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拔年輕力量,激活人才體系,電視台改革不只是「說說而已」

全新一季《我就是演員》已強勢迴歸至第三期。第一季C位導師章子怡,攜手徐崢、吳秀波兩大“叔圈”演員加盟評委席,再加上推薦人張國立和大導演陳凱歌坐鎮點評,噱頭不小。

提拔年輕力量,激活人才體系,電視臺改革不只是“說說而已”

去年的爆款《演員的誕生》在前,《我就是演員》總導演吳彤壓力不可謂不小。已過而立之年的吳彤,如今已然成為浙江衛視在綜藝內容生產上的中流砥柱之一。從去年開始,除了原有的節目製片人頭銜,他又多了一個新的身份,浙江衛視節目中心副主任。

吳彤的升職除了自身能力使然,也是各大電視臺改革的一環片段。為實現管理運營的可持續發展,為內容賦能,一線省級衛視紛紛推進媒體管理體制的改革,從媒體的採訪、編排、傳播和管理等各個方面做出調整。大量優秀的年輕導演、製片得到重用就是其中的表徵之一。

提拔年輕力量,激活人才體系,電視臺改革不只是“說說而已”

擴充培養新鮮力量,人才儲備添磚加瓦

不止吳彤,去年4月,浙江廣電做了大規模人事調整。《夢想的聲音》總導演蔣敏昊、“跑男”第一季導演陸浩分別升任戰略發展中心主任、副主任;浙江衛視後期中心負責人孫競、《奔跑吧》總導演姚譯添任節目中心主任助理。

提拔年輕力量,激活人才體系,電視臺改革不只是“說說而已”

浙江衛視在人才的培養方面頗費心思,其他平臺都約莫如此。在視頻網站的擠壓衝擊下,人才分流加劇的形勢下,各大平不約而同地把擴充新鮮力量作為著力點,給年輕人創造舞臺,蓄力改革。

比如,湖南衛視推出“30未滿”製作人計劃,即納賢一批未滿30歲的製作人。用湖南衛視總監丁誠的話來說:“只有這些年輕人,才能在湖南衛視一點就燃,因為他們是湖南衛視最瞭解年輕受眾、最接地氣的一批製作人。”

提拔年輕力量,激活人才體系,電視臺改革不只是“說說而已”

為了讓年輕人更快成長,更有歸屬感,江蘇衛視把年輕編導和在成熟編導進行混編,以老帶新,以一帶三。

能留住人的不光是薪酬,更是實現價值的渠道和方式,江蘇衛視副總監、節目中心主任王希認為,“給一個編導發2萬塊錢的薪酬,不如讓他自己參與或者製作一檔在全國有影響力的節目來得重要。”

提拔年輕力量,激活人才體系,電視臺改革不只是“說說而已”

管理、運營制度創新

探尋可持續發展之道

在人才納新這塊,除了激發年輕人的活力,給予年輕人大舞臺之外,在制度上也打破僵化的模式,為這些優秀的團隊保駕護航。

絕大多數電視臺依靠製片人制的管理模式運行,但隨著行業變化發展,簡單的內容質量把控顯露疲態。在這一背景下,各大衛視都陸續開始探索獨立製片人中心制管理模式。

在這一方面,湖南衛視的改革仍然走在前沿,2001就採用並實現了獨立製作人中心制度。採用團隊作戰的形式,產生了多支如洪濤團隊等高實力的隊伍,並且開設了節目製作中心。

提拔年輕力量,激活人才體系,電視臺改革不只是“說說而已”

在制度創新方面,緊隨其後的是深圳衛視和浙江衛視。前者在湖南衛視的基礎上,賦予了獨立製片人相對獨立的人事權、崗位權、薪酬權等,後者則在臺內部實行了製播分離的管理模式。

2014年3月,全新成立的東方衛視中心首次推出“獨立製作人”制度。獨立製作人一年一聘,其選拔需要經過嚴格的考核。首先要看其是否有代表作品;其次看其是否有帶團隊的經驗;第三還要看他們在節目製作上的業績——不僅創造過較好的節目收視率,還要給平臺帶來收益和影響。

提拔年輕力量,激活人才體系,電視臺改革不只是“說說而已”

近期,江蘇衛視的改革方案也引起了業內關注。2018年初,江蘇衛視進行了組織架構上的改革,成立了節目中心,並把所有團隊裡面的編導和製片人進行了剝離。完成項目之後,其製片人的任期也就隨之結束了。沒有項目期間,會根據每個製片人原有的業務通道,給他們享受相應的待遇。

在這樣的改革之下,原來由一個人或者某一群人來只做一個節目這樣的模式被打破,編導和製片人之間得以靈活的雙向選擇,對提升節目的品質也有著重要影響。

湖南衛視的獨立製作人中心制度在在不斷創新和發展。同樣在2018年初,湖南衛視“年末的群Party”上,公佈要大力試行一線團隊工作室制度,並年初選出了7個團隊試行工作室制。

可以很明顯感受到,各個為了留住一流人才,不僅在工作環境上更加市場化,還要給他們更大的名聲、更豐厚的項目獎勵、更大的權利和權限。

提拔年輕力量,激活人才體系,電視臺改革不只是“說說而已”

製作人廠牌效應發力,

節目、平臺凸顯個人特色

從傳統的行政化管理到節目生產的製作人制,再到如今的獨立製作人制,節目製作人地位凸顯的同時,壓制作人的作品愈來愈凸顯個人風格,節目品牌與製作人緊緊掛鉤,與衛視方的捆綁持續加強。

製作人和節目已經是品牌化的表達。

比如,提起洪濤老師,想必就是製作音樂綜藝的翹楚,關正文是《見字如面》、《漢字風雲會》等一系列文化綜藝的操盤手。

製作人和節目風格掛鉤的同時,其實也是個人風格、意識形態的體現,甚至製作人的個人興趣會催生節目的靈感。陳曉卿嗜美食如命,對美食研究頗深,著有美食散文隨筆《至味在人間》,最終給觀眾帶來了挑動味蕾和情感的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

製作人和衛視的廠牌效應也愈發明顯。

比如江蘇衛視主打情感欄目,《非誠勿擾》、《最強大腦》、《四大名助》等,都是由王剛團隊操刀,雖然離開體制,但它仍然是最大節目提供者。而這支團隊最為擅長的就是素人為主的節目,而且多以情感類節目居多,這也跟江蘇衛視整個平臺主打的“情感牌”定位相契合。


提拔年輕力量,激活人才體系,電視臺改革不只是“說說而已”


在獨立製作人眼裡,制度改革所帶來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組織架構由原來下級服從上級、等級分明的管理模式,過渡到現在製作團隊更多地強調對產品、觀眾和自己負責,運作更加靈活,主導性越來越強。

而對市場、資本運作的逐漸熟悉,也使得他們的視野變得更加開闊。在這樣的制度下,金牌製作人容易培養出來,各個衛視也容易出王牌節目。

不過,縱使各大平臺在人才培養和管理方面下了功夫,但正如一位資深電視人所說:“想離職的還是會離職的。”這幾年,不少電視臺出身的製作人,紛紛跳槽或離開體制。如何長久地留住人才,何如搭建更穩健的人才體系?這都是平臺方要思考的問題。

在融媒體時代,如何做好傳媒機構的體制管理是每一個電視臺都必須面對的課題。

中國社科院新聞所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冷淞曾評價,過去重視的電視節目製作的閉環是前期、轉播和後期,其實現在電視節目已經形成了另外一個閉環,叫頂層設計、研發策劃、評價宣推。重視這個閉環,通過深耕式創新,綜藝節目能夠開闢一片新的藍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