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73岁的李鸿章访问德国后,为何会仰天长叹?

_Terrific


李鸿章今天“仰天长叹”,明天“随地吐痰”,后天跟慈禧“不伦之恋”,要是李中堂知道咱们后人在如此过度消费他老人家,也不清楚老头儿在地底下的感想如何。

但李鸿章1896年的德国之行的确让他感慨良多。

对于李鸿章来说,这一年是他生命中倒数第五个年头,被慈禧太后称为“再造玄黄”的这个人已垂垂老矣,眼见这玄黄世界群龙作舞,但去年经他之手签订的“马关条约”却像一个耻辱的锁链,让这位老人已经心力交瘁、伸张不能了。

但他仍然需要强打起精神,他身后还站着一帮淮系旧部,他需要为他们铺路,他身后还躺着一个大清帝国,他需要思考,怎样的良药才能既不让它在麻木中昏睡,又不能饮鸩止渴,让它在狂躁症发作下暴毙于途。

清政府派李鸿章从沙俄转赴德国访问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想争取德国人的支持,从而可以顺利的调整海关税率,实现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那是因为随着《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再加上三国干涉换辽“成功”,又需要多付出3000万两白银给到日本人手里,假如不提高关税,清政府的财政将捉襟见肘,甚至面临破产境地。而德国政府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胶州,这是他们早已内定的方案,英、法、俄、日早已在中国得到了几乎全部他们想要的礼物,德国人不认为他们没有这个权利和实力。

李鸿章的德国之行受到了德国各界人士的欢迎,民间的兵工厂就不多说了,李鸿章素来是他们的国际大客户。李鸿章也顺利拜访到了久仰的俾斯麦元帅,毕竟山寨版的东方俾斯麦想见到正版原主的心情也可以理解。



见俾斯麦的过程暂时一放。先说李鸿章与德国外交大臣马沙尔的交锋。

咱老李上来先埋怨小马,你们德国不地道啊,三国干涉日本换辽当然我们欢迎,可人家俄国主张免费还,你们德国怎么还冒出了一个让我们掏3000万两银子的建议?让我们到底是感谢你们还是不感谢啊?

趁小马忙着解释,老李说了,这钱压得我们喘不上气,看来得提高关税啊,老李图穷匕见。

小马呵呵了,我们可以表示支持,那你们给我们什么回报呢?

我们需要你们提供一处储煤站,当做军港。小马图穷匕见。

老李:你们德国当然是友好国家,好说好商量,但一开了头,别人都来抢着要怎么办?

小马:别闹了,谁还能来?该来的都来了,除了我们,谁都有一份糖吃!而且,胶州湾最近有俄国军舰出没是怎么回事?你们不会已经把它许给俄国人了吧。

老李:没有的事,老毛子碰巧经过而已。

小马:你觉得我们德国没有勇气和实力碰巧经过一次吗?

。。。。。。

最后的结果,李鸿章的中国式承诺(我很理解,我回去就促进一下),让德国人坚定了夺取胶州湾的信心,从计划阶段转为实施阶段。

我们后来知道,第二年,也就是1897年,天赐“巨野教案良机,德国出兵强占胶州。因为德国人很清楚,大清朝也很清楚。

德国人清楚知道大清不会主动谈判给你一块租借地,同时也清楚只要登陆胶州,大清肯定不敢抵抗,因为这都是“说好的”事儿!

大清朝当然也清楚,但再清楚也没人去承担主动卖国的罪名,你来抢占,当然就是另外一说了!

说到这里,李鸿章到底叹没叹气没人记载,但假如他叹气,你总该明白李鸿章当时的心情了,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尤其是当李鸿章在热情的东道主的邀请下,参观了一家又一家庞大又精密的军工制造工厂,作为嘉宾看到了德国军人的战斗素养,通过给自己照X光查出了日人刺杀他那颗子弹位置也证明了德国科技的飞速发展,叹气的理由简直是一桩接着一桩。

补交代一下“东方俾斯麦”李鸿章见到“西方李鸿章”俾斯麦面对面的交流过程。

李鸿章:要是政府内部(清流派翁同龢等人)对我的行动老是拖后腿怎么办?

俾斯麦:(难道他是在说他的老相好慈禧?)你不应该对抗皇权,要想方设法获得他们的支持。

第一回合,鸡同鸭讲。

李鸿章又问:假如皇帝受到其他人影响,不听我的建议,我该怎么办?

俾斯麦:手里握有军权,比什么都重要。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哪怕仅有最精锐的五万人,只要能奉你号令,就足以攘外安内。

第二回合,讲。

在李鸿章看来,大了他8岁,已经从权力中心靠边站的俾斯麦元帅是有点老糊涂了。

在俾斯麦看来,李鸿章之所以没有在刚刚结束的中日战争里成为胜利者,看来思维也是有点风中凌乱。

但是,仔细想来,当两位老强者会面时,远在万里之外的天津小站练兵的李鸿章的部属——隐藏的新强者袁世凯应该是不糊涂,即便远隔重洋,俾斯麦说的这两点,后来的事实证明,听没听见不知道,但他做到了。


历来现实


除了因为同德皇一起检阅军队受了刺激外,李鸿章仰天长叹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同俾斯麦的见面。


李鸿章被人称为“东方俾斯麦”,再加上李鸿章想向德国的这位铁血宰相请教一下富国强兵之道,所以出于这些原因,李鸿章到德国,最想见的人是俾斯麦。

李鸿章见了俾斯麦,笑称自己是东方的俾斯麦,俾斯麦则说没人把他当成东方的李鸿章,这是两人的第一次交锋,其中高低强弱显而易见。

为了挽回面子,李鸿章便向俾斯麦介绍自己当年是如何大杀太平军和捻军的,岂料俾斯麦说:自己从不以杀同胞为荣。又一次让李鸿章落了面子。


但李鸿章见俾斯麦是为了向他请教富国强兵之术,李鸿章问了俾斯麦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如何使国家走向富强?

俾斯麦这样说,君臣上下一心,李鸿章深以为然。

接着李鸿章抛出第二个问题:假如朝中有人拖他后腿怎么办?


俾斯麦以为他所指的是光绪或者慈禧,却没有想到李鸿章说的其实是翁同龢等人,所以俾斯麦说服从朝廷并不能让李鸿章满意。

最后李鸿章说出了第三个问题:如何建设一支强大的军队?

俾斯麦以德国为例,说维持一个国家的军队只需要5万人就够了,兵贵在精而不在多,这样的军队运用到中国,也是极为不现实的,所以李鸿章很失望。

李鸿章满怀期待到了德国,见识了德国的强大,但自己想要找的富国强兵之道一直没着落,这或许就是他回国后仰天长叹的原因吧!


小生金兔


李鸿章在1896年是游历到了德国,因为当年签订《马关条约》之后,李鸿章成为了清政府的替罪羊,当时国内纷纷指责李鸿章,尤其是李鸿章的那些政敌,更是以甲午战争的失败来抨击李鸿章。这种情况之下,李鸿章提出来了去欧洲各国游历,慈禧也同意了他的做法,避祸于朝堂之外。

当时李鸿章第一站是跑到了美国,在美国的时候,李鸿章对中国的未来提出了很多设想,感兴趣的可以去查看一下,当时李鸿章其实已经看透了封建制度天然存在的局限性。只不过李鸿章认为在没有其他制度可以替代的前提下,清政府的存在至少可以维持一定主权。



而当李鸿章游历到德国时,似乎发现了真正适合清政府的制度,那就是德国的君主立宪制。只不过当李鸿章兴致勃勃的向当时的俾斯麦请教时,却突然发现自己这个想法很幼稚。因为李鸿章就问了一下德国是如何富国强兵的,俾斯麦的回答让他大感悲观。


因为俾斯麦说德国的强大是因为教育,德国的崛起和统一都离不开伟大的教育,只有办教育,这个国家才有未来。李鸿章听了这个回答以后,瞬间明白了德国的君主立宪制也不是轻易能够复制的,于是李鸿章仰天长叹,因为实在是找不到能旧清政府的良药。


小司马迁论史


李鸿章73岁还能仰天长叹,一是说明他有自知之明,再一个则说明李鸿章“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悲哀,李鸿章老了,可忧心的事情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更多。(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就比如说1896年,也就是甲午中日战争的第二年,73岁的李鸿章游历欧洲各国,首先需要强调的是1896年这个时间节点,从具体来说,1896年这一年在中国历史上并不耀眼,但放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上,却具有了特殊的意义。

尤其是结合晚清重臣李鸿章出访欧洲各国,1896年,西欧列强工业革命发生已经一百多年,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道路上大踏步向前,各项科学技术及工业文明成果层出不穷,整个社会展现出蓬勃的发展能力。

李鸿章所处的晚清时代,政治上风雨飘摇,经济上举步维艰,社会积累的矛盾就如活火山一样蓄势待发,从各个层面来说晚清政府都算是要病入膏肓的节奏了。


李鸿章出访的目的不管别人怎么想,在他心里一定有开拓眼界学习西方,并转而打败西方尤其是日本,一雪前耻的雄心报复,可当李鸿章到欧洲各国游历一圈后发现,自己的想法太幼稚。

晚清与西方列强的差距不是朝夕之功可以追赶的上的,而且这是在正常的情况下,晚清政局就像脓包一样,各项事业推进起来极不容易,可谓是困难重重,没前进一步都要花费比西方列强及日本多的多的努力。

说白了,没有发展自当工业文明的制度和体制基础,而这种基础是晚清完全不具备的,就是李鸿章有意为之,也不可能实现,再反观他自镇压太平天国以来推行的洋务运动,与西方工业文明发展相比,简直不值一提。

可就是这不值一提的东西还受到多方刁难,与西方文明下蔚为大观的工业发展形成鲜明对比,一反一正,李鸿章就知道此生不可能再实现强国的抱负了,此世也不可能,非得日月换新天不可。

在这种局面下,李鸿章只是仰天长叹,没哭就证明他心理素质好,没哭就证明他接受了事实,没哭就证明他预感到大清完了的结局!


历史三日谈



1896年,清朝为了感谢法国、德国、俄国三国干涉还辽问题,拟派大臣出访欧洲。由于俄国等列强指名要李鸿章出访,因此,清朝最终诏令李鸿章为全权钦差大臣,出访欧洲各国。

李鸿章先行访问俄国,参加了俄国沙皇的加冕典礼,而后,与俄国签订密约,清朝和俄国结成盟国,借俄国之手遏制日本。与之交换的是,俄国从李鸿章手中索取了在东北的各种利益。

出访俄国以后,李鸿章紧接着前往德国,并在德国受到了非常隆重的礼遇。德国皇帝、德国各重臣与商界,纷纷对李鸿章青睐有加。此外,李鸿章还前往汉堡拜访了德国前首相俾斯麦。俾斯麦是德国崛起的重要人物,有“铁血总理”之称。在俾斯麦的主导下,普鲁士打败了法国,并统一了德意志,使德国迅速崛起为欧洲强国。由于李鸿章与俾斯麦在经历上有很多共同之处,再加上两人都已耄耋之年,互有惺惺相惜之感,交谈甚欢。

离开德国以后,李鸿章前往了荷兰、比利时、法国三国。在法国,李鸿章与法国的谈判中,被法国苛刻的条件要挟,不欢而散。

仅随着,李鸿章由法国到达英国,同样被英国的苛刻条件所勒索,谈判破裂。旋即,李鸿章对英国各界进行了一番大考察。参观了英国的议院、军港和各类工厂,大为震惊。随后,李鸿章离开英国,先后出访美国、加拿大以后经日本返回天津。

李鸿章的出访,是清朝第一次“世界访问”,先后到访了欧美8个国家,囊括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几个国家。前后历时190天,西方的强大程度,极大地触动了李鸿章。

题主所问的李鸿章的“仰天长叹”,应该不是在出访德国以后,而是在访问英国的时候。由于先后在法国、英国受到冷遇,李鸿章心态必然处于低潮。而在参观了英国的舰队以后,李鸿章被极大地震撼了,他叹息他一手创建的北洋海军,自以为强大,如今得以见到英国舰队,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啊。此外,参观完英国工厂以后,李鸿章由衷感叹“天下不可端倪之物,尽在英伦。”

李鸿章所感触的,不是欧洲的强大,而是相比之下,清朝已经孱弱到了无可救药的程度。


苏绽


李鸿章向俾斯麦求解治国之道,却吃了“闭门羹”。

李鸿章向俾斯麦请教复兴中国的好办法,但俾斯麦以中德两国相距甚远,从未留意过大清的政治,因此无法帮助。

李鸿章又问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如何复兴。俾斯麦回答练兵为立国之根本,而且兵不在于多,而在于精。一国之兵不在于多,五万足以。李鸿章表示,回国后一定会编练新兵,以德国为师。

对于李鸿章有没有仰天长叹,无从考证。但从李鸿章心境可以看出,中德差距之大,难以力挽狂澜的无奈;加上空有一腔抱负,却难以施展的痛心。


五味社


其实在那个时候的清政府也创办了一些在当时比较先进的工业,比如:江南制造局和金陵机器局,也开始制造一些武器。但是,这些军工企业生产出来的武器是很初级的,不仅质量不好,而且造价非常高。军队都不愿意从这里面购买武器。更何况在经历多次内外的战争,更注重武器装备的升级,他们自己也明白,以当时中国的生产能力和技术能力和西方国家根本就不是一个等级。因此,最快捷、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向发达国家购买先进的武器。

于是在1896年,清政府派遣以李鸿章为首的一个使团前去欧洲学习经验和购买先进武器。这是清政府第一次组织外交使团,出国访问。可见当时的清政府还是能够正确面对自己的实力,第一次放下架子去学习他国的经验。他们此行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购买新式武器,因为那个时候英国、法国的军事工业非常的发达,所以他们首先去了这两个国家。但是,在他们抵达那里以后,却受到了冷遇和羞辱,在英法两国的眼里根本看不上落后的清政府,态度非常的傲慢,还无理的对他们的辫子进行嘲讽,这让李鸿章一干人等很是愤怒。于是,他们草草的结束了对英法两国的访问,去德国看看。

他们到了德国,德国代表热情的接待了清政府使团,对他们非常的友好和谦逊,没有英法两国的歧视之意,这让李鸿章他们对德国的印象很好。德国政府安排中国使团参观了克虏伯公司,公司的全体员工对他们的到来也是热烈欢迎,并对工厂的设备,生产的武器进行了详细的讲解。最后还在高档的酒店宴请清政府使团,并合影留念。

克虏伯公司是德国最大的以钢铁业为主的重工业公司,在当时,他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军火生产商,主营当时最先进的大炮——克虏伯大炮。李鸿章等人参观的过程中,不禁扬天长叹,这其中的意思无非就两种:一是德国的武器先进超出他们的想象,很是惊叹;二是看到自己的的国家落后到如此地步,感到悲哀。在得知普鲁士曾用克虏伯大炮在普法战争中击败了法国这个消息后,更加让李鸿章坚定要在德国购买武器的决心。

参观结束后直接就买了300多门克虏伯大炮。除此之外,李鸿章还花重金购买了德国的装甲巡洋舰。这些军舰,成为北洋水师的主力战舰,使清政府的海军在当时的亚洲都是最厉害的。李鸿章这次出行访问,德国自然有看重清政府口袋的钞票的意思,但热情和诚意打动了李鸿章,于是做成了这张军购大单,而英法两国因为一根辫子失去大订单,最终还是聪明的德国人受益。


小白杨文化传媒


清廷要员未走出国门之前,自认为中央帝国、泱泱大国,总认为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文明先进。德国当时作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快完成“蒸气工业革命”,出现了许多现代化的新概念科技产品,而且德国经济发达,民众思想先进,国和社会朝气蓬勃,一派繁荣景象。李鸿章在国内听说未听、闻所未闻,看到这些现象后,方知自己是井底之蛙,大清国之落后、民众之愚钝、社会之僵化,才有一个鲜明和强烈的对比和反差,这个吃惊也是情理之中。


雁山乱弹


现在你去德国,依然仰天长叹。


节外生枝88888


李在俾斯麦眼里只是一个愚昧的屠夫而已,一个是拥有现代思想和民族情怀的战略家和理论家。一个是以夷制夷思想愚昧的地主老财,除了丢人显眼李鸿章么有任何在铁血宰相入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