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营经济简史:商人之路

一、商人由来

古往今来,人们都把做生意的人叫商人。之所以叫商人,传说中商族祖先王亥在商丘服牛驯马发展生产,用牛车拉着货物,到外部落去搞交易,开创了华夏商业贸易的先河。商族的手工业相当发达,特别是纺织业,花色品种优于其他各族。

商汤为了削弱夏的国力,便组织妇女织布纺纱,换取夏的粮食和财富,把贸易作为政治斗争的武器,最后灭了夏代的统治者夏桀,建立了商朝。后来商族人在殷商灭亡后, 由统治者一下变成了周朝的种族奴隶,过惯了奢侈生活的商族贵族,便纷纷重操旧业,到处去做买卖。随着时间的推移商人渐渐演变为一个职业。

中国民营经济简史:商人之路

二、先秦商人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先秦就已经有很多大商人富可敌国。

最有名的当然是陶朱,陶朱公是春秋末期人,是帮助越王勾践灭吴的功臣范蠡,堪称历史上弃政从商的鼻祖和开创个人致富记录的典范。《史记》中载“累十九年三致金,财聚巨万”。陶朱公既经营商业,又从事农业和牧业,是公认的商圣。他仗义疏财,赚了钱,就从事各种公益事业。

陶朱公的行为使他获得”富而行其德”的美名,成为几千年来中国商界的楷模。他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判断价格的涨落,“论其(商品)有余和不足,则知(价格)贵贱。在秦汉时代,人们把巨富们称为“陶朱公”,其名字成为了财富的代名词。

子贡:孔子高徒,经商致富的能人。《史记。货值列传》有传。曾自费乘高车大马奔走于列国,说齐、存鲁、霸越、亡吴。儒家学说后来得以发扬光大、流传百世,子贡居功至伟。后世称为“中华儒商之祖”。

白圭:春秋末期人,最早的经商理论大师。范蠡曾向他求教过致富秘诀。“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即是他首创的经商名言。曾有经商哲学理论著作问世,可惜失传。白圭与陶朱公并称商圣。

卓氏:战国时期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钢铁大王”。为寻优矿,夫妻迁居四川巩徕,凭炼铁业累致巨富,西汉时著名文人司马相如的岳父卓王孙即其后人。

吕不韦:战国时期大商人,一生最得意的一笔大生意就是:结识秦流亡公子赢异人并资助其回国即位,从而成功实现个人由商从政的历史性转变,据说连秦始皇都是其私生子。吕不韦可以算是中国历史上最知名的商人。

凭借其商人的眼光和财力,得到了秦帝国的最高权力。其门客编撰的《吕氏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组织按计划编写的文集,规模宏大,融汇百家,以道贯之,是秦汉道家的代表作。

中国民营经济简史:商人之路

从以上先秦商人可以看出,大商人们已经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和富可敌国的财力,也在实践中摸索出独到的经商理论。

三、封建社会商人

到了封建社会,商人的经营范围逐渐扩大,并开始有了女富商。

寡妇清是秦朝初期人,其祖辈凭开“丹穴”致巨富,守成有术,曾受到过秦始皇的嘉奖接见。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女企业家。丈夫死后,寡妇清守着家族企业,凭雄厚财力保卫一方。秦始皇表彰其守贞之节,封其为贞妇,为她筑女怀清台。是秦始皇陵里大量水银的主要提供者之一。

乌氏倮,名倮,秦国乌氏族人,大约生活在战国末年和秦始皇统治时期。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乌氏倮从事畜牧业生产,养了大量的牛羊,他将牛羊换成珍奇异宝,献给戎王,戎王以十倍的价格赏赐牛羊,结果他的牛羊多到“用谷量牛马”,成为当时全国有名的富商,秦始皇闻讯后,给他“封君”一样的待遇,可以和朝臣一块儿朝觐皇帝。乌氏倮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红顶商人。

师史,以货运致富著称。身居洛阳的师史利用洛阳四通八达的地理优势,雇佣那些穷人当伙计,逐步发展自己的货运物流网络。师史拥有的物流马车数以百计,物流网络以洛阳为中心,遍及全国各地,财富值高达七千万钱。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西汉时期从事转运贸易的商人虽然很多,但只有师史一个人能发大财到“七千万”,成为拥有运输车辆以百计的大商人。

刀间,西汉初年的大商人。他养了很多奴仆,放手让他们到各地去做买卖,有些奴仆乘车骑马、交结地方长官,刀间也不加以限制。这样激发了奴仆们经营的积极性。依靠奴仆的效力,刀间积累了数千万的财富。

邓通:西汉文帝宠臣,凭借与汉文帝的特殊关系,垄断当时铸钱业,广开铜矿,富甲天下。景帝即位,旋失宠,被收。

唐朝商人有长安西市的富商张通夫妇,“破烂王”裴明礼则是靠收垃圾而发财的,还有一个叫罗会的人,靠掏粪成了富翁。

《乾馔子》中记载,长安大富豪窦乂,年少时便显露出经商的天份,先是靠种植榆树,掘得了第一桶金;继而开发了一种叫法烛的新能源产品,赚得盆满钵溢;然后又从事房地产开发,最后积累了巨额财富。据说他名下的商铺有上千间,每间商铺价值千余贯。

得益于正在兴起的城市商品经济,宋代产生了一大批大商人,北宋“都城之内,大商富贾,坐列贩卖,积贮倍息,乘上之令,操其奇利,不知稼穑之艰难,而粱肉常馀,乘坚策肥,履丝曳彩,馐具、屋室过于侯王” 。这些大富商多投资于海外贸易、房地产业、矿冶业与放贷业。宋人放贷的主要方式则是开设当铺。宋代有个人叫吴十郎,他最初就是个卖草鞋的,后来发迹以后开始卖油,最后就成了富甲一方的富翁。

明清时期,广州十三行和东南沿海出现一些依靠国际贸易起家的巨富。沈万三曾帮助朱元璋修南京城,个人承包三分之一工程费用。其财富来源为海上贸易所得,可能算是历史上最早的国际贸易商人。

中国民营经济简史:商人之路

胡雪岩,是我国晚清时期著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出身贫苦,靠着自己的勤奋和智慧,成为了大清帝国的首富。据估算,胡雪岩鼎盛时的总资产在3000万以上。胡雪岩不仅生意做得好,而且官运亨通,御赐二品顶戴、赏穿黄马褂,还兼着布政使等官职。胡雪岩的成功依靠王有龄、左宗棠两位封疆大吏,失败也是因为左宗棠的失势。

中国古代商人的经营手段是很多的,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实践,形成了一系列、一整套的经营办法,为商业史留下了丰富的内容,为后世的商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四、中国古代商帮

中国古代主要的商帮是晋商、徽商、鲁商、闽商、粤商、浙商。

晋商,通常意义的晋商指明清500年间的山西商人,晋商运营盐业,票号等商业,特别以票号最为知名。山西商业资根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晋南就开端了"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赞天下之货,买卖而退,各得其所"的商业买卖活动。

晋商的文化水平相对于其他商帮而言更高,运营形式也是最先进的,股份制、资本运作等现代运营方式,曾经在他们身上萌芽。在实践运营中,晋商信奉关公,考究以义制利,义利分离,这是晋商价值观的中心。

徽商,徽商主要来自徽州,包括歙、休宁、婺源、祁门、黟、绩溪六县。徽商之所以成为明清时期的主要商帮,和其在扬州的商业活动有极大关系。徽商就是从扬州发家的,也成就了扬州的繁华。徽商在宋代开端,全盛期则在明代后期到清代初期。

《晋书》载,徽州人好“分手”,常出外经商。齐梁时,休宁人曹老常往来于江湖间,从事贾贩。唐宋时期,徽州除竹、木、瓷土和生漆等土产的运销外,商品茶和歙砚、徽墨、澄心堂纸、汪伯立笔等文房四宝产品的问世,愈加推进了徽商的开展。徽州人都是经商能手,他们擅长剖析和判别经济形势,在买贱卖贵的不等价交流中牟取厚利,大范围的长途商品贩运是徽商致富的一个重要途径,另外,奇货可居、特权牟利、牙行制度、高利贷等,也是不少徽商致富的手腕。

山东商帮即“鲁商”。鲁商在中国历史上兴起较早,山东商帮的致富之道,概括起来,就是长途贩卖和坐地经商的商业运营方式,讲求信誉的商业道德以及标准的商业行为。历史上的“鲁商”虽不如晋商、徽商那般名声之大,但明清高峰时时也控制了北京和华北,东北地域的绸缎布匹、批发批发、餐饮行业,特别在东北地域,鲁商有着地缘、人缘的便利,曾在那片“商场”上纵横驰骋,名重一方。

闽商,福建商帮的兴起,一开始就与封建政府的官方朝贡贸易和禁海政策针锋相对。他们广泛联络沿海居民,建立据点收购出海货物,囤积国外走私商品。他们走私进行商业贸易,不能贸易时就进行抢劫,他们具有海盗和商人的双重性格。随着封建社会的消亡,福建商帮却在海外南洋、台湾等地开辟出新的商业场地,使福建商帮的商业精神得到延续。

粤商在明嘉靖年间形成,和闽商一样,都是亦盗亦商的海商商帮。隆庆年间,开放海禁之后,闽商依然亦盗亦商,粤商中的潮汕帮依然与闽商一样,且与闽商融为一体,而广州帮则由寇转变为商,并形成专门从事对外贸易的广东牙行商帮。牙行商帮和后来的清十三行代替政府市舶司提举主持对外贸易,具有半官方性质,既两头受气,又两边获利。粤商以十三行为中心,但不限于十三行。

浙商包含有湖州商帮,龙游商帮,宁波商帮,萧绍商帮,绍兴商帮(越商),温州商帮,台州商帮,义乌商帮等著名经商群体。2400年前的战国时期,他们就已然行至四方,天下为市。龙游商帮在明清时期,投入于纸业、矿业的商品生产,或者直接参与商品生产,使商业资本转化为产业资本,给当时封建社会注入了带有雇佣关系的新生产关系。

中国民营经济简史:商人之路

五、民国的企业家们

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是一个封建社会的国家,以农耕经济为主,民营工业非常弱小。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中国,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个体工商和私营企业开始发展,但一直没有成为社会生产的主要形式,旧中国民营经济的80%以上集中在商业和金融业。据估计,1936年民营资本约为72亿元,其中工业、运输业为13.3亿元,商业30亿元,金融业28.7亿元。

张謇是晚清状元,他在晚清开始办企业的时候,已经四十多岁了,却赶上了中国第一轮创办企业的潮流。他从1895年开始筹备第一家大生纱厂,到1900年开机生产,刚刚起步就赢得了市场。 作为一个企业家,他在创立企业成功之后,张謇在南通办了一系列学校。北京作为中国当时的政治中心,从教育的普及程度来说,都没有超过偏远的南通。

张骞不光给南通人带来学校,还为南通带来了博物院、医院、剧场和很多公园。他在南通一共办了6个公园。开办了中国影戏制造有限公司,还有公共体育场、气象台,有育婴堂、养老院、贫民工场、济良所、聋哑学校、残废院、医院等等。南通也成为西方人最关注的一个地方。1922年他70岁生日,许多国家在上海的领事都专门赶来给他祝寿。在外国人眼里,南通是中国人自己建起来的,是一个中国的企业家通过自身的努力,从零开始的创造。

荣氏兄弟(荣德生、荣宗敬)受张謇的影响,在晚清开始创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们的企业蹿升为中国面粉和棉纱两个行业的龙头。他们的兵船牌面粉,具有国际竞争力,曾经在欧美和东南亚都有销售。1919年前后,兵船牌更是已经变成了世界知名品牌。他们创立的棉纱品牌叫“人钟牌”,上海的棉纱交易所,曾经就以此为标准进行交易。荣氏家族在上海、无锡、汉口、济南创办了大量企业,在纺织行业有9个企业,面粉行业有12个企业,以及其他附属企业。他们当时占据了中国面粉和棉纱的半壁江山。

中国民营经济简史:商人之路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是留美回来的陈光甫先生在1915年创办的,中国的民营银行就是在1915年前后真正开始成长的。这家企业在金融上的创举极多。陈光甫率先在中国金融史上创造了一元起存。陈光甫的银行迅速崛起,他也被誉为中国的摩根,美国财经界、金融界都很认可他。到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就是派他去美国,成功借到一笔巨款,支撑中国抗战七年。通过喜马拉雅山驼峰航线源源不断运过来的物资就来自这笔借款。

至少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漫长岁月中,商务印书馆稳稳地占据着中国出版业的龙头地位。而夏瑞芳就是这家企业的创始人,在他生前亲手奠定了商务的根基。1897年商务创业之初,只是一家印刷厂,甚至可以说是个小作坊,只有一台机印机和两台手摇印刷机,原始资本不过3750元。商务成功的关键一步来自中外合资,外在的新机器、新技术,内在的新经验、新理念,使商务将其他同时代的同类书局远远地抛在后面。夏瑞芳的商务印书馆是中国第一个中外合资的样板。

卢作孚是中国现代著名的爱国实业家,以创办经营民生实业公司和主持重庆北碚乡村建设著称于世,被毛泽东称为四个不能忘记的中国实业家之一。经过苦心经营,抗战前民生公司已统一川江航运,将外国轮船公司逐出长江上游,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航运企业。抗日战争爆发后父亲率领民生公司员工积极投入抗日救国事业,尤其是现场指挥了被誉为“中国实业史上的敦刻尔克”的宜昌大撤退,为国家保存了工业命脉。

民国企业家的黄金时代十分短暂,却留下极为珍贵的精神遗产,很多企业家都在特殊的时代为中华民族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六、商人社会地位的变迁

在中国历史上,商人阶层并不是一直生活在重农抑商的阴影之中。先秦时期尤其战国中后期,商业活动非常发达,陶朱公、子贡、白圭、吕不韦,都是该时期的人物。商人阶级走向被歧视地位是与大一统封建王朝的形成息息相关的,由此形成了士农工商的阶层划分。

古代商人之所以形象不佳,也跟一些商人的为富不仁、炫富有关。著名的石崇最经典的故事是与晋武帝的舅舅王恺斗富大获全胜。但也因为炫富而被杀。北魏时河间人王元琛,也学石崇的样子邀请贵族、大臣到他家宴会,宴席上用的食器,有水晶杯,玛瑙碗,都精巧华丽得出奇,马厩喂马的食槽也是用银子打的。


中国民营经济简史:商人之路

两宋以后尤其明清时期,传统的士农工商四民论受到挑战和质疑,士商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商人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社会的再次认同和尊重。商人的地位开始慢慢上升,清朝更是出现“红顶商人”,商人也可以参与国家的建设治理。

古代之所以重农抑商,是因为商业以营利为导向,与儒家思想冲突。不论是沉是浮,经济因素、统治阶层对待商业活动政策的变化以及文化背景都是其主要诱因。 近代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清政府才不得不放宽限制,允许民间商人发展,中国的民族企业才得以发展壮大。

中国商人成就以盛宣怀为最。盛宣怀(1844-1916)清末官员,秀才出身,官办商人、洋务派代表人物,被誉为“中国实业之父”、“中国商父”、“中国高等教育之父”。 盛宣怀创造了11项“中国第一”:第一个民用股份制企业轮船招商局;第一个电报局中国电报总局;第一个内河小火轮公司;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第一条铁路干线京汉铁路;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第一所高等师范学堂南洋公学(今交通大学);第一个勘矿公司;第一座公共图书馆;第一所近代大学北洋大学堂(今天津大学);创办了中国红十字会。

七、改革开放以来的企业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商人群体从个体户到创造出世界500强企业,帮助中国经济奇迹般地长达40年高速增长,企业家也成为了商人群体足以自豪的称谓。到2017年,民营经济为中国提供了80%的城镇就业岗位,吸纳了7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新增就业岗位90%在民营企业。

40年来,中国经历了已经历了四次创业潮,即20世纪8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创业潮、20世纪90年代初期下海创业潮、21世纪初期互联网创业潮、2014年以来创新创业潮,每次创业潮均催生了大量民营企业。民营企业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0万户左右发展到私营企业2607.29万户(截至2017年9月底),个体工商户6579.4万户(截至2017年底),民营企业数量已占市场主体数量比重在95%,占企业数量的89.7%(截至2017年9月底)。


中国民营经济简史:商人之路

改革开放后民营经济的发展,也催生了一大批成就卓著的民营企业家。20世纪80年代,鲁冠球、柳传志、张瑞敏、刘永好、吴仁宝、宗庆后、任正非、年广久等第一代民营企业家脱颖而出;20世纪90年代初下海潮培育了陈东升、毛振华、冯仑、潘石屹、王石、俞敏洪、李宁、史玉柱等第二代民营企业家,有人将他们成为“92派企业家”;2000年前后,随着互联网兴起,一批拥有高学历、高技术、年轻化的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第三代民营企业家诞生,如马化腾、李彦宏、张朝阳、马云、周鸿祎、刘强东、丁磊等互联网企业家;2014年后国家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生代民营企业家走上历史舞台,如滴滴创始人程维、今日头条张一鸣、拼多多黄峥等等。

近日国家评选了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名单里的每一个企业家背后都是一段传奇的创业故事,他们解决一方就业,带动一方经济,为年轻人树立创新创业的标杆,成为这个时代最受尊重的人。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个时代,商人可以获得现在的知名度和财富,可以充分发挥其个人才智,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的运转体系。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杰出民营企业家的名单里将会不断出现新的传奇人物。中国商人也将走出几千年的束缚,为这个国家带来向上的力量。中国民营经济不会退场,他们已经是中国的骄傲。

中国民营经济简史:商人之路

-------------------------------

上林院:杨飞,经济学博士,高校教师 ,曾就职咨询公司、垄断国企与政府部门。关注财经事件与产业经济发展,一家之言,井底观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