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本《德道經》校正今本《道德經》:金玉盈室,不可長保


心本《德道經》校正今本《道德經》:金玉盈室,不可長保

前言:心本《德道經》的編寫,主要依據高明先生的著作《帛書老子校注》。高明先生是著名的古文字學家、考古學家,採用歷史文獻學對上百種世傳版本進行勘校,同時結合歷代名家註釋,得出一個結論: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甲、乙本,是至今後人篡改最少的版本,世傳眾多版本經後人篡改已經嚴重失真,世傳王弼本(王本)《道德經》最接近帛書《老子》原貌。

第九章

甲本:㨁(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兌(銳)之,【不】可長葆(保)之(也)。金玉盈室,莫之守也。富貴而䮦(驕),自遺咎也。功述(遂)身苪(退),天【之道也】。

乙本:㨁(持)而盈之,不若其已,{無法拼寫,左提手,右短字}(揣)而兌(銳)之,不可長葆(保)也。金玉【盈】室,莫之能守也。富貴而驕,自遺咎也。功遂身退, 天之道也。

王本: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梲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校正結果(緣由詳見《帛書老子校注》原文):

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梲之,不可長保”應訂正為“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也。”

2、“金玉滿堂”應訂正為“金玉盈室”。

3、“自遺其咎”應訂正為“自遺咎也”。

王弼注:持謂不失徳也.既不失其徳.又盈之.勢必傾危.故不如其已者.謂乃更不如無徳無功者也.既揣末令尖.又銳之令利.勢必摧衂.故不可長保也.不若其已.不可長保也.四時更運.功成則移。

心本《德道經》第八章整理如下:

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也。金玉盈室,莫之守也。貴富而驕,自遺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白話文翻譯:持執盈滿溢出,不如停止。刀太鋒利還去磨,不可長保。金錢財寶滿屋都裝不下,肯定守不住。富貴而且驕橫,是給自己留下禍根。功成身退,這是上天的大道。

心本《德道經》校正今本《道德經》:金玉盈室,不可長保

故事說明:《韓信之死》

韓信幫助劉邦打江山,追趕項羽,追到滎(xíng )陽時,按兵不走了。劉邦不知怎麼回事,去問蕭何,蕭何說:“他這是討封哩。”劉邦立時就封韓信為“三齊王”,就是與天王齊,與地王齊,與君王齊。還封他“五不死”,就是見天不死,見地不死,見君不死,沒有捆他的繩,沒有殺他的刀。韓信這才去追趕項羽,把項羽打敗,為劉邦打下了江山。

劉邦坐了江山後,怕韓信勢力大,壓了自家的天下,就想殺死韓信,可是自己親口封了韓信“三齊王”、“五不死”,怎麼殺他呢?他想了個殺韓信的辦法告訴了呂后。

呂后召韓信進宮,對韓信說:“你犯下了謀反罪,君王叫我殺你。”韓信說:“那不行,君王封我五不死的,這事我得當面和君王說說。”呂后說:“哼哼,你見不著君王了,你看看你來在了什麼地方?”韓信一看周圍陰森森的,往上看頂棚遮得嚴嚴的看不見一絲天,往下看地上鋪著毯子,看不見一點點地,又見不了君王,心裡不由叫苦。沒等韓信分辨,呂后又說:“君王封你'五不死',我們都按君王的意思辦了。我知道你還要說:沒有捆你的繩,沒有殺你的刀,這些我們都不用。”說完,一揮手,兩旁幾十名宮女個個手拿棒錘,一擁而上,團團圍住,一陣亂打,把韓信活活打死了。

由上面的故事可知,韓信的死一點都不奇怪,作為平定天下的劉邦,不可能容忍天下再度陷入諸侯王割據的局面,韓信助劉邦平定天下,已經功成名就,是時候“功遂身退”了,可是居然還想與劉邦一決雌雄,這就為他的死亡種下了禍根,原本可以放棄兵權,安享餘生,可是卻心生異心,最終成了儒家口中“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代名詞。

心本《德道經》校正今本《道德經》:金玉盈室,不可長保

心得體會:

1、本章老子用“盈滿則溢”、“過銳而鈍”、“過富則禍”三個故事再次說明“物極而反”的道理,正如老子所說“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萬物都是對立統一的,但老子所表達的非儒家思想的中庸,而是強調事情都有自然發展的規律,比如韓信助劉邦平天下,是份內之事,這是順道而行,但是要和劉邦爭天下,那就是逆道而行,必然會遭到報應。杯子裡倒水,滿了就不能再倒了。刀很鋒利了,就不能再磨了。金錢富貴很多了,就要適可而止。功名成了,就要忘功身退。

2、本章有一個成語“金玉盈堂”後篡改為“金玉滿堂”,疑避諱漢惠帝劉盈的名號。“金玉盈室”本是一個貶義詞,形容財富太多超過限度,會引來禍事,現在演變成形容財富極多或者學識淵博。

3、本章看似說“物極而反”,其實還是說“道”,闡述了“道”的無形作用,水滿則溢,過銳而鈍、過富則禍,這些規律性的現象,其實都是道在起作用,道無形、無為,作用卻有形、有為。這為老子主張的“無為而治”做了進一步論證,“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像“道”一樣,順道而為,適度順時而為。

綜上所述,本章老子再次闡述道的作用,認為“物極而反”,同時用自然界的現象證明自己的觀點,銳利和富貴是必要的,但是超出了極限,就會向反的方向轉化。就像韓信之死,韓信跟隨劉邦平定了天下,本是一件功德圓滿的好事情,但是卻不知身退,產生了想和劉邦爭奪天下的想法,這種想法和平天下產生衝突,從而招致殺身之禍。老子通過本章論述希望人們能夠不忘初心,順道而行,功遂身退,切莫學儒家那樣爭權奪利,慾望難平,最終害人害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