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本《德道經》校正今本《道德經》:六根清靜,實腹聚神

心本《德道經》校正今本《道德經》:六根清靜,實腹聚神

前言:心本《德道經》的編寫,主要依據高明先生的著作《帛書老子校注》。高明先生是著名的古文字學家、考古學家,採用歷史文獻學對上百種世傳版本進行勘校,同時結合歷代名家註釋,得出一個結論: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甲、乙本,是至今後人篡改最少的版本,世傳眾多版本經後人篡改已經嚴重失真,世傳王弼本(王本)《道德經》最接近帛書《老子》原貌。

第十二章

甲本:五色使人目明(盲),馳騁田臘(獵)使人【心發狂】,難得之{字無法拼寫,見書原文}(貨)使人之行方(妨),五味使人之口{湘,三點水旁換成口子旁}(爽),五音使人之耳聾。是以聖(聲)人之治也,為腹不【為目】,故去罷(彼)耳(取)此。

乙本:五色使人目盲,馳騁田臘(獵)使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使人之行(仿)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耳【聾】。是以聖(聲)人之治也,為腹不為目,故去彼而取此。

王本: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校正結果(緣由詳見《帛書老子校注》原文):

1、各句中“令人”應訂正為“使人”。

2、今本“聖人”後應增加“之治也”。

3、今本“畋獵”應訂正“田獵”。

4、王本句子順序應訂正為帛書甲、乙本順序。

王弼注:爽差失也.失口之用.故謂之爽.夫耳目口心皆順其性也.不以順性命.反以傷自然.故曰盲聾爽狂也.難得之貨塞人正路.故令人行妨也.為腹者以物養己.為目者以物役己.故聖人不為目也.

心本《德道經》第十二章整理如下:

五色使人目盲,馳騁田獵使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聾。是以聖人之治也,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白話文翻譯:五色讓人的眼花盲目,騎馬田獵使人心狂亂,稀有難得的貨物使人入邪路,五味使人的口感失去感覺,五音使人耳聾,因此聖人治理天下,重在讓人吃飽肚子健康成長,而不是讓人追求物慾。所以應該摒棄物慾的誘惑,獲得身心上的健康。

心本《德道經》校正今本《道德經》:六根清靜,實腹聚神

故事說明:黃帝內經第三章《生氣通天論》

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藏、十二節,皆通乎天氣。其生五,其氣三,數犯此者,則邪氣傷人,此壽命之本也。

蒼天之氣,清淨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故聖人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失之則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散解。此謂自傷,氣之削也。 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 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

因於寒,欲如運樞,起居如驚,神氣乃浮。因於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體若活炭,汗出而散。因於溼,首如裹,溼熱不攘(rǎnɡ),大筋領短,小筋弛長,領短為拘,弛長為瘻(lòu)。因於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闢積於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視,耳聞不可以聽,潰潰乎若壞都,汩汩乎不可止。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jué)。有傷於筋,縱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見溼,乃生痤。高梁之變,足生大丁,受如持虛。勞汗當風,寒薄為皶,鬱乃痤。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開閥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陷脈為痿,留連肉腠,俞氣化薄,傳為善畏,及為驚駭,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魄汗未盡,形弱而氣爍,穴俞以閉,發為風瘧。故風者,百病之始也,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時之序也。故病久則傳化,上下不併,良醫弗為。故陽蓄積病死,而陽氣當隔,隔者當瀉,不亟正治,粗乃敗之。

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元見霧露,反此三時,形乃困薄。

岐伯曰: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團也。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並乃狂;陽不勝其陰,則五藏氣爭,九竅不通。是以聖人陳陰陽,筋脈和同,骨髓堅固,血氣皆從。如是則內外調和,邪不能害,耳目聰明,氣立如故。

風容淫氣,精乃亡,邪傷肝也。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因而大飲,則氣逆。因而強力,腎氣乃傷,高骨乃壞。

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聖度。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因於露風,乃生寒熱。是以春傷於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洩。夏傷於暑,秋為閡瘧。秋傷於溼,上逆而咳,發為痿厥。冬傷於寒,春必溫病。四時之氣,更傷五藏。

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是故味過於酸,肝氣以律,脾氣乃絕。味過於鹹,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於苦,脾氣不儒,胃氣乃厚。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湊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

由黃帝與岐伯的對話可知,外在的五行環境可以對內在的精神氣產生影響,五色、劇烈運動、物慾、飲食、聲音等外在環境均會影響人的精神,外在環境失衡就會造成內在陰陽失衡,因此老子認為“聖人之治也,為腹而不為目”,身心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

心本《德道經》校正今本《道德經》:六根清靜,實腹聚神

心得體會:

1、本章爭議最大的是:“五色使人目盲”還是“五色使人目明”,有人根據甲本認為是“目明”,而且有“耳聰目明”這個成語作為論據。高明先生不認可“目明”,鄙人贊成高明先生意見,從本章整體來說,"目盲”、“心狂”、“行妨”、“口爽”、“耳聾”,都是外界環境造成人體的不良影響,老子用五個排比句,其目的是為了說明“清淨”的重要性,只有“清淨”才不會受外在環境影響,產生不良後果。同時莊子的文章中也說“五色亂目”,與“五色使人目盲”含義相似。

2、本章老子用五種現象說明外在環境對人的不良影響,這種說明和佛法講的道理類似,佛法講“六根清淨,持戒修行”,其目的也是為了讓修行者進入“清靜”的境界,從而四大皆空,見佛明性。

3、老子強調“為腹不為目”,還是在講道的狀態和作用,“為腹”是道的載體,載體穩定和持久,道才能充分發揮作用,就像電腦計算機,主機穩定,各種程序才能正常有序運行,外在的環境會造成道的載體出現故障,因此“清淨”是實現“道”穩定產生作用重要條件,這同樣為“無為”進行了論證,人只有“無為”才會像道那樣“有為”。

綜上所述,本章老子用五種現象再次論道,強調“清靜”的重要性,道的狀態無形,作用卻是有形,世間萬物皆是道的載體,由此推理,人只有維護好載體,才能充分發揮道的作用,從而提出“清靜”這種方法論,清靜之後,人受外界的干擾就會降低,不良影響也會降低,同時保持身體健康,最終實現身心健康,所以老子說“聖人治天下,為腹不為目”,並不是一些人理解的“愚民”思想,而是大徹大悟的一種體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