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沙航標員:面朝碧海藍天有一種想哭的感覺

“從此馬代是路人”

“西沙歸來不看海,從此馬代是路人。” 來三沙永興島之前,盧遠明把三沙想象成了旅遊勝地馬爾代夫。

今年25歲的盧遠明,是南海航海保障中心西沙航標處派駐到三沙市最年輕的航標員,他還記得剛到這裡時,喜歡拍些好看的海景照發在微信朋友圈,很多朋友都點贊留言表示羨慕。但盧遠明覺得,他們羨慕的只是這兒的景色。

三沙市隸屬於海南省,設立於2012年,是中國最南、總面積最大、陸地面積最小的地級市。其政府駐地永興島佔地面積2.6平方公里。不遠處,七連嶼(七座島礁的合稱)排成一彎月牙形狀,高空俯瞰,如同一串綠寶石鑲嵌在藍海中。三沙遠離大陸,島上物資匱乏,很多基礎設施還不夠完善。盧遠明上島後,只能和另外兩名同事擠在一個房間裡。吃飯的地方主要是島上的大食堂,菜品比較單調,去外面漁民家又很貴,一盤普通的辣椒炒肉要80元。高溫、高溼、高鹽、高輻射的環境下,被子總感覺是溼的,晚上睡覺要醒好幾次……

“一開始很激動,可是一週之後我就不再想待下去了。”盧遠明說,這裡的生活環境和預想的不一樣,心裡落差很大。

比之於盧遠明,早幾年工作的習詩富面對海景更淡定——“這些美景在我看來,就像你們看樓下的草坪一樣,我連拿相機的興趣都沒有。”習詩富是湖北人,他說內地人最想看的常常是大海,他正好相反。

三沙航标员:面朝碧海蓝天有一种想哭的感觉
三沙航标员:面朝碧海蓝天有一种想哭的感觉
三沙航标员:面朝碧海蓝天有一种想哭的感觉三沙航标员:面朝碧海蓝天有一种想哭的感觉
三沙航标员:面朝碧海蓝天有一种想哭的感觉

“用生命照亮南海”

航標員的工作是保障海域內各種助航標誌的穩定運行,為過往船隻指明安全的航行線路。平日裡,航標員們的工作看似簡單,實則枯燥,有時還伴隨著危險。

29歲的凌雄對此有深刻的體會。2017年3月,剛入職幾個月的他隨一艘大船去南海執行任務。靠近一個目標島礁時,他們打算抓住這次難得的機會,給島礁上的燈樁更換一些部件。

然而,當時風急浪高,大雨傾盆,大船又無法靠近島礁,必須派衝鋒艇才能上岸。要不要冒這個險?冒險有生命危險,不冒險就會錯過機會,下一次再有機會登陸該島礁還不知到何時,而燈絕不能滅!

大夥兒和船員短暫商議後,最終一支12人的小隊組建起來。只見衝鋒艇離開大船後,隨即在海浪上像過山車一樣忽起忽落。大船甲板上,隨船而來的100多人不顧大雨,齊齊站在大船欄杆邊,目光緊盯著一個方向:一個浪打過去,小艇不見了,再一個浪過去,發現小艇還在,揪著的心才能稍稍放下。好在任務最終順利完成,12名隊員在全船的掌聲中回到甲板上。

當時,沒有機會上衝鋒艇的凌雄親眼見證了這個讓他震撼至今的場景。他還記得,當時隨船去的交通運輸部一位領導目睹這一切後,感嘆他們是“用生命照亮南海”。

三沙航标员:面朝碧海蓝天有一种想哭的感觉
三沙航标员:面朝碧海蓝天有一种想哭的感觉三沙航标员:面朝碧海蓝天有一种想哭的感觉
三沙航标员:面朝碧海蓝天有一种想哭的感觉三沙航标员:面朝碧海蓝天有一种想哭的感觉

“過一輩子為了什麼呢?”

與盧遠明和凌雄不同,年長一些的習詩富已經是兩個孩子的父親了。

這些年來,他值守過三沙很多島礁,是第一批派駐三沙市永興島的航標員,也是較早派往南海島礁值守燈塔的人之一。

他記憶最深刻的是一次派駐南沙某島礁值守燈塔的經歷。

領導前夜電話打來,他第二天就動身了。到了島上才發現,這個地方滿眼望去,一個人也不認識,也沒有人接待。他穿一身中國海事的制服,扛著一個臨時裝被子的蛇皮袋,像一個傻小子站在碼頭上,不知所措。“那個時候,心裡很孤寂,有一種想哭的感覺。”習詩富說。

越是孤單的時候,越是掛念家裡人。由於他常年在外,家裡的事情都是妻子在扛著,等他知道的時候,事情早都辦妥了。這讓他總覺得愧對家人。

“有時候會想一想,過一輩子為了什麼呢?”習詩富說,可如果每個人都不幹航標員,每一個都不來,那這個地方讓誰去值守呢?想想咱們當兵的兄弟,駐守邊疆保家衛國,他們有的一年都不能回一次家,跟他們比起來自己已經很幸福了。

讓他感到安慰的是,已漸漸懂事的兒子有時候會跟他打電話,告訴他注意安全。這時,他會覺得格外暖心。

三沙航标员:面朝碧海蓝天有一种想哭的感觉三沙航标员:面朝碧海蓝天有一种想哭的感觉
三沙航标员:面朝碧海蓝天有一种想哭的感觉三沙航标员:面朝碧海蓝天有一种想哭的感觉
三沙航标员:面朝碧海蓝天有一种想哭的感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