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蜀藩世系、宗室嗣位与后裔下落

洪武初年,明太祖朱元璋为避免元末军阀拥军割据的历史悲剧的重演,决定依靠宗室子孙加强对地方的限制和监督。朱元璋于洪武三年(1370)开 始,前后三次分封诸王,分镇全国各地。其后,历朝册封不断。有明一代,诸皇子受封为亲王(藩王)的共有62人,全国共建有50个藩王府。其间或以罪夺爵,或因无子封除,只有29个王府得与明朝同时告终。其中,只有册封在成都的蜀王,是在一省范围内唯一存在的一个宗藩。

洪武十一年(1378),在朱元璋进行第二次分封时,年仅七岁的第十一皇子朱椿(1371—1423)被册封为蜀王。当时他的三个哥哥秦王、晋王、燕王正在北方边境执行军事任务,他便开始过问封国的事务, “独以礼教守西陲”。朱椿于洪武二十三年(1390) 就藩四川成都府,洪武二十六年(1393)入朝谢恩,然后“还国”。朱椿自洪武十一年(1378)受封, 至永乐二十一年(1423)去世,在位52年,谥日 “献”,是为蜀献王,他是蜀府第一代藩王。

关于明代诸王世系,洪武中明太祖朱元璋早有规定,凡子孙初生,由宗人府依据世次顺序取双名, 双名中的前一个字即太祖所取,后一个字则必须是 一个以五行做偏旁的字,五行则以“火、土、金、水、 木”为顺序,“火”为朱元璋孙子辈命名所用偏旁,以下依此类推。朱元璋为蜀王房子孙所取派语共二十 字,分别是“悦友申宾让,承宣奉至平,懋进深滋益, 端居务穆清”。第一代蜀王朱椿,其名从“木”,其后代名字按“火、土、金、水”为序,向下排列,传到了“至”字辈,即末代蜀王朱至澍时,明朝就灭亡了。

明代蜀藩世系、宗室嗣位与后裔下落

根据明代之制,亲王嫡长子年十岁,授金册宝, 立为王世子。次嫡及庶子皆封郡王。凡王世子必以嫡长子,王年三十,正妃未有嫡子,其子止为郡王。 待王与正妃五十无嫡子,始立庶长子为正世子,袭封。在以上13代蜀王中,除献王出自直接分封的 外,其余12王中通过嫡长子(世子)直接承袭王位 的有8个,即第3、6、7、8、10、11、12、13代;其余4个王位(第2、4、5、9代)的承袭,则是因为前代绝嗣, 而不得不通过补立世子的方式产生的。

崇祯十七年(1644)八月十五日,在张献忠攻陷成都时,末代蜀王朱至澍与诸妃嫔投井自尽,内江王、太平王等随之而亡,巡抚龙文光等赴浣花溪水而死。巡按刘之渤,陕西风翔人。张献忠以其同乡,欲用之。刘之渤劝其“不杀百姓,改邪归正,辅立蜀世子”。张献忠不从,杀之。各院司道府及诸文武官俱被执。成都府所辖州县皆降。

张献忠下令攻取其余州县,全川为之震动。至此,“二百七十年富庶之藩封”遂宣告覆亡。 张献忠攻占成都后,最初曾经将擒获的“蜀王世子”封为“太平公”,“三日杀之”。其后,出于对鱼肉人民的朱明宗室的憎恶,同时也为了防止地主阶级利用正统旗帜拥立朱元璋的子孙发动叛乱,张献忠下达了追杀蜀王宗室的命令:“凡王府室支,不分顺逆,不分军民,是朱姓者,尽皆诛杀。”结果,共抓获“王府宗室暨家口数万人,皆杀之”。

有关劫后余生的蜀王宗室后裔的情况,留下的资料线索不多,录此可见一斑: “蜀府郡王”皆遇害,独庆王府与妃嫔在张献忠攻占成都之前“先走土司董卜韩胡,得全”。后来, “混迹民间,居崇庆州。诈言妻欲死,呼匠作棺,夜走邛州”。清军进入四川后,庆王混迹民问,由于其属下“与人相诟”,暴露了他的王室身份。 拥有一千余众寺僧的大慈寺,“因匿蜀王宗室。悉屠之”。

蜀王母弟富顺王次子镇国将军朱平檙间道至荥经,被曹勋等残明将领拥戴为“盟主”,称“蜀王”于荥经,并打出“蜀王府”的旗帜,企图“复兴”明室,由此在上川南一带对抗农民起义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