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五”并非硬性考核指标,信贷标准并没有放松

“一二五”并非硬性考核指标,信贷标准并没有放松

CFIC导读:

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近日明确,对民营企业金融服务也会设定相应的政策目标,让民营企业从金融机构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

“一二五”并非硬性考核指标,信贷标准并没有放松

对民营企业的贷款要实现“一二五”的目标——

即在新增的公司类贷款中,大型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不低于1/3;


中小型银行不低于2/3;


争取三年以后,银行业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占新增公司类贷款的比例不低于50%。

鉴于市场各方的关注和疑惑,中国证券报记者第一时间采访到监管部门人士,为读者厘清认识误区——

【重点一】分母是新增的公司类贷款(很重要却被不少人忽略)

民营企业的贷款要实现“一二五”的目标,其分母是银行业新增的公司类贷款项下,而非全部贷款。

【重点二】不会对各家银行提具体指标,部分银行早已实现目标

“一二五”并非是对每家银行的硬性考核指标,而是整个行业的方向性指标,也不会对单家银行提出具体指标,重点在于对授信政策全面重检,对可能不利于服务民营企业的规定、条款进行修订或废止,一视同仁地对待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

银行应该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公司治理完善、负债水平合理、履约记录良好的民营企业提供和国有企业同样的信贷支持。

例如在提出“一二五”目标之前,泰隆银行、台州银行等银行的民营企业客户占比就在90%以上。这与它们所在地区和定位是有关的,监管部门不可能要求所有银行都保持同样的“节奏”。

【重点三】不同情境下的压力测试显示,对银行资产质量影响有限、信用风险可控

业内在不同情境下的内部测试显示,提高对民营企业的授信比例,不会对银行的不良贷款产生明显的影响。

一方面,根据银保监会公布数据,现在在银行业贷款余额中,民营企业贷款占25%。以今年9月末贷款余额133.2万亿元估算,民营企业贷款为33万亿元,占非金融企业和机关团体贷款余额85.6万亿元的约38.9%。

另一方面,银保监会副主席王兆星此前透露,前三季度,共处置不良贷款1.2万亿元,同比多处置2300多亿元。其中利用拨备核销的达7000多亿元,同比多核销1900多亿元。目前,银行业不良贷款仍然控制在2%以内,保持在比较稳定的水平。

【重点四】多措并举防范道德风险,银行不会放松风控标准

监管人士表示,“一二五”目标制定之初就对防范道德风险重点考量。在尽职免责方面,商业银行内部必须制定出具体的、可操作的标准。不是无条件、无底线的免责。

“一二五”并不意味着银行需牺牲信贷投放的程序和与风险防控的标准。银行贷款发放仍需做好尽职调查和贷后管理,盲目扩张、公司治理能力低下、恶意逃废债的企业以及僵尸类企业,并不在银行支持范围之内。

此外,当下监管还在推进联合授信机制,防止大型企业过度占用信贷资源。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原因,过去,各家银行对某一单一企业掌握的信息不尽相同,在贷款上可能存在盲目性,导致过度授信的问题。联合授信机制则使所有银行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财务、负债状况有所掌握,共同测算合理信贷水平。在效果上,这一措施也能够把大企业过多的信贷资源“挤”出一部分用于小微和民营企业。据记者了解,目前,联合授信已在各省找了不同类型的企业推进试点工作,并将总结经验、不断完善。

为抑制多头融资、过度融资行为,有效防控企业杠杆率上升引发的信用风险,中国银保监会此前发布《银行业金融机构联合授信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并稳步推进试点工作。旨在改进银企合作模式,构建联合授信机制,提升银行业金融服务和信用风险防控水平。

【重点五】支持民营经济与银行商业可持续发展并不矛盾

郭树清表示,据不完全统计,现在银行业贷款余额中,民营企业贷款占25%,而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超过60%。民营企业从银行得到的贷款和它在经济中的比重还不相匹配、不相适应。从长远来看,银行业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支持,应该契合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相应比重。

我国民营经济具有“五六七八九”特征,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民营企业数量超过2700万家,个体工商户超过6500万户,注册资本超过165万亿元

银行业内人士强调,民营企业是银行的战略性客户资源。银行业在发放贷款时,不应因企业的所有制和规模不同而差别对待。支持服务好民营企业,不仅能提高信贷的使用效率,更能从根本上为银行提供长期稳定的客户和利润来源。

监管人士:“一二五”并非监管考核指标,对每家银行不一刀切

对民营企业贷款的“一二五”目标引起市场广泛热议,上海证券报记者从监管人士处获悉,“一二五”并非硬性考核指标,信贷标准并没有放松。

业内专家分析,从长远看,支持服务好民营企业,与银行本身稳健发展、防控风险,目标是一致的。

经梳理,目前市场对于“一二五”可能存在三个认识误区,与银行业内人士、监管人士沟通后,记者先帮你一一扫除这些误读,正确认识“一二五”。

误区一:“一二五”是硬性监管指标,每家银行都要达到这个目标。

正确认识:“一二五”是整体方向性指标,并非监管考核指标,并非要求每一家银行一定要达到这个目标。

各家银行的市场定位、目标客户是不一样的,比如浙江泰隆银行绝大部分客户都是民营,有的银行则国有客户比例相对高一些。每家银行要根据客户情况来进行业务的逐步调整,从长远来看,做到整个银行业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支持契合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相应比重。监管部门也根据市场环境变化,因时因地制宜,充分跟市场沟通,积极稳妥推进,保持政策的方向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而且,值得提醒的是,“一二五”针对的是新增公司类贷款,千万不要搞错分母。

误区二:以“一二五”为目标,加大对民营企业授信,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会飙升。

正确认识:

1、信贷标准并没有放松,监管也会有信贷标准指引。

2、业内在不同情境下做过内部测试,提高对民营企业的授信比例,不会对银行的不良贷款产生明显的影响。

而且,我国目前有一些中小型商业银行,客户以民营企业为主,形成了自己的经营特色,不良贷款率并不高。

3、服务民营企业,与银行本身稳健发展、防控风险,目标是一致的。

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贡献了60%的GDP、80%的就业,民营企业是银行的战略性客户资源。如果民营企业发展好了,有利于银行防控风险;如果民营企业出现倒闭潮,那银行也会出现大规模不良。

从长期角度看,民营企业贷款增加,有利于银行不断优化信贷和客户结构,开辟新的业务和利润增长点,实现利润可持续发展。

此外,银行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民营企业是分散化多元化的决策,有利于银行分散风险,有助于风险防控。如果仍然把信贷资源集中到房地产和大型企业,更不可持续。

4、加大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并非对什么企业都要放贷款。

一位大型商业银行深圳分行的行长告诉记者,无论在什么大环境下,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公司治理良好、负债水平合理的民营企业,肯定是商业银行追逐的对象。盲目多元化经营、加杠杆的民营企业,永远不会是银行青睐的对象。

在现在的大环境下,对于困难的民营企业尤其需要“一企一策”。例如对于暂时遇到困难财报表现不好,但是主业突出、公司治理好的企业,银行不要盲目断贷,要扶持;对于不是真正做企业的,则另当别论。

人民银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也强调,银保监会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决不能搞简单化“一刀切”,要客观对待民营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

误区三:“一二五”执行后,监管对于银行贷款的风险容忍度会上升。

正确认识:监管对于银行贷款一直都没有风险容忍度的概念,这是市场的误解。

业内资深专家告诉记者,监管对于银行进行风险评价,资产质量只是其中的一方面,从未设定过具体的硬性的不良贷款目标。因为经济有不同的周期,所以不良贷款率是动态变化的,设定一个恒定的目标意义并不大。监管会根据外部经济情况、整个行业的不良贷款率平均水平,来评价单家银行的风险状况。

资料链接

何谓"一二五”?

“一二五”:在新增的公司类贷款中,大型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不低于1/3,中小型银行不低于2/3,争取三年以后,银行业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占新增公司类贷款的比例不低于5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