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觀」畫秋——睡起秋聲無覓處 畫家筆下最宜人

「围观」画秋——睡起秋声无觅处 画家笔下最宜人

「围观」画秋——睡起秋声无觅处 画家笔下最宜人
「围观」画秋——睡起秋声无觅处 画家笔下最宜人

秋風起,秋意寒。在古代詩人眼裡的秋色,既有唐代張繼“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的憂傷之感,也有劉禹錫“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激越向上的詩情。那在畫家眼中,秋天又是什麼模樣呢?我們精選十幅中國古代傳世名畫“秋色圖”與您一同欣賞。

「围观」画秋——睡起秋声无觅处 画家笔下最宜人

主要在描寫鹿群於秋林中活動的各式神情,作畫的人已經佚失,只知道曾經是屬於元代皇帝的收藏。從作品的形式風格而言,充滿裝飾趣味的空間陳置,用如此豐富的色彩勾填,專家推斷,這件作品與鄰近國家如遼國,甚至更遠的中亞之間,存有十分密切的關係。

「围观」画秋——睡起秋声无觅处 画家笔下最宜人

《池塘秋晚圖》以荷鷺為主體,將各種動植物分段安排在畫面上,為唐代的構圖式。

卷首畫紅蓼與水蠟燭,暗示水岸。接著一隻白鷺迎風立於水中。荷葉欹傾,水草順成一向,襯托白鷺充滿張力的姿態。墨荷與白鷺之間的黑白對比,增強水墨色調的變化關係。

「围观」画秋——睡起秋声无觅处 画家笔下最宜人

江山秋色圖(局部) 作者:趙伯駒(南宋)

《江山秋色圖》所繪是北方山水,群峰綿密,層巒疊嶂,僅在卷之前部有一條長河曲折蜿蜒而遠逝,後卷但見崇山峻嶺,錯落連綿而如龍脈,起伏顧盼,開合揖讓,虛實相生,盤桓而上。

《江山秋色圖》佈局嚴謹,勾勒精細,設色絢爛,以石青石綠為主,兼用朱、赭、白等色,色調明快和諧。

「围观」画秋——睡起秋声无觅处 画家笔下最宜人

《鵲華秋色圖》是趙孟頫於元貞元年(1295年)回到故鄉浙江時為好友周密所作的紙本水墨設色山水畫。

作者把兩座山分左右佈局,右邊是華不注山,左邊是鵲山,均安排在遠景位置。兩座山的形狀,一呈尖三角形(華不注山),一呈半圓形(鵲山),兩者遙遙相對。在剛柔對比中,更顯得華不注山的險峻奇突。圖中中景、近景表現出一片遼闊蒼茫的景象。

「围观」画秋——睡起秋声无觅处 画家笔下最宜人

秋郊飲馬圖(局部) 作者:趙孟頫(元)

《秋郊飲馬圖》描繪了江南初秋時節,牧人趕著一群馬到河岸邊飲水的情景。畫中岸邊林木環繞,湖水平緩無波,牧馬人手持馬鞭,側首看著正在嬉戲的二馬。畫中十匹馬都健壯肥碩,有的步入河中飲水,有的在岸邊追逐,有的互相嬉戲,有的引頸長鳴,神態各異,好不熱鬧。通過岸上兩馬的奔逐,點出境外無限的景物。

「围观」画秋——睡起秋声无觅处 画家笔下最宜人

董其昌的山水畫大體有兩種面貌,一種是水墨或兼用淺絳法,這種面貌的作品比較常見;另一種則是青綠設色,時有出以沒骨,比較少見。由此圖上項奎題跋可見這是董其昌比較少的以青綠設色沒骨法畫成的作品,只是用色較淡而已,由於畫在綾本之上,更多溼筆,色墨之間互為融治又見骨見筆,皴法則一反常見的披麻皴而兼用折帶皴的手法,近景的樹法則穿插得宜,層次分明,整幅畫的境界可稱“骨力洞達,氣韻超逸”。

「围观」画秋——睡起秋声无觅处 画家笔下最宜人

八哥是華嵒擅畫的題材之一。此圖繪溪野中的八哥或棲於紅楓枝頭、或盤旋而下、或於水中鳴浴的歡快景象。筆法上勾染兼施,簡約傳神地塑造了八哥的各種體態,反映了畫家嫻熟的筆墨技巧和善於想象、巧於構思的藝術才能。

「围观」画秋——睡起秋声无觅处 画家笔下最宜人

荷,歷代文人墨客吟之以詩,形之以畫。整幅運用仿惲南田筆意的沒骨法,萍藻以色彩直接點就,顯現出靈秀生動的物性。荷花以粉紅色點染花尖,旋即以清水迅速暈開,色階層次豐富,色調深淺過度自然,真實地展現出花瓣清淡雅麗之美以及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內在神韻。

「围观」画秋——睡起秋声无觅处 画家笔下最宜人

該畫為全景式構圖,表現課童種秋花的情景。畫心上半部以遠山和綠樹表現出秋高氣爽的時節,下半部重點突出了此畫的主題——種秋花。庭院中,有的童子在房前空地處種植,有的給種好的秋卉培土、澆水。畫中秋卉繽紛,蜂蝶兩三縈繞籬徑。整幅畫面生動活潑,色彩妍麗,悅人眼目,表現出太平盛世人們安居樂業的愜意生活。

「围观」画秋——睡起秋声无觅处 画家笔下最宜人

《萬山紅遍》為李可染先生的代表之作,不凡之處便是作者用了大量硃砂來渲染畫面,滿目紅山,意境非凡。

作品取毛澤東《沁園春·長沙》之詞意,氣質雄壯豪邁。畫面物象經營佈局具形式感,筆墨韻味也得到加強,既有嚴謹的刻意經營,又不失情感的自然流露。此畫以墨作底,紅為主調,強調“遍”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