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古代名人——尹珍

尹珍(公元79年—162年),字道真,平彝(平夷)縣(今雲南省曲靖市富源縣)人。有“南域始學自珍始”之稱,說的就是大學士尹珍在東漢時期,徒步千里拜師汝南許慎、應奉受經書圖緯。學成,還故里教授,時稱南中人傑。為紀念邑人尹珍,古代在今富源縣圖書館建有南書堂,後稱南書院。在富源縣治東門街衛坡頂建有木質結構牌坊一座,高約7米,兩旁有樓,中間是街道,寬30餘米,上嵌木質橫匾1方,上 書“尹珍故里”。舊時在縣城文廟大殿裡還題有“東漢大學士尹珍”匾,被邑人稱為“先師”。

對尹珍事蹟的記載,文字可考的僅有《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華陽國志•南中志》、《康熙•光緒平彝縣誌》。由於史料有限,後人講述尹珍事蹟僅就上述文獻資料註釋而已,未作深究。范曄在《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對尹珍生年事蹟的記述言簡意賅,並用“於是南域始有學焉”而蓋定尹珍對南域傳授經書圖緯的歷史功績。這說明其能從邊陲荒裔之地入汝南從博通經籍,時人謂之“五經無雙許叔重”學經書圖緯,並還故里教授。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無論是朝野還是荒裔之地的南域,確係值得史載的一件大事。從近現代雲南考古發掘的有關資料來看,漢文字至遲在西漢開始在雲南使用,東漢時期漢文化在雲南進一步傳播,而當時學習漢文化的大多是土著民族的望姓貴族,他們“興起學校,漸遷其俗”,“其民好學,多士人”對儒學、漢字典籍的學習,對少數民族和漢族相互接近起了促進作用。

范曄在《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第七十六述尹珍事前,對其是牂牁郡大姓豪族已作了記述。他說:公孫述時,龍、傅、尹、董為牂牁郡(今貴州省黃平縣舊州鎮,轄且蘭、鄨、平夷、毋斂、談指、出丹、夜郎、同並、談焒、漏江、毋單、宛溫、鐔封、漏臥、句町、進乘、西隨等 17 縣,郡治且蘭,且蘭即現在的黃平縣)大姓,他們與郡功曹謝暹保境為漢,臣服於漢,並派使臣從番禺江奉貢東漢光武帝,得到嘉獎和賞賜。由此可見在公孫述割據蜀地時,龍、傅、尹、董四大姓豪族積極護漢、擁漢,他們在政治上依託東漢王朝,並有著政治、經濟、文化的交往。而作為牂牁郡四大姓豪族之一的尹氏大姓,毫無疑問已最早學習漢文字,並接受儒學、漢文典籍的啟蒙。大姓豪族子弟的尹珍,在接受漢文化薰陶時,被儒學、漢文典籍的博大精深所吸引,並深感自己出生地的“荒裔”,及“未漸庠序”,於是負笈徒步走出閭里汝南師從許慎、應奉學經書圖緯,學成並踐行其志,回鄉裡教授,開創了“南域始有學焉”之先河而載入《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華陽國志•南中志》,被鄉里供奉為東漢大學士,為後人仰慕,稱為“先師”。

延伸閱讀:

尹珍的籍貫問題,歷來都是圍繞著《華陽國志》所載:“毋斂人尹珍”一語,爭論不休。一說為今貴州獨山縣北,一說為今貴州正安縣新州鎮的古毋斂壩,不過正安確實乃是尹珍居家、講學、墓葬之地。

《綦江縣誌》列綦江(現為重慶所轄)為漢毋斂;《四川省志》列南川(現為重慶所轄)為毋斂;《貴州圖經》將毋斂入今貴州正安、思南、石阡一帶;乾隆《一統志》列為清代平越(今貴州福泉市);嘉慶《一統志》列為清代曲靖平彝(今雲南富源縣);於鍾嶽認為珍州(今貴州正安縣)即漢之毋斂。諸說均因缺乏有力的依據而被史家所否定。

據《漢書》和《華陽國志》、《水經注》記載,毋斂縣有個特別的地理特徵,縣境內有條著名的河流,名叫剛水。《漢書·地理志》上記載:“牂牁郡毋斂縣剛水東至潭中入潭”。清代學者莫與儔在《獨山江即漢毋斂剛水考》中進一步說明,潭水即今廣西柳州的柳江,剛水上源出獨山。2008年,由廣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九曲柳江萬古流》一書中這樣寫道:“柳江是西江水系第二大支流,古代稱潭水、黔水、柳水、象江等,發源於貴州省獨山縣裡納九十九個潭。”由此可以得出,毋斂縣的剛水就在獨山縣境內。

清代學者莫與儔在《毋斂縣先賢考》一文中,對尹珍是貴州獨山人詳加考證。清道光年間,貴州遵義鄭珍和貴州獨山莫友芝編纂《遵義府志》時,考證毋斂在今貴州貴陽、都勻之間。貴州省文史研究館館員萬大章在《毋斂尹珍之新考》一文中詳細考證了尹珍是獨山人的始末。貴州歷史學家周春元等著《貴州古代史》,王燕玉著的《貴州史專題考》進一步考證毋斂在今獨山一帶。

雲南古代名人——尹珍

尹珍塑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