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開了掛的傳奇人生

一壺濁酒盡餘歡

文/ 野草俱樂部

他是公認的通才和奇才,

他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

他最早將油畫、鋼琴引入國內,

他的書法、音樂馳名於世,

他是中國話劇運動的先驅、中國話劇的奠基人,

他是中國近現代佛教史上最傑出的一位高僧。

李叔同:開了掛的傳奇人生

100年前的正月,

一個僧人與一個女子,

在西湖邊站立。

杭州的風格外的冷,

比天氣更冷的是他們的心情。

“叔同——”

“請叫我弘一。”

“弘一法師,請告訴我什麼是愛?”

“愛,就是慈悲。”

僧人要皈依我佛,

女子苦苦相勸,

然而無濟於事。

僧人是李叔同,

女子是他的日本妻子。

這個年輕的女子是李叔同東渡日本學畫的時候認識的,

她沒有名字,

因為少有文字記載。

1918年正月十五,

李叔同正式皈依佛門。

從此,滾滾紅塵少了一個翩翩公子,

婆娑世界多了一位“弘一法師”

這一年,李叔同38歲。

而在四年前,

李叔同34歲的時候,

寫了《送別》。

那年冬天,

大雪紛飛,

李叔同的摯友許幻園站在他家門外。

“叔同兄,我家破產了,我要離開上海,咱們後會有期。”

說罷,揮淚道別,

連李叔同家都沒進去。

李叔同遠遠地看著好友離去的背影,

在雪地裡站了整整一個小時。

許久,李叔同回到屋內,

讓妻子彈琴,

他含淚寫下: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後來,

《送別》作為新式學堂的必學歌曲,廣為傳唱。

李叔同的歌,

文辭雋永,

曲調優美,

聲轍頓挫有致,

意境深遠,

深受人們喜愛。

李叔同出生於1880年10月,

他幼時就受到了佛教的薰陶,

因為他的父母都篤信佛教。

李叔同:開了掛的傳奇人生

李叔同素以慈悲為懷,

有年,他去學生豐子愷家做客,

每次坐藤椅總要晃悠幾下,

豐子愷有些不解,

李叔同笑著解釋,

木藤椅上可能會有小蟲,

晃悠幾下小生命就跑開了,

也便不會殺生。

1907年春節,

他演出《茶花女》,

扮演女主角瑪格麗特,

這是國人上演的第一部話劇。

李叔同星光一閃,

拉開了中國話劇的帷幕。

為了演好茶花女,

他剃掉了自己的小鬍子。

為了看起來更像女人,

他幾天不吃不喝來束腰。

“李叔同是我們時代裡最有才華的幾位天才之一,

也是最奇特的一個人,

最遺世而獨立的一個人。”

林語堂評價他說。

魯迅評價他的書法

“樸拙圓滿,渾若天成。”

1942年2月,

弘一法師赴靈瑞山講經。

他提出“約法三章”:

一不迎,二不送,三不請齋。

當年10月,弘一病重。

10月10日,他寫下“悲欣交集”

當晚呼吸急促,安詳西逝,

在溫陵養老院圓寂,享年62歲。

李叔同:開了掛的傳奇人生

他雖遁入空門,

但他的愛依然響徹世間,

恍如一壺濁酒,

經年醞釀,

越品越濃。

他舍小愛為大愛,

化愛禪為慈悲,

他把自己活成了信仰。

“少年時做公子 ,像個翩翩公子;

中年時做名士,像個名士;

做話劇,像個演員;

學油畫,像個美術家;

學鋼琴,像個音樂家;

辦報刊,像個編者;

當教員,像個老師;

做和尚,像個高僧。”

半世風流半世空,

世間再無李叔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