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本《德道經》校正今本《道德經》,下篇《道經》第四章

心本《德道經》校正今本《道德經》,下篇《道經》第四章

前言:心本《德道經》的編寫,主要依據高明先生的著作《帛書老子校注》。高明先生是著名的古文字學家、考古學家,採用歷史文獻學對上百種世傳版本進行勘校,同時結合歷代名家註釋,得出一個結論: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是至今後人篡改最少的版本,世傳眾多版本經後人篡改已經嚴重失真,世傳王弼本《道德經》最接近帛書《老子》原貌。

高明《帛書老子勘校》勘校說明:

1、本書以王弼注本為勘校帛書老子之主校本,另取敦煌卷本、道觀碑本、歷代刊本共計三十三種作為參校本。按照帛書老子篇次,德經在前,道經在後;參照今本章次,分別句段,順序勘校。

2、按帛書甲本、乙本與王本之先後次序,將三者經文分別句段抄錄與下,以便相互勘校和比較。如帛書老子因埋藏而被損壞之字,甲本殘壞則據乙本補;乙本殘壞則據甲本補;甲乙版本共同殘壞則據王本或其它今本補。補文一律用【 】形括弧括起。帛書老子原有之衍文脫句等錯誤,錄文不刪不補,仍照原文寫成今字,只在後文予以辯證說明。

3、帛書甲、乙本經文中均有假借字和古字,勘校時除將按原形寫出後,在其字下注明當用之本字和今字,皆用( )形括弧括起,以示區分。

4、老子今本經文頗多差異,故本書除了用王本作主校本外,另選三十三種不同版本作參校本。任何參校本凡經文與王本相同者不錄,僅錄其經文異於王本者,以便了解今本經文之分歧,及其與帛書甲、乙本之異同。

5、世傳老子版本種類很多,本書選用主校本與參校本並不能完全概括所有版本之經文內容,還有經文特殊或獨異今本而近於帛書甲、乙本者,亦詳錄其經文,而書名出處可見參考書目。

心本《德道經》校正今本《道德經》,下篇《道經》第四章

甲本:【道盅,而用之又弗】盈也。淵呵,始(似)萬物之宗。銼(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也,帝象之先。

乙本:道沖(盅),而用之有(又)弗盈也。淵呵,似萬物之宗。銼(挫)其兌(銳),解其芬(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也,帝象之先。

王本: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帝象之先。

校正內容:(校正依據見原文)

1、“道沖”應訂正為“道盅”,“而用之或不盈”應訂正為“而用之又弗盈也”。

2、“吾不知誰之子”應訂正為“吾不知其誰之子也”。

王弼註釋:夫執一家之量者.不能全家.執一國之量者.不能成國.窮力舉重.不能為用.故人雖知萬物治也.治而不以二儀之道.則不能贍也.地雖形魄.不法於天則不能全其寧.天雖精象.不法於道則不能保其精.衝而用之.用乃不能窮.滿以造實.實來則溢.故衝而用之又復不盈.其為無窮亦已極矣.形雖大不能累其體.事雖殷不能充其量.萬物舍此而求主.主其安在乎.不亦淵兮似萬物之宗乎.銳挫而無損.紛解而不勞.和光而不汙其體.同塵而不渝其真.不亦湛兮似或存乎.地守其形.徳不能過其載.天慊其象.徳不能過其覆.天地莫能及之.不亦似帝之先乎.帝天帝也。

心本《德道經》校正今本《道德經》,下篇《道經》第四章

心本第四章整理如下:

道盅,而用之又弗盈也。淵呵,似萬物之宗。銼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也,象帝之先。

白話文翻譯:道就像一個永遠不會滿的器具,用起來不會盈滿。淵遠呀,好像萬物的宗主。挫掉萬物的銳氣,解除萬物的紛擾,讓萬物與光相和,最終同歸於塵土。道清澈透明呀好像不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誰的兒子,好像出現在上帝之前。

心得體會:1、本章再次論述什麼是道,用一種永遠不會盈滿的容器,形容道的無窮無盡和深不可測。

2、說明了在道的作用下產生了萬物,道是萬物產生的原因,道能使萬物化掉銳氣和紛雜,最終和光同塵,同歸於道。

3、本章有個非常重要的觀點是道高於上帝。在周朝之前,夏商時期崇拜上帝(神),認為神創造了萬物,但是老子卻說道產生於上帝之前,這是一種跨時代的觀點,將人類從神的世界帶進了以自然為中心道的世界。

本章中心思想:和光同塵,象帝之先。

綜上所述,本章老子再次形容道的樣子和作用,認為萬物都是道產生的,並且萬物在道的作用下,和光同塵,迴歸於道。同時也打破了人類對上帝(神)的崇拜,認為上帝也是道所生,將人類帶進了以自然為中心的道家世界,這是老子對人類重要的貢獻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