憤怒、焦慮、孤獨時,我們需要


不當女神(經),不是女(學)生,不做女(魔)王,做好一個人,做一個好人。


憤怒、焦慮、孤獨時,我們需要

《哲學的指引——斯多葛哲學的生活之道》


2019年讀了萬維鋼(同人於野),智識大開,決意身體力行,運用萬老師的強力閱讀法來讀書,這本書算是第一次實踐。

作者是一位生物學家,書籍是一本介紹斯多葛派哲學在當下的實踐應用。一位科學家研究哲學並奉之為人生圭臬,是不是很好玩?


“人生之路行至半程,驚覺身處幽冥森林,而原先筆直的通途,早已蹤跡難尋。——但丁”

為什麼一位科學家會尋求哲學的皈依,作者引用了但丁《神曲》中的這句話。讀罷,立即感同身受,年屆不惑,但越來越困惑,“人生究竟應該怎樣過?“

有的皈依宗教,有的信賴科學,有的發展自己的人生哲學......而作者選擇了斯多葛學派。


"有些事我們能夠掌控,有些事我們無能為力。"

控制二分法,是斯多葛派的精髓,即區分哪些事請是我們能控制的,哪些事情是我們不能控制的;對能控制得事情盡力而為,對不能控制的事情不必介懷。

控制二分法,聽起來簡單粗暴,會讓人懷疑是不是非黑即白的簡單二分法。

簡單二分法,剝奪了我們選擇第三種情況的可能性,是片面促狹的世界觀;而控制二分法是我們為人處事的有力武器,是有效的方法論。

控制二分法可應用於任何場景,破解任何困境。

舉個栗子:

我恪盡為母職責,給孩子最多的陪伴,給他提供儘可能好的物質條件和原生家庭氛圍;但孩子也許依然驕橫跋扈、叛逆搗蛋。我會懊悔嘛?我會受傷嘛?

按照控制二分法,我不會懊悔和受傷。因為我能控制的是我的行為和培育的過程,但孩子的行為和孩子的最終成長是我不能決定的。

只要我盡力,享受當下每一分親子時光即可。

用作者的話說:

"不論你能否成功,冷靜地接受最後的結果才是最佳選擇。"

(是不是有那麼丟丟丟biubiubiu冷血?)

非也非也,作者算是Epictetus(愛比克泰德,斯多葛學派著名人物)的跨時空信徒,據說Epictetus大大半生未婚未育,晚年為養育朋友的孩子與一名女士結婚。可見,斯多葛學派心中充滿愛,對朋友的孩子尚且如此,怎能不愛自己的孩子呢?!


斯多葛學派主張以品格和美德為準則,提出了四種緊密難分的品格特質:智慧、勇氣、節制、正義。


智慧——認知力量。學習不能停,這種學習不光是書本學習,更是在生活中積攢經驗和智識。

書中提到了“庸人之惡”(參考漢娜·阿倫特《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份關於平庸之惡的報告》),納粹高官艾希曼在受審之前接受了漢娜·阿倫特的採訪。

阿倫特發現艾希曼人並不壞,不是想象中的十惡不赦的儈子手,艾希曼在希特勒針對猶太人的“最終方案”中負責後勤工作,他一直覺得自己做的是正當工作且為自己工作的高效率而自豪,從未想過自己的工作變相殺人。

“人們不會刻意作惡,只會由於無知而作惡。"——蘇格拉底


勇氣——直面殘酷現實。越戰期間美軍將領斯托克代爾駕駛戰鬥機被擊落,被俘期間經歷了各種非人的虐待,在長達七年半的囚徒生涯中從未放棄生的希望,並組織其他戰俘有效對抗越方的各種威逼利誘。

七年多後,很幸運他被解救了,他說,那些說等到聖誕節我們就能出去的人看著聖誕節去了又來,在絕望中死去,而斯托克代爾作為斯多葛派信徒,沒有搞混兩樣東西:

“一是你終將勝利的信念——這是你最輸不起的;二是訓練自己直面殘酷現實——無論現實有多殘酷。”


節制——節制慾望和行為。慾望我不多說了,斯多葛學派的女士三八節也會買買買,但不會瘋狂買買買,斯多葛學派有價值字典序列,健康、財富、名聲、物質在同一個序列中,也即用財富換物質是可以的,但我們還有更高的序列,不如正義、道德。

舉個栗子:

疫情期間,最美逆行人奔赴武漢和湖北其他疫區,他們是在犧牲健康,為了什麼呢?為的不是同一序列中的財富、名聲、物質,而是道義和責任。反過來,對於斯多葛派來說,不會犧牲道義和責任來換取健康、財富、名聲、物質。

書中,對行為的節制,作者總結了幾句隨時可用的原則:說話務必少而精;別過多談論自己的事情。

“讓沉默成為你大部分時間裡追求的目標;只說必要的話,並且要言簡意賅。” 好酷~

“和人交談時,不過多談論自己的事蹟或經歷過的危險。因為你在談論自己的冒險之時興高采烈,並不能說明別人也能從你的話語中得到同等的快樂。”好nice~


正義——公平、善意對待每一個人,不分貴賤。斯多葛學歸根結底是勸人向善的哲學,正義是我們內心的秩序。當我們審視自己的靈魂,堅守正義為我們帶來內心的平靜和無憂無慮。


”畢達哥拉斯學派信徒囑咐我們在凌晨仰望天空,從而提醒自己:有那麼一些星體一直以同樣的方式各司其職,他們純潔無暇、秉持本色。因為星星不會為自己披上面紗。"——馬克·奧勒留

這段有點長的不明所以的話出自另一位斯多葛學派馬克·奧勒留,跟康德的名言”腳踏大地,仰望星空“有異曲同工之妙,但加深了我對康德名言的認識。

我原來以為,這句話是鼓舞我們在水深火熱、瑣碎平庸的生活中還依然要有對生活的熱忱和對理想的追求。

看了這段話,發現康德也許是另一層意思,無涯的宇宙中你我皆是微不足道的一瞬,別太拿自己當回事兒但要珍惜每一瞬間。

用作者的話說:

“這樣的冥想一方面讓我身心放鬆,一方面給我忠告,讓我想起那個自己身處其間,卻常常疲於奔命而忽視的浩瀚宇宙。”


焦慮、憤怒、孤獨是現代社會三大頑疾,斯多葛學派的控制二分法而一系列人生信條至少是一條可嘗試的疏解人生困境的路。


相關閱讀:

瑪克斯·奧勒留《沉思錄》,梁實秋譯

愛比克泰德《論說集》 商務印書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