燦爛至極,平淡空逸——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灑盡餘歡,今宵別夢寒。”這首經久不衰的歌曲的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叔同。他的“問君此去幾時還?”彷彿成了關於自我的疑問。

燦爛至極,平淡空逸——李叔同

一、生平

弘一法師,俗名李叔同(1880——1942),譜名文濤,幼名成蹊,學名廣侯,字息霜,別號漱筒,出家後法名演音,晚號晚晴老人。他出生於天津,祖籍山西洪洞,其精通繪畫、音樂、戲劇、書法、篆刻和詩詞,中國現代著名藝術家、藝術教育家。1942年在福建泉州開元寺圓寂。

燦爛至極,平淡空逸——李叔同

二、藝術成就

李叔同既是才氣橫溢的藝術教育家,也是20世紀多才多藝的高僧。他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於一身,是第一個向中國傳播西方音樂的先驅者,也是中國第一個開創裸體寫生的教師。其弟子有畫家豐子愷、音樂家劉質平等一些文化名人。李叔同弘揚佛法,精研律學,被佛門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為世人留下了豐厚而燦爛的精神財富,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

燦爛至極,平淡空逸——李叔同

李叔同多才多藝,詩文、詞曲、話劇、繪畫、書法、篆刻無所不通。繪畫上,他擅長木炭素描、油畫、水彩畫、中國畫、廣告、木刻等,是中國油畫、廣告畫和木刻的先驅之一。他的繪畫創作主要在出家以前,出家之後醉心書法。由於所處的時代戰亂頻繁,其作品大多散失,代表作品有《自畫像》、《素描頭像》、《裸女》、《水彩》、《佛畫》等。《自畫像》風格細膩,表情描寫細緻入微,極似中西結合之技法描繪的宮廷肖像畫,具有較強的寫實能力;《素描頭像》屬木炭畫,技法簡練潑辣;《裸女》造型準確,色彩鮮明,接近於印象主義,遠看晶瑩剔透。

燦爛至極,平淡空逸——李叔同

李叔同是向中國傳播西方音樂的先驅者。他創辦了中國第一本音樂刊物《音樂小雜誌》,是中國校園歌曲創作的奠基人。李叔同一生寫了90多首歌曲,由於他具有較為全面的中西音樂文化修養,所作樂曲雋永秀麗,意境深遠;歌詞相得益彰,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他創作的《春遊》、 《送別》 、《悲秋》、《傷春》、《晚鐘》、《西湖》、《落花》等數十首樂歌,風靡大江南北,經久不衰。他早年在國內演過京劇,赴日本後,創辦春柳劇社,演出話劇《茶花女》、《黑奴籲天錄》、《新蝶夢》等,是中國話劇運動的創始人之一。周總理曾對曹禺說:“你們將來如要編寫《中國話劇史》,不要忘記天津的李叔同,即出家後的弘一法師。他是傳播西洋繪畫、音樂、戲劇到中國來的先驅。”

燦爛至極,平淡空逸——李叔同

李叔同習書始於少年,初學篆書,師從津門名士唐敬嚴學習書法篆刻,具有紮實的功底。之後寫隸書,入楷、行、草諸體,尤其對六朝碑版精心臨摹,他的書法作品,出家前秀麗、瀟灑;出家後則漸趨超逸、恬淡;晚年之作品,愈加謹嚴、安詳,融書法、佛理為一體,風格獨特。他的書法代表作品有《遊藝》、《勇猛精進》等。李叔同的篆刻藝術,上追秦漢,近學皖派、浙派、西泠八家和吳熙載等,氣息高古,代表作有《李廬印譜》、《晚清空印聚》等。

燦爛至極,平淡空逸——李叔同

豐子愷稱其:“文藝的園地,差不多被他走遍了。”由於種種原因,李叔同走上了世俗眼光中的消極人生之路,1918 年,他剃度於杭州虎跑定慧寺,遁入空門,法號“弘一”。一位才華橫溢的藝術家,穿上百衲衣後,從觀念到行動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超然物外,幾乎放棄了所有的藝術專長,一心向佛唯有書法未能讓他割捨,伴他終身。在李叔同60餘年的生命中,至少有50年的翰墨活動。由此可見,書法在他心目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有人將李叔同的書法風格分為三個階段:初期學碑,後融入楷意,再後來呈瘦硬挺拔之態。也有人將其書法分為出家前和出家後兩個階段,即勁健和平淡兩種風格。為僧以前,其書法絢爛多姿,遁入空門以後,書風丕變,藏鋒稚拙,漸入禪境。縱觀其晚年遺墨,清靜如水,恬淡自如,清逸的線條泯滅了個性,實是禪修的結果。

燦爛至極,平淡空逸——李叔同

  作為高僧書法,弘一法師與歷史上的一些僧人藝術家差別迥異,智永和懷素,儘管身披袈裟,但他們的一生並沒有堅定的宗教信仰,他們不過是寄身於禪院的藝術家。八大山人筆下的白眼八哥形象,諷刺的意味濃郁,他的畫作是一種發洩,是入世的,並未超然。比之他們,弘一皈依佛門,超然塵外,是一名純粹的宗教家。

燦爛至極,平淡空逸——李叔同

三、道有所鍾

 書法是心靈的折射。弘一法師的書法由在俗時的絢爛到出家後的平淡,是修心的結果,是其心境的昇華。弘一在致朋友的信札中說:“朽人剃染已來二十餘年,於文藝不復措意。世典亦云:‘士先器識而後文藝’,況乎出家離俗之侶;朽人昔嘗誡人云,‘應使文藝以人傳,不可人以文藝傳’,即此義也。”弘一在其一生中,將人生、藝術、禪修,有機地結合起來。

我們不妨來看弘一的“悲欣交集”四字。

燦爛至極,平淡空逸——李叔同

1942年10月10日,弘一書“悲欣交集”四字,自注“見觀經”,並在末了畫一圓圈,交與妙蓮法師。三天後,弘一圓寂。原件寫在寬約三寸的字紙背面。字徑一寸有餘,點畫錯落,結體隨意;墨色則由濃到淡,過渡自然。

對弘一的絕命之筆,解讀不一。筆者認為,“悲”當是悲天憐人的情懷,“欣 ”則是弘一對於人生的領悟吧。

燦爛至極,平淡空逸——李叔同

四、評價

作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藝術家、教育家,作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早期啟蒙者,他的一生在諸多文化領域中都有較高的造詣,為祖國培養了一大批優秀藝術人才。

趙樸初評價弘一法師的一生:“無盡奇珍供世眼,一輪圓月耀天心。”林語堂說:“李叔同是我們時代裡最有才華的幾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個人,最遺世而獨立的一個人。”張愛玲說:“不要認為我是個高傲的人,我從來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師寺院轉圍牆外面,我是如此的謙卑。”夏丏尊說:“宗師一生,為翩翩之佳公子,為激昂之志士,為多才之藝人,為嚴肅之教育者,為戒律精嚴之頭陀,而以傾心西極,吉祥善逝。” 葉聖陶在談到弘一晚年的書法時曾說:“弘一法師近幾年的書法,有人說近於晉人。但是,摹仿的哪一家實在說不出。我不懂書法,然而極喜歡他的字。若問他的字為什麼使我喜歡,我只能直覺地回答,因為它蘊藉有味。就全幅看,好比一位溫良謙恭的君子,不亢不卑,和顏悅色,在那裡從容論道。……毫不矜才使氣,功夫在筆墨之外,所以越看越有味。”

李叔同的才華之高,成就之大,面積之廣,學生之多,實屬罕見。我們從這些言論和詩詞中,似乎可以找到“問君此去幾時還”的答案。

燦爛至極,平淡空逸——李叔同

五、結語

散文家餘秋雨在《廟宇》中寫道:

李叔同,留學日本首演《茶花女》,揭開中國話劇史。又以音樂繪畫,刷新故國視聽。英姿翩翩,文采風流,從者如雲,才名四播。現代中國文化,正待從他腳下走出婉約清麗一途。突然晴天霹靂,一代俊彥轉眼變為苦行佛陀。嬌妻幼子,棄之不見,琴絃俱斷,彩色盡傾,只換得芒鞋破缽、黃卷青燈。李叔同失落了,飄然走出一位弘一法師,千古佛門又一傳人。

燦爛至極,平淡空逸——李叔同

《廟宇》對李叔同讚賞無以復加,但有一點,筆者要問:這位弘一法師失落了嗎?弘一自己則寫道:“草積不除,時覺眼前生意滿;庵門常掩,勿忘世上苦人多。”他觀天地生物氣象,而興仁民愛物之懷。

李叔同不論身在紅塵,還是看破紅塵,他都沒有消極,就書法而言,從他那裡,我們不難讀懂“書為心畫”的含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