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拒收「洋垃圾」一年多 更多國家明白過來了

最近,東南亞的垃圾“爆倉”了。

自去年中國率先宣佈禁止“洋垃圾”入境後,長年把中國當“垃圾桶”的西方國家沒了轍,一些國家把一座

座“垃圾山”貼上固體廢料的標籤,貿易轉運到泰國、越南、馬拉西亞等發展中國家。但隨著東南亞國家環保意識和發展觀念轉變,各國也相繼開始限制垃圾貿易進口。全球垃圾處理體系開始調整,中國的倡議正在逐步被世界接受。

九十年代末。廣東,貴嶼鎮。

空氣中充滿了燒焦的電線和皮革的味道,逼仄的街道里隨處可見堆積如山的線圈、電池和手機屏幕。狹小的手工作坊鱗次櫛比,操作間裡的工人熟練地將各種電子廢品分類、拆解、熔鍊、酸洗……

中國拒收“洋垃圾”一年多 更多國家明白過來了


資料圖:貴嶼鎮,工人對電子廢品進行手工拆解。

成千上萬的貨船滿載著來自歐洲、日本、北美的電子垃圾來到這個被稱為“電子垃圾拆解第一鎮”的潮汕小鎮。對村裡的大部分人來說,電子廢品的回收手藝既是他們的謀生手段又是發家之路。據統計,貴嶼拆解電子垃圾鼎盛時期每年產值近10億元,佔全鎮工業總產值的90%以上,上繳稅收1000萬元。

然而,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發出的警告:“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貴嶼也為急遽發展的繁榮付出了巨大代價。十幾年間,土壤汙染、魚蝦絕跡,一個藍天白雲的小鄉村變成了烏煙瘴氣的大工地。2010年的一項研究顯示,貴嶼6歲以下的鄉村兒童有81.8%都患有鉛中毒病症。

貴嶼,是諸多鄉鎮廢品加工企業的縮影。改革開放之初,為緩解原料不足,中國從境外進口可用作原料的固體廢物,由於缺少嚴格、明確的廢品收購准入規則,大量“洋垃圾”進入國門。從1995年到2016年,中國的年垃圾進口量在二十年間翻了十倍。據商業諮詢機構China Briefing的數據,僅2016年,美國廢紙出口中就有三分之二以上直接送到中國;而歐盟27國中,87%的再生塑料直接或間接運至中國。

固體廢料對環境的危害,各國政府早有所警覺。早在1989年,一些發展中國家就簽訂了旨在控制危險廢料越境轉移及其處置的《巴塞爾公約》,中國於1991年正式簽署。但是公約對於“要求各國採取合理的管理廢物的措施”沒有明確的含義,加上一些大國並未參加,在實際運行中公約成為一紙空文。在巨大的利潤誘惑下,很多貿易商不惜鋌而走險,甚至走私販運“洋垃圾”。

2017年4月18日,北京。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關於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三個月後,中國正式通知WTO,將在2017年底前緊急禁止4類24種固體廢物入境,其中包括生活來源廢塑料、釩渣、未經分揀的廢紙和廢紡織原料等“洋垃圾”。

中國拒收“洋垃圾”一年多 更多國家明白過來了


資料圖。(圖源:視覺中國)

消息一出,可急壞了歐洲人美國人日本人,要知道,這些高收入國家的人口雖然只佔世界人口的16%,卻製造了全球34%的垃圾。垃圾多了,不但佔地方,還汙染土壤、空氣和水源。他們紛紛將目光投向了東南亞。“綠色和平”組織根據美國普查機構的數據統計發現,2018年上半年,美國有一半的塑料垃圾都出口到了泰國,總量超過了9.15萬噸,是2017年全年的20倍。

泰國發現不對勁,前幾天,泰國國防部官員說了,目前泰國已禁止進口422種電子垃圾,並決定從2021年開始完全禁止從國外進口塑料廢品,加上先前馬來西亞和越南也跟著中國宣佈限制“洋垃圾”進口。看來,大家都已經認識到,進口“洋垃圾”雖然可以降低生產成本,獲得一定經濟收益,但長期來看卻要承擔巨大的社會成本和環境壓力,得不償失。

歷史上,繁盛一時的全球垃圾貿易鏈源於發展階段和發展理念的不平衡。一方面,發達國家環保政策較為嚴苛,在本土處理固體廢料的成本較高,有垃圾外運的動力;一方面,發展中國家環保政策寬鬆,經濟發展粗放,從垃圾中提煉金屬、塑料等工業原料比自主生產成本低,因而有垃圾進口的需求。於是,發達國家將固體垃圾出口到發展中國家進行處理、回收、再利用的模式被認為理所應當。

然而,這種看似合理的產業分工不僅加劇了發展中國家的環境問題,也削弱了發達國家技術革新的動力。英國回收協會首席執行官西蒙·埃林(Simon Ellin)認為,禁令是好事,一方面可以倒逼更多的資金投入垃圾處理技術的研發;另一方面,也能倒逼從商品製造到垃圾處理的整個產業鏈進行更新。

今天的貴嶼,垃圾處理已經轉化為集中拆解和控制汙染,家庭作坊式的拆解散戶統一進入了循環經濟產業園;今天的中國,也不再需要洋垃圾來填補原材料的短缺,通過自己的垃圾分類和處理,就可以彌補中國一些資源短缺。

中國拒收“洋垃圾”一年多 更多國家明白過來了


資料圖:美麗鄉村。(圖源:新華網)

從進口洋垃圾到禁止洋垃圾,政策的轉變體現的是中國發展理念的轉變。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堅持環境友好,合作應對氣候變化,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環顧世界,越來越多國家認識並加入到共建循環經濟的行動中。澳大利亞此前有官員表示,計劃到2025年實現包裝材料百分之百可回收利用;歐洲議會2018年10月以壓倒性票數通過全面禁止一次性塑料製品的立法。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 世界各國逐漸達成一個越來越強烈的共識:一切發展都不能以環境和人民的健康為代價。任何以鄰為壑的做法最終只能害人害己,只有堅持走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發展之路,才能真正邁向清潔美麗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