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英阿馬島戰爭中,近在咫尺的阿根廷會戰敗在遠在天邊的英國手下?

大草原的小天使灌叢嬰猴


英阿馬島戰爭的起因註定了結局。

馬島戰爭由當時阿根廷軍政府的總統加爾鐵裡(奧波爾多·福圖納託·加爾鐵裡·卡斯特利,Leopoldo Fortunato Galtieri Castelli )的決策引起。

加爾鐵裡因為支持1976年推翻阿根廷民選政府的軍事政變,所以在政變後被一路提拔。之後在1979年至1982年之間出任軍人執政委員會主席和陸軍總司令,1981年12月開始擔任阿根廷共和國軍政府總統。

執政4個月後,加爾鐵裡把阿根廷國內的內政經濟政治一團糟,於是他試圖借馬爾維納斯群島主權問題轉移國內視線。

要說起來加爾鐵裡幾乎是算無遺策——首先,當時的阿根廷在中美洲問題上也算是美國的小弟,出兵出力,加爾鐵裡估計最壞情況美國至少不會反對他;其次,藉助進入戰時狀態,加爾鐵裡凍結銀行存款和物價,等於出大招施展天魔大法全面控制經濟,不但相對穩定了時局,也煽動其阿根廷民族主義情緒,使得其反對者也“一致對外”;第三,加爾鐵裡預判英國可能的對策和反應,無非是嚴正抗議、穿梭外交、斡旋折衝、制裁封鎖、小型海戰、離島爭奪,只要侷限在外交乃至不大打的範圍內,阿根廷軍政府總有的玩。

壞就壞在『幾乎』二字。加爾鐵裡算漏了兩點:第一,當時的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因公因為福克蘭群島(英國方面對馬島的稱呼)上有英國國民因私因為保守黨選舉利益,鐵娘子鐵了心開打;

第二,加爾鐵裡以為天主教世界會因為阿根廷的宗教傾向支持自己,反對新教英國,沒想到教宗因為撒切爾夫人願意在波蘭問題上支持波蘭在野勢力——當時的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大陸稱約翰·保羅二世)原籍是波蘭人——而改弦易轍,

梵蒂岡出其意料支持英國,振臂一呼號召原先都暗搓搓和阿根廷軍政府勾兌的西班牙意大利(插一句,加爾鐵裡的父母都是意大利移民)以及南美諸國(原先除智利外都與加爾鐵裡政權關係不錯)都反對加爾鐵裡。

一旦真正開打,阿根廷軍隊的固有弊端暴露無遺,陸軍以看笑話的心態不配合海軍,海軍陸戰隊等尚能一戰,而艦隊雖不能說是一觸即潰,但勝負的天平很快傾向於英國皇家海軍,阿根廷“貝爾格拉諾將軍號”巡洋艦出海即被英國海軍的“征服者號”核潛艇擊沉。

馬島戰爭失敗後,加爾鐵裡辭去總統職務,後因此被審判定罪。


談古論金


戰爭的勝負最終是由雙方的國力決定的。 英國雖然勞師遠征,但軍隊裝備水平和後勤保障水平都高於阿根廷, 特別是英軍的鷂式艦載機,擊落了阿根廷的各式戰機二十餘架,而自己無一架受損,阿根廷方面用六顆飛魚導彈擊沉擊沉擊傷了英軍的五艘艦船,其中還有一艘是當時英國最先進的驅逐艦。

但是戰爭還沒有結束,飛魚導彈卻用完了。阿根廷打算向法國再採購飛魚導彈卻遭到了法國的拒絕。這樣,阿根廷就失去了對英國艦隊最有殺傷力的武器。

阿根廷的戰術上也不如英國,當阿軍最大的一艘軍艦貝爾格拉諾號被英軍核潛艇擊沉後,阿根廷海軍基本上就退出了戰爭,最終使島上的陸軍失去了支援和給養,一萬多人的部隊只好向英軍投降。

從國家意志上說,阿根廷也沒有做好充分的戰爭準備和動員,也輕視了英國捍衛馬島主權的決心。 當時的加爾鐵裡軍政府正處在內外交困之中,經濟下滑,國內反對其執政的聲音高漲,收復英國人佔領的馬島,其實是當時的軍政府為了重塑政治威望的無奈之舉。

而英國這邊,內閣決定開戰後,馬上徵集民船千餘艘做軍事遠征的準備,除了兩個艘航母,戰略轟炸機和潛艇都已出動,從作戰能力上就遠超阿根廷。

政治戰阿根廷也失分太多,就連南美諸國也一致譴責阿根廷,北約組織也中斷了與阿根廷的軍火交易,這使缺乏軍事工業的阿根廷幾乎就等於被掐住了脖子。戰前宣佈保持中立的美國,最終也倒向了英國一邊,不僅開放軍事基地給遠道而來的英軍使用,情報上也給了英國很大的支持。這樣阿根廷戰敗幾乎是必然的事。


皓月千山


關於馬島戰爭,做一下戰爭總結就會發現,阿根廷的失敗幾乎就是“命中註定”。但是馬島歸屬問題實際上又是一筆糊塗賬。馬島全稱為馬爾維納斯群島,由200多個島嶼組成,是阿根廷最南端東部約500多公里的一個群島。在英語中又被稱作是福克蘭群島。原因是1690年,英國人約翰·斯特朗登陸該島,以英國海軍大臣福克蘭子爵的名字為其命名。之後阿根廷獨立,開始在馬道上設置行政長官,還有政治區劃,後來英國在1833年的時候,又重新佔領了這個島。之後就是漫長的交涉。其實在上世紀70年代的時候,英阿關係緩和,對於馬島的歸屬問題大概也往著和平友好,解決爭議的方向發展。但是這個時候阿根廷國內經濟崩潰,大量的人群失業,內部矛盾尖銳,當時的軍政府為了轉嫁國內矛盾,決定開啟“愛國主義”的馬島戰爭。

1982年3月19日,先是一群阿根廷當局僱傭的廢品商人強行登陸了位於馬島以東1390公里處的南喬治亞島,看到英國人似乎沒什麼反應,索性在同年的4月發動了兩棲攻擊。暫且不說這個仗值不值得打,該不該打,能不能打。最關鍵的是,阿根廷政府當時只是急於轉嫁國內矛盾,所以根本沒有做好打仗的準備。還以為英國人不會為了這個島跑到這麼遠來幹仗,並且天真的以為自己離得近所以就掌握了戰爭的絕對優勢。

英國政府對這場戰爭的回應很迅速也很給力。先是在國際上,從聯合國那邊爭取到了502號決議,即要求阿根廷人立即無條件從福克蘭群島撤出。這也就是給了英國發動軍事行動的法理依據。之後又在國內迅速集結可用的兵力,4月5日,特混艦隊從多點分頭啟程,兩艘航母“競技神”號和“無敵”號從樸次茅斯出發,上面搭載著20架垂直起降的“鷂”式戰鬥機,後面跟著11艘驅逐艦和護衛艦及其他軍用艦隻。可以說是既整齊又漂亮。同時為了彌補距離上造成的後方補給不及的缺陷,英國人發揮了二戰時期的優良傳統,向民間徵集了總噸位67.3萬噸的58艘民船作為後勤支援力量,並對其進行了快速改裝。

20世紀的戰爭,已經不是過去的一場戰役定輸贏了,實際上,國際輿論影響,國內民眾的支持,還有全民動員,以及戰備等等,都需要參展者從全局考慮,也就是整體戰。阿根廷政府在這個過程中,實際上決定做得相當倉促。隨著馬島戰爭的失敗,這屆政府也很快垮臺,這些發動戰爭的主要政治軍事負責人,之後被下一屆的文官政府又一起送上了軍事法庭。


國家人文歷史


阿根廷戰敗是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發動了一場錯誤的戰爭。

一、錯誤的時間

1982年,撒切爾夫人執政剛滿兩年。其實阿根廷發動戰爭,是為了轉移國內經濟危機,用戰爭轉移民眾的視線。

不巧的是,英國剛上臺來2年的撒徹爾夫人,那時的她還不是人們熟知的“鐵娘子”。她還不算穩固的政權,還是會遭到在野黨和反對派的質疑,急需一場勝利為自己贏得尊重。



二、錯誤的地點阿根廷軍人加爾鐵裡出身的總統,斷定遠在萬里之外的英國不會出兵,他自負的拒絕了幕僚建議在迅速拿下馬島之後建立機場等軍事設施的提案。結果,英軍坐著包括無敵號航空母艦在內的聯合艦隊,以及在兩艘航空母艦上的無敵號,其上40餘架海鷂式垂直升降戰機。
英國皇家海軍無敵號


面對較大的航母艦隊,阿根廷只能從本土起飛戰機跨越遼闊的海洋到馬島上空為地面部隊掩護。可笑的是由於馬島離本土太過遙遠,阿根廷戰機只能停留幾分鐘就得返航,否則就只能葬身大海。

三、錯誤的戰爭

英國雖然自二戰以後元氣大傷,可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這個簡單的道理不用多說。況且英國擁有基本上完整的軍工體系,而且擁有美國,法國等眾多盟友支持。特別是當時阿根廷的武器基本上是從美國和法國購買的,美國、法國直接停止出售阿根廷任何武器。而,阿根廷當時的主力戰機就是法國的幻影,法國的禁售,讓阿根廷後期主力戰機無彈可用。


海狼沃德


首先阿根廷的軍政府頭腦發熱,加爾鐵裡總統,以為福克蘭群島在自家門囗,信手沾來,先和美國溝通,美國表示中立,加爾鐵裡派兵攻佔了福克蘭群島(馬爾維納斯群島)阿根廷狂歡了,加爾鐵裡,自認為遠在上千海里以外英國不會出兵,那知道英國首相是號稱"鐵娘子″的撒切爾夫人,請求英國議會授權動武,並和美國總統里根會談,會後,美國放棄中立,並向英國提供情報支持,英國在短短的半個月內就集合了一艘航母為主有多艘,導彈護衛艦,驅逐艦,潛艇,補給艦組成的特混艦隊,浩浩蕩蕩開往福克蘭群島,阿根艇根本沒有精神和物質準備。倉皇應戰,阿根艇的空軍到是非常勇敢,他們駕駛著法國製造的"超軍旗式″戰鬥機,滿掛著"飛魚式″超音速反艦導彈,超低空發射了導彈,導彈離海平面二到三米的高度奔向英國當時最先進的導彈驅逐艦"謝菲爾德″號,一枚擊中了彈藥倉,全艦逐漸下沉,多數官兵死亡,也引起了英海軍的恐慌,英封鎖了阿根廷海軍的港口將一艘阿海軍"貝佐爾阿特"巡洋艦擊沉在港口裡。並隨後派海軍陸戰隊搶回了福克蘭。加爾鐵裡的軍政府也隨即倒臺,。這場戰爭的失敗是阿根廷舉國上下一個永遠的痛。


海南椰林3


馬島戰爭中,阿根廷雖然距離馬島較近,但整體國力和軍力遠遠弱於英國,輸了毫不奇怪。

題主問為何近在咫尺的阿根廷會輸給遠在天邊的英國,那我問,鴉片戰爭為何本土作戰的清軍會輸給萬里之遙的英軍?

戰場距離確實是決定勝負的重要因素,但如果雙方其他方面差距過大,光憑一個地理優勢是完全沒法彌補的啊。

比較下1982年的兩國整體格局吧。

首先看經濟,經濟是一切的基礎。英國1982年GDP為4900億美元,阿根廷只有840億美元。英國是阿根廷的五六倍之多。有錢就是任性,打仗就是燒錢。

再看政局。英國當時正是鐵娘子撒切爾夫人在位,可以說政治執行力很強。而阿根廷則是軍人獨裁政治,治理國家搞得烏煙瘴氣,經濟下滑嚴重,民怨沸騰。打馬島戰爭,實際上是他們想用對外戰爭來轉移對內矛盾,可惜卻選錯了戰爭方向。

再看兩國的軍事實力。軍事實力,不光看兩國有多少兵,有多少飛機戰艦,還要看整體的戰爭機制、軍事傳統和戰爭經驗。這方面來說,大英帝國雖然沒落,好歹是聯合國五常之一,擁有幾百年海外戰爭的經驗。阿根廷建國趕走西班牙人後就沒打過幾仗,怎麼比?雖然阿根廷憑藉買來的一些裝備,看上去也有先進軍隊,但雙方的戰術機制完全不是一個檔次。

而所謂的地利,其實對阿根廷也沒有那麼有利。馬島並不是大陸上的半島,也不是距離海岸線十幾公里,在大炮射程內的島。馬島距離海岸線有500公里,艦船全速開要10幾個小時才能到,甚至超出了很多飛機的作戰半徑。

這就意味著,阿根廷和英國爭奪馬島,其實並不那麼容易把他本國的力量全部投入來懟英國的遠征軍。兩軍真正要打,靠的還是海洋兵力投放。最多,英國是遠洋投放,阿根廷是近海投放。

於是,這就變成了比拼哪國的海軍更強大的問題……海軍,你懂的,英國和阿根廷比……

實際上我們從戰爭統計可以看出,此戰雙方投入的陸軍,阿根廷是一萬多人,英國是近萬人,基本相當。為啥?因為阿根廷陸軍上不來啊。雙方數量差不多,就看誰的戰鬥經驗更強,誰的海空配合更協調。這些優勢都在英國這邊。

雙方的飛機都是300多架,而海軍艦船,英國是100萬噸,阿根廷是12萬噸……

再說,雙方對待這場戰爭的認真程度也不在一個位面上。阿根廷就是一時興起,打了就打了,寄希望英國被距離嚇到,不敢和他爭。而英國方面,一聽說被搶了島,立刻全面動員,調集大批艦船戰機,組成龐大的混成艦隊遠征。本來英國是美國的盟友,阿根廷是美國的走狗(拉美反共軍事同盟),但撒切爾使出千嬌百媚的手段,說服了美國總統里根,使得美國從中立轉向支持英國。

這麼一搞,阿根廷要打贏,也就只能指望上帝保佑了。問題是上帝憑啥保佑呢?

(歡迎關注巴山夜雨涮鍋,也歡迎在評論區發表您的看法)


巴山夜雨涮鍋


原因極其簡單,阿根廷戰機已失!其他回答這個問題的人,上面有些人吹噓阿根廷軍政府開戰是所謂算無遺策,屬實可笑。二戰後,阿根廷經濟衰退,從世界第六經濟強國迅速滑落,軍事能力也隨之下降。阿根廷選擇開戰的時機,恰恰是阿根廷發生經濟危機的時刻,此時冒險開戰非但不能解決國內的經濟危機,反而只能雪上加霜。從地緣地理位置情況來看,阿根廷具有天然的位置優勢,如果在恰當的時機發動戰爭的話,奪取馬島不在話下,長期佔有也是有可能的。那麼這個時間點在哪裡?應該是在1943年以前1942年以後。此時,英國深陷與德國大西洋之戰的泥潭,在北非和太平洋戰場上也是節節失敗,並且有可能收到來自德國的海上入侵,自保尚且不足,形勢及及可危,根本無暇顧及南美的馬島。而此時阿根廷依靠二戰的天佑出口交戰雙方都需要的農產品和肉類大發戰爭橫財國民經濟達到了世界第六的水平,因為沒有參戰人民生活水平遠也遠超英國。海軍擁有兩艘經過現代化大改裝的美製戰列艦火力強大,其兩艘意大利建造的新式重型巡洋艦,以及在英國定製的新式訓練巡洋艦均有強大的航空偵察能力,擁有彈射器和水上飛機。加上多艘現代化潛艇和驅逐艦,實力南美第一,同期對比遠遠超過馬島戰爭時期雙方的實力對比。英國海軍雖然貌似強大但是深陷二戰的泥潭,在大西洋戰場,非洲戰場以及太平洋戰場焦頭爛額,損失慘重,根本無力抽調遠征艦隊,空軍和陸軍的情況更差。另外,馬島戰爭中英國能夠長期持續作戰仰賴的是火神戰略轟炸機和攻擊型核潛艇,二戰期間也沒有此類裝備,因此,英國既使出兵,也沒有能力提供遠程空中打擊和水下封鎖。此時阿根廷若能出動海軍空軍配合陸軍偷襲馬島的英軍並定能輕易獲得成功一舉奪戰馬島,然後一面靠地緣優勢可以以逸待勞等待英國派出軍隊,一面以不承認馬島屬於阿根廷的既成事實就加入軸心國威脅英國和同盟國集團,尤其是爭取美國支持對英國施加壓力。如果外交斡旋成功可以輕易獲得英國及世界各國對阿根廷佔領馬島的繼承事實的承認。即使幾年以後英國獲得了二戰的勝利,也會因為戰爭造成的巨大損失短時間內不能恢復,50年代初也是沒有能力收復馬島。利用這段時間加快在馬島移民同時加快防禦設施建設,加上60年代英國經濟的大衰退,在六七十年代英國還是無力奪回馬島,通過長期佔領造成事實,最終實現英國對馬島屬於阿根廷的外交承認。退一萬步說英國在1943年阿根廷佔領馬島後強行抽調兵力遠征,因為深陷各大戰場的泥潭可抽調的兵力恐怕只有幾艘大艦而已,並且缺少潛艇和戰略轟炸機支援。對付英國遠征軍對遠征的艦隊,阿根廷可以實施分段是漸減作戰:0最好在英國艦隊出發就把情報透露給德國,讓德國海軍潛艇當炮灰,當然德國未必這麼去做,只是一個備選方案1先派出潛艇偷襲英國艦隊2在夜間派出重型巡洋艦,掩護驅逐艦對英國艦隊進行魚雷攻擊。3利用本土的機場和馬島上的機場出動陸基轟炸機,利用航程的優勢對英國艦隊進行遠程穿越轟炸重點打擊英國艦隊中有可能出現的航空母艦4在馬島附近海域出動戰列艦對失去航母護航的英國海軍進行決戰5對被擊敗的英國艦隊的潰兵用魚雷艇和驅逐艦進行追殺。7逃回本土的英國艦隊的運動方向告訴德國海軍由德國海軍清除,結果必然性英國遠征艦隊全軍覆沒。



超甲巡2


在談及英阿馬島戰爭時,很多人會疑惑為什麼阿根廷在佔據“主場優勢”的情況下為什麼最終未能守住馬爾維納斯群島。然而,如果對馬爾維納斯群島的地理環境有所瞭解,便不難理解這個問題。與很多人對馬島與阿根廷本土近在咫尺的想象不同的是,馬島到阿根廷本土直線距離達到550千米,相當於從瑞士到法國西海岸的直線距離、或從北京到瀋陽的直線距離、或臺灣海峽平均寬度的三倍。

雖然這一距離相比於英國到馬島的距離根本不在同一級別,但仍然對阿根廷在馬島上部署軍事力量和維持後勤補給造成了極大困難。阿根廷並不是傳統上的軍事強國,在關乎兵力部署和後勤保障問題的投送手段上尤其欠缺,上世紀80年代時阿根廷無論是大中型運輸機還是大型登陸艦不但數量都極其稀少,而且普遍狀態不佳;同時馬島缺乏大型港口和機場,結果致使馬島戰爭爆發時阿根廷在馬島上根本沒有足夠充裕的軍事力量用以反登陸、防空和反水面目標。

另一方面,阿根廷雖然在戰前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戰爭準備,但其武裝力量整體水平不高、主戰裝備要依靠進口、同時現役軍人素質水平一般,對於現代海空軍事衝突的理解和掌控水平有限。相比之下,冷戰時代的英軍甚至需要為高技術條件下的世界大戰做好準備,其裝備妥善率和人員素質自然不是阿根廷所能相比。因此,雖然馬島距離阿根廷遠比距離英國更近,但更多的不利因素決定阿根廷在這場戰爭中必然會失敗。


軍機圖


儘管馬島戰爭看似是阿根廷收復領土的正義之戰,但僅憑藉一腔熱血是無法取得勝利的。

阿根廷出兵並佔領馬島是為了藉此轉移民眾的注意力,以緩解緊張的國內危機,卻盲目樂觀,認為英國不會因此出兵,美國也不會插手其中,但最終事實並非如此。

相比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英國軍隊,阿根廷卻是一群新兵,並且沒有形成統一的指揮,雖然阿根廷前期佔領馬島,但當英國決定派遣艦隊前來,並有美國的暗中軍事援助時,阿根廷的敗局已經註定。

雖然阿根廷利用法制的反艦導彈擊沉英國驅逐艦和運輸艦,但戰爭開始後,法國作為英國盟友,不僅拒絕交付反艦導彈給阿根廷,而且把導彈數據告訴英國。

以史為鑑,如果以緩解國內危機而對外發動戰爭,並非是可行之路,即便能嚐到甜頭,但結局註定是失敗的。


五味社


每日點兵,為您解答

其實阿根廷輸給英國是有很多原因的。

第一,阿根廷政府沒有做好準備

我們要清楚,馬島戰爭看似是主權領土之爭,實際上是加爾鐵裡總統為首的軍政府為轉移國內重大的經濟危機和民眾反抗政府運動而被迫打起來的。並且,阿根廷政府高層決策也出現了很多問題,如在英國艦艇編隊從英國本土到馬島的過程中,阿根廷沒有做好戰鬥準備,這一點,你可以看看阿根廷有沒有在馬島建一個可供戰機起降的臨時機場就明白了。

第二,阿根廷軍隊的裝備無法滿足馬島的作戰需求

以阿根廷空軍為例,在馬島戰爭的2個月的時間,阿根廷空軍的幻影5戰鬥機由於“腿短”,導致人家飛機從阿根廷本土起飛,飛到馬島後,不得不立刻返航,根本沒有制空時間。並且不敢做太多的空戰動作(因為做了空戰動作,很有可能回不去了)所以才會讓海鷂式戰鬥機吊打!另外,人家阿根廷空軍的首要任務是打擊特遣艦隊和登陸部隊,沒有制空權作戰任務。

第三、阿根廷國防領域依賴別人

這一點,小編沒啥可說的,想想馬島海戰有多少飛魚導彈和超級軍旗攻擊機就都明白了

第四,英國特種作戰部隊立大功

在馬島海戰中,英國投入了SAS(特別空勤團)和SBS(特別舟艇團)兩支特種部隊,對馬島的阿根廷駐軍造成嚴重威脅。例如對馬島唯一一個可起降螺旋槳攻擊機的機場進行破壞,對馬島的防空警戒雷達進行打擊,偵查登陸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