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想農產品提升附加值 三個誤區要注意

解析:想農產品提升附加值 三個誤區要注意

品牌營銷是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提升附加值的有效途徑。很多人都想通過品牌傳播獲得更多忠誠消費者,獲得市場認可。可品牌營銷不是簡單的事。農產品營銷過程中出現過很多誤區,常常事倍功半。那麼都有哪些誤區需要注意呢? 


誤區一:高端定位

農產品一旦貼上“高端”標籤,利潤空間就非常可觀。比如超市裡的“有機”貨架上,同樣是西紅柿,有機的按個賣,普通的按斤賣。所以很多農產品經銷商都會推出自家的“高端”產品。然而,“高端”必須要體現在農產品質量上,而不單單是價格上。

記者近日在某展銷會上見到了一款液體紅糖產品,價格不菲。銷售者向記者介紹,這款紅糖有不少全新的功效,也有很多新的口味。但是這款產品作為紅糖的核心功效並沒有什麼提升。另外,即便做成了獨立包裝,在便攜程度上也沒有普通固體紅糖方便。“高端”農產品與普通農產品的確需要有所區別,但是品質才是核心競爭力。

比如某品牌一斤上百元的荔枝,個頭比普通荔枝大很多,別的地方買不到;又比如同樣在展會上展示的優質冬棗,甜度比蘋果還要高,顧客紛紛下單。可見,“高端”產品要讓顧客買賬,品質要有絕對優勢。

解析:想農產品提升附加值 三個誤區要注意


誤區二:禮品營銷

在展會上,記者看到某企業銷售的西瓜,獨立包裝,西瓜不大,一斤大概三十多元,主攻的是禮品方向。不少農產品銷售者也看到了禮品銷售的利潤空間,專門設計包裝,提高定價,然而銷量卻並不好。

禮品與一般產品不同,它承載了一部分社交功能,送的是情感。因此,禮品除了品質穩定外,還要匹配贈送對象的需求。比如送老年人,多數人選擇保健品,希望老人健康;禮品西瓜裡不僅有故事畫冊,包裝也是卡通圖案——這是企業專門面向兒童市場製作的,寓意是希望孩子健康成長。因此,做禮品,要考慮產品的寓意和內涵,而不僅僅是好看的包裝。

誤區三:“特產”銷售

俗話說,物以稀為貴,人無我有,無疑是提升附加值的有效方式。但是“特產”的“特色”,一定要放在大市場裡考量。上個月,記者採訪了一位水稻種植戶,他準備把自家的大米打造成“特產”售賣。銷售者介紹,這款米種植在有機稻田裡,有當地最好的水源和光照條件,經過測試,其中的礦物質含量也比當地其他地區略高。雖說與當地其他品種相比,品質更好,但放在全國大米市場上,就顯得普通了。類似的還有曾經一度火爆的“黑豬”產品。雖然有特點,但很多地方都有養殖,對一個村,一個鄉鎮是特產,放到全國大市場上,就不是了。

食品安全、健康需求、生活條件的改善,讓人看到提升農產品附加值的廣闊空間。但是,提升農產品附加值需要採取正確的方式,不要走入以上的誤區。

豫見雲動整理發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