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之華》是中國版的《情書》嗎?

巖井俊二和村上春樹或許是中國文藝青年最熟悉的兩個日本文藝符號。《情書》這部近乎完美的青春絕唱我自己也看過許多遍。

“巖井俊二+周迅+陳可辛”、“巖井俊二的第一部華語電影”,這些自然是讓國內文藝青年異常興奮的標籤,但日本導演能否適應中國水土,之前還是有些疑慮的。

不過隨後,今年金馬獎入圍名單公佈,《你好,之華》獲得了最佳女主角(周迅)、最佳女配角(張子楓)和最佳原創劇本(巖井俊二)三個最有分量獎項的提名,這說明電影在編劇和表演層面上是可圈可點的。

事實也證明了金馬獎的眼光。坐進影院,開場音樂響起的一刻,對巖井俊二水土不服疑慮立即消除了。

《你好,之華》是中國版的《情書》嗎?

周迅作品產量很低,但她在每一部中都能樹立一個個性鮮明的經典形象。與以往相對架空的形象不同,這次她終於有了一個足夠“日常”的角色。從夫妻吵架、照顧家庭的瑣碎,到幾場情感戲她都完成的特別到位。

在電影一開場她的表演就非常動人。在之南的葬禮上,巖井俊二給了周迅本片的第一個面部特寫,她面色哀傷、憔悴,情緒低沉,整個眼睛是剛哭過的那種真實的浮腫,而這個浮腫明顯不是化妝帶來的效果。

《你好,之華》是中國版的《情書》嗎?

青春片大概有兩種類型:講述個人成長與青春悸動的純愛類青春片;以及“解構”前一種青春片的“殘酷青春”類型。在華語片中,《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藍色大門》、《閃光少女》等屬於第一種類型。

而巖井俊二的電影,雖然畫面清新,但內容上遠比純愛類青春片更沉重,他所刻畫的始終都是“殘酷的青春”。這一方面源於他本人(或許也是日本人)對死亡的迷戀,另一方面是,他習慣於把個體放置在更宏大的時間性和時代性背景中。

《情書》、《關於莉莉周的一切》、《燕尾蝶》、《夢旅人》,他的每一部劇情長片幾乎都被死亡和哀悼的陰影所籠罩。《花與愛麗絲》或許是通俗意義上的純愛電影,但他隨後迅速拍了《花與愛麗絲殺人事件》,把死亡寫在了片名裡。這樣說來可能只有《四月物語》算是比較純愛的題材。

正是這份巖井俊二獨有的情感錯位,以及作為線索串聯全篇的書信,讓國內觀眾誤以為《你好,之華》是一部中國版的《情書》,從表面上看,兩部電影存在著一種暗戀/明戀的對應關係,但本片並不是《情書》的延展。

《你好,之華》是中國版的《情書》嗎?

首先,有別於《情書》單線的戀情敘事,《你好,之華》不是一個“愛而不得”的故事。尹川雖然在最初告白時遭遇挫折,但他們在大學時代又再度相遇、相愛。直到之南臨死之前,甚至在遺書當中,兩個人始終都是互相屬意的。

其次,《你好,之華》雖然借用了《情書》以書信的錯位表現情感錯失的元素,但所有角色都是在之南去世後,以“回顧”和“悼念”的方式去演繹,而不是直接“參與”其中的。

《你好,之華》是中國版的《情書》嗎?

雖然影片中所有人都在寫信,但英文片名《Last Letter》——最後一封信,顯然指的是之南的遺書。有趣的是,中文片名是《你好,之華》,但之華其實從未收到過一封開頭為“你好,之華”的信。無論是尹川年輕時代的情書,還是如今的通信,開篇都是“你好,之南”。這暗示出,“你好,之華”看似是一種表達“開始”的問候,其實在說“之華”如何去“結束”,即在姐姐去世後,走出姐姐生前,以及她的去世所帶來的陰影。

《你好,之華》是中國版的《情書》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