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義桅:新殖民主義論”背後的戰略焦慮

“新殖民主義論”背後的戰略焦慮

——析關於“一帶一路”的片面荒謬論調

王義桅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吸引了15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與其中,被寫進聯合國有關決議,成為當今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國際合作倡議。然而,“一帶一路”畢竟是新生事物,中國提出如此宏大的國際合作倡議,也是歷史頭一遭,國際社會尤其是西方媒體,仍有諸多不適應、不理解,當前各種片面荒謬的論調不時泛起,諸如“債務陷阱論”“中國模式輸出論”“環境破壞論”“中國版馬歇爾計劃”等。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近年來隨著中國越來越多地參與非洲國家的建設,西方出現了“新殖民主義論”等攻擊抹黑中非合作的論調,對此需要回應,並進行深入的辯駁。

中國沒有殖民的基因

1498年,達·伽馬帶領著他那只有三隻舊帆船的船隊去印度,途中繞過好望角登陸東非。當地的土著對他們誇耀說,他們曾經見過那種有著精美繡花帽簷的綠色絲綢帽。這些非洲土著嘲笑葡萄牙人送給他們的珠子、鐘錶、一串串的珊瑚、臉盆一點都不值錢,還有他們駕駛的小船,都沒法給人留下什麼深刻印象。村裡的老人講述了一段關於“白色幽靈”的傳說:很久以前,有一些穿著絲綢衣裳的人駛著大船來到他們的海岸邊,然而沒人知道這些人到過什麼地方,也不知道他們從何而來,甚至有人懷疑這些人是不是真的來過。這些寶船已經消失在世界的記憶裡……

早於西方航海家(海盜)們近一個世紀,鄭和艦隊就抵達東非,寶船比哥倫布最大的船高出數倍。然而,鄭和是“我來了,我看見了,我離開了”,不同於西方愷撒“我來了,我看見了,我征服了”。殖民文化在西方一脈相承,而和平文化早已滲入中華民族基因。

也正因為中華民族有這樣的文化基因,中國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實現了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工業化,開創了沒有殖民擴張、戰爭掠奪而實現工業化的奇蹟。

“一帶一路”倡議:助推非洲去殖民化

“一帶一路”倡議完全不同於近代西方的殖民做法。“一帶一路”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打造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命運共同體。

被西方殖民以來,非洲國家間的相互聯繫很少,都是與歐洲宗主國聯繫,兩個接壤的非洲國家首都不能實現直航,而要繞道法國巴黎。非洲被殖民以後,逐漸成為西方國家資源和原材料的來源地。歐洲一體化並未帶來宗主國在非洲殖民體系的一體化,非洲市場仍被西方殖民者分割。非洲內部貿易只佔非洲各國對外貿易總額的不到15%。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有助於糾偏西方殖民體系下非洲國家與宗主國之間分割的縱向聯繫,加強非洲內部的橫向聯繫。“一帶一路”從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入手,以點帶線,以線帶片,讓非洲市場聯通起來,從而幫助非洲獲得內生髮展動力,實現工業化,真正脫貧致富。

除了內部的互聯互通外,“一帶一路”還將給非洲帶來兩大效應:陸海聯通、洲際聯動。目前,全球八成的貿易往來要藉助海洋,七成以上的GDP來自沿海地區一百公里地帶。因此,近代由歐洲人開創的經濟全球化實際上是海洋型全球化,廣大內陸國家難以分享這種全球化的紅利。五年前,習近平主席在世界上最大的內陸國——哈薩克斯坦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意在扭轉這種不平衡的經濟全球化。

此外,中國“政府+市場”雙輪驅動的模式也有助於改變非洲國家被邊緣化的處境。一些在內陸的發展中國家,按市場經濟規律很難獲得國際金融機構貸款。但是中國的國有企業、銀行可以提供開發性金融貸款,從改善其基礎設施開始,逐步培育市場經濟所需的環境。在這一過程中,只有中國能為非洲國家提供第一桶金,改變它們被全球化邊緣化的命運。

近年來,中國在非洲的投資和營商模式,備受西方輿論質疑,比如,有論調說中國只在意非洲的礦產資源和壓榨當地廉價勞動力,而中國對非洲的援助和投資“不附帶政治條件”,又助長了當地的專制和腐敗政權,於是稱中國人到非洲是“新殖民主義”。這是錯誤的。西方近年來對非洲的投資興趣大減,只提供人道援助,西方輿論反過來指摘中國按照市場邏輯與非洲進行的貿易和對非洲的投資,除價值觀和意識形態理由外,這也反映出西方的戰略焦慮。

中國在非洲的投資和西方的掠奪式投資有根本區別。中國對非洲的最大貢獻是提供了不同的選擇,這也正是中國早年農村改革和市場經濟發展遵循的邏輯:其核心是激發人的積極性,合理配置資源。從實際效果來看,中國的資金已經初步改變了非洲的命運,將中非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係成功推向新的高度。

共築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

中國永遠是非洲的好朋友、好夥伴、好兄弟。中非關係是南南關係,根本不同於西方與非洲的南北關係。如今,中非合作插上“一帶一路”的翅膀,迎來黃金時代。把“一帶一路”倡議同非洲聯盟《2063年議程》、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以及非洲各國發展戰略相互對接,開拓新的合作空間,發掘新的合作潛力,在傳統優勢領域深耕厚植,在新經濟領域加快培育亮點,根本目標在於打造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

值得注意的是,在事實面前,西方輿論也開始出現認識上的轉變。比如,日前發佈的麥肯錫調研報告《龍獅共舞:中非經濟合作現狀如何,未來又將如何發展》坦言:歐盟和美國等西方捐助國主要以補助金形式提供援助,而中國則偏好基礎建設優惠貸款和出口信用等形式。相比於附帶嚴苛政治條件的西方國家援助,中國的投資和援助不僅不以意識形態和價值觀作縛,還按照市場規律,以發展經濟的角度看待非洲。可以說,非洲在過去20年左右爆發式的經濟發展從根本上得益於中國在非洲的投資和援助。

非洲雖進行了長期探索,但絕大部分國家仍沒有找到一條符合自身國情的發展道路。面對英國脫歐和特朗普當政的美國,非洲國家對西方模式深感失望,紛紛向東看。從發展靠援助到學習中國自主發展經驗,進而搞招商引資、改革開放,非洲國家越來越重視學習中國經驗,把中國資金、技術、市場、企業、人才和成功發展經驗等相對發展優勢同非洲豐富的自然資源、巨大的人口紅利和市場潛力緊密結合起來,必將創造出新的發展奇蹟。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副院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