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行为艺术是艺术吗?

白船


我想,很多朋友见到行为艺术这四个字,都很容易会心地发出一阵哂笑,因为不少行为艺术家们的做法,着实令人大跌眼镜,甚至引发了民众的反感。

↑名为“我爱猪,猪也爱我”的另类行为艺术

然而,我们却并不能因为这些另类的应为艺术来否定整个艺术形式,否者,就会陷入白马非马论的误区。其实,行为艺术也是艺术的一个领域,绝非都是故弄玄虚的装疯卖傻。

↑某女艺术家表演裸体睡钢丝床的行为艺术

行为艺术的历史相对年轻,至今不过半个世纪左右,产生于欧洲,是一种现代艺术形式。与传统的绘画、雕塑、书法、建筑等艺术形式不同,行为艺术更强调艺术家的直接参与及同关众之间的互动。

↑行为艺术:溜白菜

简单来讲,行为艺术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具体的地点、由行为艺术家策划并实施的表现活动,在此过程中,行为艺术家要实现与观众的互动。行为艺术家与观众的互动,既可以是有声的,也可以是无声的,其重点在于通过自己行为来向观众表达特定的理念。

↑直观的应为艺术

在西方艺术中,大体将行为艺术分为Body Art(身体艺术)、Fluxus(激浪艺术)、Action Poetry(动作诗)和Intermedia(互动媒体)等四个分支,目前我们常见的主要是身体艺术和互动媒体两类。

↑反对家暴的行为艺术

由于行为艺术具有夸张性,很容易引发人们的关注,因而对于表达某些特定的理念非常有利。不过,行为艺术本身又不太强调语言的交流,故而也容易产生一些误解或歧义。正因如此,如果行为艺术家们在策划和表演行为艺术时,过于轻率或考虑不周,也常常遭人非议。

↑令人难以捉摸的行为艺术

当然,目前国内也有个别人打着行为艺术的幌子来博人眼球,借以换取知名度。再加之行为艺术本身就是一类比较前卫、新颖的艺术门类,故而使得不少人也对其产生了反感。


碣石樵子


现在出现了行为艺术,名目繁多,怪异奇特刺激人们的视觉。有的人觉得好玩可笑;有的人认为无耻低俗。扰乱了人们对艺术的审美感受,玷污了神圣高雅的艺术之美。个别人用艺术的幌子来掩盖丑恶行为,乔装打扮成行为艺术来腐蚀人们的道德行为。行为艺术从反传统的态度出发追求怪异奇特。在创作中必须注意分寸感和健康内容的表达。否则它就失去审美价值,就会被社会和人们所抛弃。





黄智637


中国美学以无言之大美为绝对之美,这样的美,是无法通过知识去把握的,唯有以心灵去体验之一途。王阳明说:“无声无息独知时。”对待无言之大美,即需要这样无言的冥会。无言,说的是要关闭知识之途;冥会,说的是无分别的独自默然证会。思辨乃证会之乱源,独认是契合之坦途。

老子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真正知的人不说,而说的人却不知。堵塞欲望的孔隙,关闭视听的门户,挫掉争辩的锋芒,解除分别世界的欲望,从而玄同物我、默契大道。老子的“涤除玄鉴”说,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老子所描绘的以无言之心和光同尘的方式,就是中国美学中典型的纯粹体验方式,以无言的体验方式去契合无言之大美。天地以不言为美,人以不言应之。对无言之美的体认,就是以生命契合生命,而不是以知识去分解。“无言”的体验方式,其实就是以恬然澄明之心去映照,一丝不挂,虚静空廓。中国审美体验理论中的澡雪精神、疏瀹五脏,就是荡涤“言”,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得什么?得生命的飞跃。再者,以无言契合无言之大美,乃是落花无言般的契入,是冥然无间的融入,因为解除了“言”,便解除了人与世界的冲突,于是化归于宇宙的大生命。这是中国审美体验理论的基本思路。

清代画家戴醇士是一位极为敏感的艺术家,他对无言之境的体会堪称深刻。他以为,无言之纯粹体验为艺道的关键。他说:“心与造物者游,故动即相合,一落语言文字,便是下乘。”〔3〕他在一幅墨荷大幅图上题道:“彼肆其幻,吾面吾壁。彼矜其捷,吾伏吾枥。矗然峰起,吾安吾默。轰然雷动,吾守吾寂。兹山之德,吾抱以为式。”〔4〕艺术家抱素守寂,在无言之中,妙契大道,感受到“渊默而雷动”的境界。他还以动人的诗境传达对无言妙境的向往:“高山雄尊,流水潺湲。徜徉其间,心契无言。”“山翠袭衣,溪云参座。高人无言,松倡竹和。”〔5〕以无言之心,融入到世界之中,山光水色都是人的性灵显现。

〈元〉盛懋 秋舸听夏图

高山雄尊,流水潺湲。徜徉其间,心契无言。

戴醇士有一首题画诗写道:“万梅花下一张琴,中有空山太古音。忽地春回弹指上,第三弦索见天心。”〔6〕艺术家说的是一个无言的化境。梅花如雪,一人于如雪的梅花丛中援琴弹拨,弹出了清泉滑落,弹出了淡云微收,弹出了一片生机鼓吹的世界,弹出了沉积在自我生命深层的声音,弹着弹着,似乎整个宇宙的声音都在梅花丛中回荡,空灵的山在回荡,万古之前的声音也来这花海中回荡,弹琴者融入了这一片梅魂花影之中,他淡去了“人心”“人乐”,融入了“天心”“天乐”中。是所谓妙契无言之境界。

明代画家李日华题画诗云:“世缘空尽身无缚,来往翛然似孤鹤。有耳不令着是非,挂向寒岩听泉落。”〔7〕看来,李日华是用庄子所说的那双耳朵去听的,不着是非,不下判断,世缘空尽,无缚无系,将这双不染世念的耳朵挂向寒岩,一任飞泉溅珠玉。石涛在给八大山人的一幅画上题诗道:“一念万年鸣指间,洗空世界听霹雳。”〔8〕他也听出了和李日华、庄子同样的声音。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淡去尘世的羁绊,淡去知识的乱源,出一片平淡之心。淡不是木然,而是荡却一切尘网世念,养素葆真,契合大道。《二十四诗品》有丰富的内容谈无言契合。诗道不关知识,而关生命体验,受知识、欲望左右,就会分别对象、占有对象,与世界相冲突。作者写道:“是有真迹,如不可知”(《缜密》),“俯拾即是,不取诸邻”(《自然》),“取语甚直,计思匪深”(《实境》)。知识的活动是逻辑的、理智的、推理的,而诗是别样的形态,需有别样的衷肠。无言的契合是非知非思的,它如无言的落花、无虑的清风、无思的明月,只是自然而然地运动,只是“俯拾”,只是“直取”。诗悟无须“取诸邻”——在时间上为过去、现在、未来所缠绕,在空间上为相互对待而裹挟。作者强调,就将一片芳心寄于当下直接的感悟。因为一涉知识,即是伪。《超诣》一品对此阐释最为细微:“匪神之灵,匪几之微。如将白云,清风与归。远引若至,临之已非。少有道契,终与俗违。乱山乔木,碧苔芳晖。诵之思之,其声愈希。”也不是神,也不是几,那是宗教之境。无言契合的方式并非是玄不可测的,它就是平常自然地契合,清风自清风,白云自白云,乔木森森,就是我的性灵,青苔历历,就是我的心衷。在这样的氛围中,没有了自我,没有了和外物的隔阂,所谓“诵之思之”,其实是什么也不思,什么也不想,因为在“诵之思之”中,其诵归于“希”,归于一片庄严的静寂,其思也归于一片空无。这就是《诗品》的态度。大音希声,故以一片“希”的心灵归之。

无言总是诗。中国艺术家极重这无言独化的境界。言语残缺不全,唯有体验才是最真实的。李白《赠清漳明府侄聿》:“琴清月当户,人寂风入室。长啸一无言,陶然上皇逸。”无言中有真美。白居易《酬和元九东川路诗十二首·嘉陵夜有所怀二首》之一:“露湿墙花春意深,西廊月上半床阴。怜君独卧无言语,唯我知君此夜心。”在无言中体会大化优游之境。杜荀鹤《赠临上人》:“不计禅兼律,终须入悟门。解空非有自,所得是无言。”许浑《病中二首》之一:“一身仍白发,万虑只丹心。此意无言处,高窗托素琴。”诗人要把握这无言的妙韵,无言最是充满,最是销魂,最是动心处。长啸一无言,忘己又忘物。

诗道如此,书道也复如是。张怀瓘将无言妙境和智识之途相对而论。他以为,艺术“不可以智识”,唯有以心会。《书断》评张芝书法云:“(张芝)创为今草,天纵尤异,率意超旷,无惜是非,若清涧长源,流而无限,萦迴崖谷,任于造化,至于蛟龙骇兽、奔腾拿攫之势,心手随变,窈冥而不知其所如,是谓达节也已。精熟神妙,冠绝古今,则百世不易之法式,不可以智识,不可以勤求,若达士游乎沉默之乡,鸾凤翔乎大荒之野。”〔9〕领悟艺术的高妙之境,和“达士游乎沉默之乡”一样,艺术是一“沉默之乡”,在这片天地中,只能以心会,不能靠外观,不能以喧嚣的心去会,而要以宁静渊澄的心去会。因为这片天地是不可说的,可说即非真,所以对于不可说的东西,唯有沉默。知识沉默了,思虑沉默了,语言沉默了,永恒的沉默则是达到艺术高妙境界的途径。在这片天地中,“窈冥而不知其所如”,随意东西,从容飘游,不粘不滞,率意而为。张氏将这样的艺术家称为“达节士”,这样的艺术创造过程称为“达节”的行为。所谓“达节”,即无言契合。

〈宋〉梁楷雪图

琉璃世界,

一片静寂,

深心独往,

孤意自飞。

张怀瓘还提出:“可以心契,不可言宣”〔10〕。这是中国艺术理论中的一条重要原则。言宣为识,心会为悟,言者存粗,悟者存精。文学需要语言来表现,书画等艺术也需要自己的语言,中国艺术并不是摒弃语言,没有语言(广义之语言),艺术成立的基础也就没有了,它反对的是可能导致理智概念欲望产生的语言。所以对于语言,中国艺术论中秉持一种“不立文字,不离文字”的道路。在这一点上,庄子的得鱼忘筌、得兔忘蹄的思想以及禅宗舍筏登岸的思想有很大影响。语言无非为示机之方便而设,如以指指月,使人因指而见月,意在月,而不在指。以言教而显示实相,然而语言本身并非实相,舍筏登岸,得月忘指。苏轼诗云:“殷勤稽首维摩诘,敢问如何是法门。弹指未终千偈了,向人还道本无言。”〔11〕赵子昂说:“始于不言,而至于无所不言,无所不言,而至于无言。夫道非言不传,传而不以言,则道在言语之外矣,是为佛法最上上乘。”〔12〕无言契会,就是不能为外在的形式所拘牵,一任心灵自由腾越。

张怀瓘推崇一种“独闻”“独见”的无言独化方式。他说:“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也。非有独闻之听,独见之明,不可议无声之音,无形之相。”〔13〕至高的书法境界如同“无”声的天籁之音,只能通过心知,不能以言去究诘。在这里,张氏提出“常情”和“世智”两个概念。所谓“常情”就是一般的认识方式、习以为常的价值评判标准,“世智”就是寻常的知识系统。“常情”是我们认识世界时不自觉地运用的标准,强调其习以为常;“世智”是我们把握世界所惯用的分析方法,强调其信以为真。我们面对外在世界,总是情不自禁地去“说”,“说”所运用的就是这“常情”和“世智”。我们满以为这样的认识便把握了对象,其实这只是误说、妄测。习以为常的原是如此不可靠,信以为真的原是一腔妄念。张氏所说的“独闻之听,独见之明”,与“常情”、“世智”截然相反,它闭起知识的眼睛,睁开真知的灵明。“独闻”、“独见”,强调无对待,无知识羁绊,自由空灵,用心灵的耳朵去听,以心灵的眼睛去见,与对象臻于一片气化和合的境界,从而把握其妙处。僧肇说:“然则玄道在于绝域,故不得以得之;妙智存乎物外,故不知以知之;大象隐于无形,故不见以见之;大音匿于希声,故不闻以闻之。”〔14〕这里的不见之见、不知之知、不闻之闻正是中国艺术论中的“独见之见”等之所本。所谓独见云云,就是不见,以不见为见,由外观而内悟,官知止而神欲行。

明代书论家项穆还将无言视为一种神化之妙。他说:“是知书之欲变化也,至诚其志,不息其功,将形著明,动一以贯万,变而化焉,圣且神矣。噫,此由心悟,不可言传,字者孳也,书者心也,字虽有象,妙出无为,心虽有形,用从有主。初学条理,必有所事,因象以求意,终及通会,无所无事,得意而忘象。故曰由象识心,徇象丧心,象不可着,心不可离。”悟就是无言,无言妙境只能于悟中得来。这神化的境界,当然不是宗教境界,而强调其微妙的契合。


厚德扬善文化小馆


说个笑话吧,某马戏团动物明星大狗熊,突然有一天要求退役,回动物园。驯兽师来劝它,别走,你看吧,在这里,你是动物明星,大家都喜欢你,但是你回去了,在动物园里,就你这狗脸,你这熊样,你除了吃食,喝水,睡大觉,强X母狗熊以外,你还会啥?大狗熊回答,不懂了吧,那叫行为艺术,还是艺术家


哥是打酱油的路人甲


吃饱了撑的。如果衣不遮体,食不果腹,谁有这闲功夫?


曹剑118


什么是艺术?也可以理解为形状独特与美观。什么是独特与美观?独特,我的理解是区别于他人;什么是美观?这个好像可以定义,但各人对美观事物的划分有区别,没有确切的标准,是感性的认知。自己、他人或一部分人认为形状独特与美观,可以叫艺术。

如果给艺术加个限定词--行为,即行为艺术,也可以理解为行为独特与美观。

自己把自己快绕晕了,理解了半天,行为艺术是一种艺术。


何高峰79


请先想“艺术”是什么?要知道任何概念的含义都是历史性的。当杜尚把小便池放到展览上的时候,古代的那个“艺术”概念就已经破碎了!遗憾的是我们这里的大多数人的艺术观还在古代。另外,为什么要假设一切艺术都是杰出的?从来,在所有被称为“艺术”的东西里一直都是充满拙劣的,杰出者总是少数。所以,我的建议是:把争论一个东西是否艺术的精力留下来去品味事物的优劣。


宣宏宇


行为艺术是一种相对前卫的视觉艺术,起源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欧洲。

行为艺术是把艺术家的本身作为艺术创造的媒介,来实现视觉价值。

在一定程度上说,这可以算作是一种四维艺术,因为创作的内容是可以通过时间变化而随时调整的。与传统的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相比,行为艺术更注重的是作品的“过程”,行为过程有意义,才让行为变成艺术。

而传统的艺术注重的是结果,价值不再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体现,而是在结果中体现。行为艺术创作,把殿堂级的艺术作品搬到街头,让参与者和观众更近距离接触甚至能亲身体验艺术创作的过程,从高不可攀到亲民化,这是一个重要特征。

行为艺术包含四点特性,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与观众的交流。与观众交流的部分就是体现其价值的部分,这个交流可以是语言上的,活动创作上的,或者是给观众带来思考的,都属于“交流”。行为艺术与传统艺术相比,就是多了这种“动态”,还有创作“自由”。

行为艺术多是以“吸引人”的眼球为主,通过传统的一些题材,色彩等艺术创作手段来让观众看清其中想要表达的价值,即便是我们最常见的电视节目真人秀,电影表演,舞台剧表演等,也可以算行为艺术的一种,在本质上他们都是一样的。

行为艺术的最大意义就是“对大众进行呼吁,以达让大众对某种事件和心理的重视或反思”在这一点上,与传统艺术是一样的,区别仅限于传统作品不会直接对大众进行呼吁,但是结果一样,所以行为艺术绝对是艺术。


名师巨典


是艺术,但是现在没有行为艺术家。


乐萱紫砂国画艺术


我认为,不管你是什么种类的艺术,都要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所欣赏。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让人感觉到赏心悦目,回味无穷。如果你认为是高雅艺术,可不被广大人民所接受,就不能实现其本身的艺术价值。行为艺术也是如此。仅供参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