品;一般購買期限短的理財產品而不要購買期限長\\的理財產品。同時,在購買理財產品時要區分是銀行發行的還是銀行代售的理財產品,建議一般購買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而不要購買其他金融機構發行的基金類產品,如果出現風險會很麻煩的。


財經深思


首席投資官評論員門寧:

資管新規明確要求,各種理財產品不允許剛性兌付,投資者要風險自擔。很多人認為這是再欺負中小投資者,因為產品有沒有風險中小投資者很難知道。

但筆者是支持打破剛性兌付的,因為剛性兌付讓很多老百姓忽略了理財的風險而只重視收益率,最後上當受騙血本無歸。

而且就算是承諾剛性兌付,很多理財產品仍然是有風險的。就拿最近各種跑路的P2P理財平臺來說,有不少平臺是有擔保的,但雷被引爆時,發現擔保的數量遠遠不足償還投資者本息。

為什麼呢?因為剛性兌付把風險延緩,最後集中在一起爆發,而爆發是就是大風險,一個人都躲不掉。所以長遠來看,剛性兌付是無法保持的,現在打破剛性兌付,是對未來風險的釋放。

那麼打破剛性兌付以後,銀行理財該怎樣購買?

1、央行給了銀行兩年多的過渡期,目前的產品與過去差異不大,大家仍可以放心購買。

2、要學會認清風險的來源,例如高負債、大額虧損、信用差的企業發行的產品儘量不要購買,優先購買有足額擔保的產品。

3、嚴格進行風險測評,不買超出自己風險能力的理財產品。

4、分散購買,雞蛋不放在一個籃子裡,這樣真暴雷也不會傾家蕩產。

總之沒有必要恐慌,畢竟銀行理財的風險相對還是較低的,踩雷的機會很小。


首席投資官


理財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1.這句話很早就有了,題主應該也聽過或者看過很多次了。理財一直都有風險,只不過是風險高低,是你來承受還是銀行來承受的問題。資管新規出臺之前,銀行保本理財和中低風險理財產品都是剛兌。什麼意思?就是不論理財虧還是賠,銀行都會按照預期收益率給你。一旦銀行讓消費者承擔風險,承受損失,江西上饒降價銷售的碧桂園就是範例。


2.那麼為什麼現在銀行理財有風險又被重新拿出來說事呢?因為資管新規規定不準剛兌,虧了就是虧了,銀行不能保底。這才是投資市場本來的面貌,贏了羊肉泡饃,虧了下海乾活,就好像今天的股市一樣,跌跌不休,願賭服輸才是一個合格的投資者。

3.那麼該如何購買呢?按照你的風險評估結果來購買。如果你的評估結果是低風險,那就不要購買高風險的產品,你的心臟承受不了;如果你的風險承受能力是高或者激進型,那麼基本上理財產品隨你挑,只要你有錢。風險評估結果肯定不是絕對精確,但他確實能將你的風險承受能力和投資產品比較好的匹配起來。

歡迎留言討論吐槽,我是司南立冬,帶你走出理財寒冬~


司南立冬


收益必然對應著風險,買肯定是能買的,銀行理財又不是非法吸納資金,產品說明書上會非常詳細地列出資金去向和用途,至於如何購買,這幾個細節要注意好:


首先,我們要知道銀行售賣的理財產品與銀行自身的理財產品的區別。因為銀行是可以作為代售點代售其他理財機構發行的產品的,而往往理財經理在銷售產品的時候,並不會非常清晰地說明這一點。如果是銀行自發產品,通常以穩健為主,那麼我們還是可以放心,虧錢的可能性比較小,但如果是代售產品,不同機構風控能力不一樣,是否會虧損就不好說了。

那我們如何判斷是否為代售呢?其實注意合同裡的產品編號就可以了,能在中國理財網查到的編碼,就是銀行自主發行的,並且,中國理財網也會很全面的標註該產品的各項信息。


然後,就是要了解銀行理財的風險等級了,一般來說分以下五類:

R1(謹慎型):多投資於風險較低的市場交易債券、信託計劃等,通常具有保本條款,收益較低但保障本金安全。

R2(穩健型):投資範圍和R1一樣,只不過投放在低風險金融項目上的資金比例會較R1少一點。不保本,低風險。

R3(平衡型):除了投資前兩者的一系列低風險金融產品,還投資於股票、商品、外匯等高波動性金融產品,但原則上後者不超過30%,不保本,中風險。

R4(進取型):和R3投資範圍一樣,但投資在股票等高波動性金融產品的比例會超過30%,不保本,且收益浮動大,高風險。

R5(激進型):可完全投資於高波動性金融產品,非常容易受市場變化和政策變化影響,有時預期收益會很高,但不保本,極高風險。

對於新手來說,建議買R1和R2的產品,一般來說是保本保息的,R3謹慎投資,至於R4和R5,就不太適合普通玩家購買了,需要承受風險的能力較高。


最後,注意理財期限和收益率。銀行的理財產品有募集期、投資期、儲蓄期、清算期幾個階段,而收益率是隻在儲蓄器才計算的。


總之,多多瞭解肯定沒有錯,希望題主能選擇到合適自己的理財產品。


洋蔥先生投資APP


近期,央行牽頭出臺了《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明確要求理財產品要打破剛性兌付,意思就是銀行不能一味承諾保本保息了。那麼銀行理財該能買嗎?當然能!其實銀行理財作為相對傳統和大眾化的投資途徑還是相當靠譜的。不過風險是不可避免只能降低,所以多留個心眼總是沒錯。

第一,儘量選擇大銀行。比如四大行,歷史悠久,管理相對嚴格,風控相對完善,更注重風輿,出事概率相對小。

第二,一定要看產品說明書和風險提示書。通過其來判斷是不是銀行的產品,是不是靠譜的渠道和是不是自己可以承認的風險度。

第三,不要將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合理分配自己的資產,切忌將所有人錢都放入同一個產品裡。


一隻銀行汪


  任何時候銀行理財產品都有風險,而不只是當下。以前銀行理財中的資金管理(代客理財)部分可以承諾保本保收,而當下是一刀切資金管理業務不能承諾保本保收,但理財產品的風險性仍然是一樣的,具體的購買還要看具體的產品風險類型。

  當下的銀行理財產品仍然有保本保收產品,但都為表內理財(不包括表外的代客理財),比如結構性存款(需要繳納存款準備金、存款保險金、計提減值損失和風險資本等)就為表內理財,可以承諾保本和保收。

  很多人把銀行理財產品理解成只有資金管理業務(表外的代客理財),然而實際它還存在表內理財,該類理財不受資管新規(《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影響,資管新規規定的是銀行的資金管理業務。

  然而,對於中低風險的理財產品它本身發生虧損的風險極小,保本保收其實上沒有多大意義,比如購買貨幣基金或純債基金,它雖不保本保收,但收益是穩健的,基本不可能出現虧損。對銀行的資管業務,以前銀行之所以能夠承諾保本保收,這也完全取決於其風險小,基本不會貼錢的原理。

  如今的銀行理財門檻降到1萬,你投資1萬起投的銀行理財隨便買都不會虧損,就跟購買貨幣基金一樣。但缺陷也很明顯,收益較低。

  而5萬起投門檻的風險類型也只不過為中低風險,如同購買純債基金,特別是銀行理財具有固定期限,不發生金融危機基本不可能虧損。

  但是要購買十萬二十萬起投的銀行理財產品就需要注意了,此類理財產品風險類型通常為R3-R5,為中風險及以上風險類型,該類理財產品在以前同樣也不承諾保本保收。

  也就是說,以前銀行承諾保本保收的都是中低風險及以下風險類型的產品,它本身在不發生金融危機狀況下都不易出現虧損,承諾保本保收並沒有多大意義。

  而我們接觸的也一般為1萬或5萬起投的理財產品,閉著眼睛買都可以,不要太過於在意是否承諾保本保收。收益與風險總是成正比的,購買中低風險及以下產品基本不會出現虧損,但收益相較於中高風險產品會大打折扣。

  注:《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第三十八條:商業銀行應當根據理財產品風險評級、潛在客戶群的風險承受能力評級,為理財產品設置適當的單一客戶銷售起點金額。風險評級為一級和二級的理財產品,單一客戶銷售起點金額不得低於5萬元人民幣;風險評級為三級和四級的理財產品,單一客戶銷售起點金額不得低於10萬元人民幣;風險評級為五級的理財產品,單一客戶銷售起點金額不得低於20萬元人民幣。

三人聚眾


銀行理財產品有風險,但還是要買。因為現在銀行利息確實太低了。 要買理財產品,我選擇買工商銀行或郵儲銀行的,並且只買3個月或7個月,這些短期的。郵儲銀行和工商銀行的理財產品比別的四大銀行要高些,這二個銀行也保險,至少不會倒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