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是區塊鏈式炒作,但STO到底能不能拯救賈躍亭和FF?


雖然是區塊鏈式炒作,但STO到底能不能拯救賈躍亭和FF?


“區塊鏈公司EVAIO要投資賈躍亭的FF,融資還要用最新的STO模式”,今天曝出的這條新聞,讓外界再次見識到賈躍亭絕地求生的實力。

不過情況很快發生反轉,據騰訊《一線》報道,FF已經回應,“未得到此消息”。

雖然這場融資消息已經變成了典型的區塊鏈式炒作,但也卻讓本就火熱STO討論,變得更加熱烈。

STO是什麼?有人稱它是低配版IPO,有人認為它是有監管的1CO。

如今,對STO概念的探究已經在全球開啟,而備受熊市折磨的區塊鏈創業者們,也對這個年輕的融資領域抱有極大的熱情。

這個新模式,能拯救如今冷清的幣圈,還有與恆大纏鬥的賈躍亭和FF嗎?


全球熱潮

據科技媒體36氪報道,電動汽車區塊鏈公司 EVAIO 已與賈躍亭的法拉第未來(簡稱FF)、美國投資銀行 Stifel 進行了接洽,EVAIO希望在三年內投資FF總計 9 億美元,投資方式是STO。

雖然沒有更多的投資細節透露,但無論是賈躍亭再次上演“絕地求生”,還是區塊鏈公司反向收購其他科技公司,不過,被熱議的STO融資模式,已經足夠奪人眼球。

但幾個小時後,這個消息出現反轉。

據自媒體區塊律動 BlockBeats報道,這場投資,可能“又是一場區塊鏈式的鬧劇”,類似幣圈之前流傳的笑談:只是用了雲服務,就宣稱和BAT達成合作。

隨後,騰訊《一線》報道稱,FF已經回應,未得到此消息。

雖然是區塊鏈式炒作,但STO到底能不能拯救賈躍亭和FF?


我們先拋開這場融資的真假,把關注點放在這個消息第三個亮點STO上。

STO,全稱Security Token Offering,即證券型通證發行。這個概念,在今年下半年開始席捲幣圈。

10月12日,Overstock旗下的tZero成為全球首家完成STO的交易平臺。Overstock是美國十大電商之一,而藉助STO模式,tZero在熊市中融得了1.34億美元。

這個消息猶如一聲驚雷,瞬間炸醒了沉寂的幣圈,也引爆了全球的市場。

有統計數據顯示,目前美國SEC共批准了31家STO,而全球範圍內,已經有超過20000家STO發行方在排隊,等著審批通過,發行合規的證券化Token。

在歐洲,一家名為Spice VC的項目宣佈,已經通過證券化平臺發佈自己的合規Token;另外一個DESICO的立陶宛項目透露,正在準備發行證券化Token,一旦完成,立陶宛就將成為首個進行此類融資活動的歐洲國家。

在國內,關於STO概念的討論越來越多,無論是線上交流還是線下活動,每個參與者都在積極探討,STO能否和幣圈結合,能否在國內落地,能否拯救幣圈?

一切都開始生機勃勃起來。


STO的本質

“STO模式很早就在海外出現了。”海外STO諮詢公司 Liquid Value管理合夥人Matthew Graham告訴31QU,但真正火熱,也就是在今年下半年。

在Share X創始人李剛強看來,STO模式火熱,背後有兩個重要的原因。

一是,幣圈今年遭遇熊市,前期1CO的項目有多瘋狂,如今幣圈就有多沉寂,空氣幣的陰霾籠罩整個幣圈;

二是,傳統金融市場在今年也遭遇寒流,比如中概股IPO的定價和之後的流通性,都在今年跌入谷底。網上有數據顯示,如果你持有某家中概股1%的股票,按照如今的流通性,可能要等待一年,才能全部拋掉。

因此,無論是幣圈,還是傳統金融領域,都迫切需要一個新的、活躍市場的融資方式。

STO的概念,就是在這個背景下被炒熱。

“直到現在,人們對STO還是沒有一個清晰的定義。”八維資本研究總監巍然告訴31QU。

如今行業普遍的觀點是,STO介於1CO和IPO之間。

“如果用例子說明三者的不同,1CO就像一個裸奔的孩子,它空口無憑,依靠夢想就可以吸引投資者參與;而IPO就像是一個穿著十幾層衣服的孩子,負重前行;STO中和了兩者的特點,即借鑑1CO,保證流動性,解決了監管問題。”李剛強認為,STO的確有創新之處。

STO的創新在於,它將現實世界裡的公司股權、債權等資產,轉變為鏈上數字資產,對應到Token上,允許拆分與公開售賣。

也正因為如此,很多人認為,STO有望成為初創項目融資的新方式。

從這個角度來看,STO的本質,更偏向資產證券化。


“啟動STO”

目前,對STO模式有明確監管只有美國SEC,大部分國家還在摸索中。

在一次分享活動上,Bankorus CEO Gregory稱,STO也需要準備白皮書、招股說明書、通證經濟、未來股權簡單協議等一堆材料,還需要找律所、券商,等待3~6個月的審核時間,花費成本在3~5%之間。

但這已經比傳統IPO要好太多。

在國內,監管對於STO還沒有明確的態度,但已經有公司在嘗試。

“至於基金獲得這部分股權後,如何發幣、售賣,我們會採取完全隔離的方式,然後將這部分收益以Token形式呈現,售賣給投資者,讓更多的中小投資者能接觸到股權投資。”ShareX 負責人朱江介紹說,他們的產品是一個專門做未上市公司股權Token化的平臺,“前期,主要由平臺收購,後續會引入券商,豐富平臺的幣種。”

ShareX打出的宣傳語是“全球首家踐行STO理念的股權Token化交易所”。據瞭解,ShareX近期推出了有滴滴出行股權價值背書的Token DDCX。“發行新Token前,我們會發布相關白皮書,告知投資者項目售賣的情況,比如股權有效期等核心問題。”朱江稱。

有意思的是,目前,參與購買的,有70%左右是非幣圈人。

而宣佈開始STO的區塊鏈團隊並非ShareX一家。

10月30日,加密貨幣錢包BitKeep宣佈啟動STO。BitKeep對外負責人若然告訴31QU,它們的具體做法是,按照經緯創投的估值1億,將公司10%股權質押給基金,基金再根據澳洲的STO流程,將這部分股權進行分拆,按照一定比例發行Token。


雖然是區塊鏈式炒作,但STO到底能不能拯救賈躍亭和FF?


“至於基金獲得這部分股權後,如何發幣、售賣,我們會完全隔離開,只會參與產品方向的宣傳,以及一些大動作。”若然介紹說,“Token的售賣會不會溢價,主要看基金方和投資人的溝通,正常來說,首輪價格會按照估值來,後續不排除出現溢價現象。”

她還表示,由於Token價值等同於質押股權的價值,它的漲跌反過來也會影響公司的估值。“我的理解是,STO與1CO的差別主要是在合規上,整個流程其實和IPO差不多。”


STO的優勢

STO本質上是一種將資產證券化,再進行Token發行的融資模式,STO出現後,可以打破原本資產流通性差的困局。

對於投資人而言,STO的出現讓他們有機會參與有優質資產背書的投資。

“此前,中小投資者根本接觸不到獨角獸的股權投資,整個過程不公開,也沒有很好的流通性。區塊鏈和STO出現後,我們能將股權對應到Token上,很方便就能將這部分Token公開出售給投資者。”Share X 李剛強認為,將股權打散、打碎後出售給投資者,將會大幅度提高流通性。

對於項目方而言,STO同樣優勢明顯。

1CO已經被監管部門列入不合法範疇,對於新項目來說,IPO又是高門檻,“項目方融資時,會傾向於選擇比IPO融資週期更短、條款更靈活,投資人更廣泛的方式,在這些條件之上,還有合規的需求。”Matthew Graham告訴31QU,STO恰好滿足了項目方快速融資和合規要求。


STO可能只是大玩家的遊戲

據Eurekahedge加密貨幣對沖基金指數,其追蹤的加密基金今年的投資收益非常不理想,虧損的平均幅度達51.58%。一位TokenFund 合夥人告訴31QU,今年以來,他們幾乎沒有把錢投出去,原因是市場太差,如果把錢投出去來,很大概率是收不回來的,這樣的情況下,還不如不投。

機構不投錢,區塊鏈團隊資金緊張。

“現在很多團隊融資困難,我們跑了好幾家機構,機構投錢非常謹慎。”創業者李祥告訴31QU,他們是今年9月份啟動的區塊鏈項目,但一直沒有找到投資方。

一方是投資機構虧損,不願意投錢,一方面是區塊鏈項目團隊沒錢,找不到投資方。此前1CO被熱炒的時候,有的團隊僅憑一份白皮書就能融資百萬、千萬元,不存在融資難的情況。後來,亂象頻出,這種模式也被監管部門叫停,新的創業團隊急需找到新的融資模式。

STO出現後,能不能打破這種融資困境?

“我們還處在對STO的定義階段,很難說STO會不會取代1CO,因為兩者概念並不相同。”巍然介紹說,“突破原有模式的同時,STO比1CO更強調合規,這種模式無疑更具有想象力。”她認可STO方便更多大機構、理性投資人進場的觀點,給區塊鏈行業帶來資金,對行業來說是好事情,至於STO會不會讓原本已經1CO融資的團隊,轉向STO,她也沒有確定答案。

“STO是1CO山窮水盡、金融證券化市場落入困局的產物。”李剛強明確表示,“短期內,不能對STO將帶來區塊鏈春天抱有過多幻想。”

STO概念好,但落地難,尤其在各國政策相差懸殊情況下,符合美國STO法規的項目,大概率適應不了其他國家的監管。

今年1月,金融大鱷索羅斯旗下的量子基金(Quantum Fund)購買了Overstock價值1億美元的股票,而後者正是tZero的操盤手,雖然Overstock CEO表示這筆錢不會被用到加密貨幣行業,但這個tZero項目背後,仍然可以看到大機構的身影。


雖然是區塊鏈式炒作,但STO到底能不能拯救賈躍亭和FF?


今年8月,福布斯報道稱,金沙江資本(GSR Capital)參與了tZero項目,不僅直接投資tZero,還購買了其母公司股票。對此,Overstock CEO透露,為促成這項投資協議,金沙江資本與tZero和Overstock.com分別簽署了獨立的意向書,還有三家亞洲、中東投資機構也參與了本次投資。

根據規定,STO要求參與者是合格投資人,具有一定的資產和承受風險的能力,再加上申請過程高昂的成本,可能發展到最後,無論是STO投資者,還是發起者,最後可能都會是大玩家的“融資遊戲”。

因此,想要STO來拯救如今幣圈的想法,實在是太牽強。

“我不能確定誰會成為STO玩家,但我確定,不會是現在的1CO玩家。”某業內人士告訴31QU。


STO的困境

雖然STO剛剛興起,就已經受到很多人質疑,比如STO是不是空中樓閣?因為即使孕育了STO萌芽的美國,同樣沒有明確的STO監管標準與流程。換句話說,大家所說的STO監管規則,並不是為專門為STO設計的。

反觀國內,即使幣圈開始熱議STO,樂觀的人甚至認為“可能取代1CO,成為接下來區塊鏈團隊主要的融資模式”,但是,主流聲音還是聊聊無幾,尚看不到一個完全中國基因的STO項目。

“會選擇STO的團隊,一般不會是頭部企業,因為他們根本沒有動力,也沒有必要,採用傳統的融資模式已經足夠,只有New Money才有動機改變現狀。”巍然表示。這種說法也被李剛強證實:“大公司不會喜歡這種模式,他們有自己的融資步驟。”

無論是1CO還是STO,最後的落腳點都是項目。

Primitive Ventures 創始合夥人Dovey Wan曾撰文指出,即使採用STO的項目,對投資者來說也和1CO一樣,如果不是有優質資產背書,同樣會出現空氣項目。另外,反而是接受了證券監管部門監管的STO代幣,需要嚴格遵守轉讓、出售等規定,會極大影響代幣流動性。

“採用STO方式募集資金,走完所有合規流程,成本支出大概在50萬美元到100萬美元之間。”一位業內人士稱,相對於1CO的一鍵發幣,高企的前期成本會將很多圈錢項目擋在門外。

不過,STO能在多大程度上遏制渾水摸魚的空氣項目呢?比如類似BitKeep的項目,在進行股權代幣化的時候,會不會有投行與項目方共謀,虛報估值,進而將過高的風險轉嫁至代幣售賣過程?

在一個今年9月中旬組建的STO討論群裡,可以明顯發現,對於STO,大家從開始極力擁護,認為它將開啟一個時代,逐漸發展到謹慎站臺,甚至有人開始舉起唱衰、貶低的大旗。

這種轉變其實也是大多數人對STO態度的轉變,當最初的狂熱褪去,STO逐漸顯露最真實的面貌,它既不是區塊鏈項目的“救命稻草”,也不是解鎖區塊鏈融資難問題的“萬能鑰匙”。

結語

最後,我們再來討論下,STO,能否拯救與恆大糾纏的賈躍亭和FF?

答案是肯定的。

實際上,FF在今年還傳出要1CO的消息,但能否推出優質的底層資產?能否再次獲得投資人的信任?這兩個問題,卻沒有答案。

將資產證券化,再利用Token進行公開發行,STO看起來很美滿,但真正落地卻很骨感。

如今,關於“STO是更好的融資模式,還是披著外衣1CO”的討論還在進行,暫時不會停止,也不會有明確答案。

從本質來說,STO與1CO無關,但正是由於區塊鏈技術、Token的出現,才有了將資產證券化落地的可能,而區塊鏈項目能在多大程度上享受到STO帶來的紅利,仍有待觀察。只有更多案例出現,STO實際發揮作用,才能真正打破“STO是鏡中影、水中花”的評價。

而這一過程,註定漫長而曲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