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身边的大龄剩女如此多,剩男却寥寥无几?

一,2015年每个年龄的分性别未婚率分别是多少?

为什么身边的大龄剩女如此多,剩男却寥寥无几?

这张图告诉我们,对于任何年龄来说,男性未婚率都是大于女性未婚率,比如2015年时30岁的男性未婚率为20.4%,女性为10.3%,相差一倍

二,从2010到2015年,每一个队列的人口的未婚率出现了什么变化?

为什么身边的大龄剩女如此多,剩男却寥寥无几?

上图的意思是,在2015年时20到64岁的人口,在过去5年里面有多少比例结婚了。比如我们可以看到女性的最高值出现在26岁,意思就是一个1989年出生的人口,从21岁(2010年)到26岁(2015年)一共有46%的人口结婚了。

这张图告诉我们,在过去5年初婚的男性和女性年龄分布有很大差异。女性更年轻一些

三,从2010到2015年,哪些人结婚了?

为什么身边的大龄剩女如此多,剩男却寥寥无几?

用图2的比例乘以每一个年龄的人口,可以得到上图,代表了过去5年里从未婚迈入初婚的人口年龄分布。按照抽样比计算,在2010到2015年,一共有4490万男性结婚,同时又4450万女性结婚,两者之间的差异可能是抽样比例差异。

这张图告诉我们,在过去5年里面,28岁以下的成婚人口,女性比男性多740万。而在28岁以上的成婚人口,女性比男性少790万。

四,接下来几年,要结婚的男性和女性的数量和比例分别是多少?

为什么身边的大龄剩女如此多,剩男却寥寥无几?

从上图可以看到,2015年时,10到18岁的男性和女性的比例稳定在1.2左右,且10-18岁每个年龄人口数量比19岁之后的未婚人口数量也要少很多。

四张图放在一起,我们可以得出三个结论,

1,「剩女」远比「剩男」少,无论同年龄比较还是总量比较都是如此。

2,当大龄未婚男性结婚时,他并不会去寻找同龄未婚女性——因为同龄未婚女性相比他们来说,数量实在太少了。他们会去寻找年龄更年轻的女性成婚。

3,1990年之后出生的人口(2015年时25岁或以下)经历了一个快速的出生人口下降,但与此同时他们的性别比例仍然稳定在120:100这样的高位(各年龄性别比问题参考这个回答chenqin:你听信过最久的谣言或谎言是什么?)。

把上面这三个结论再综合一下,就能得到更进一步的结论:

1990年之后出生的男性,越来越可能无法找到配偶。因为和他们同年龄的女性太少了,其中又有一大批会和年龄较大的男性结婚。而比他们年龄小的女性,也越变越少了。

三年前写下了这个回答,chenqin:「2025 年时中国将有 3700 万单身汉」的数据靠谱吗?有什么解决办法?,做了一个预测,越年轻的男性,「终身不婚率」也会越高。2000年出生的男性,将会有七分之一左右终其一生都无法找到配偶。这个预测在目前看来,应该是越来越可能趋向于现实。

为了验证这个判断,我们用CFPS数据做了一个生存分析。将2010到2016年四个panel的CFPS数据合并在一起,计算每一个年龄出生的人口的结婚风险,即每个年龄从未婚到结婚的概率大概是多少。

为什么身边的大龄剩女如此多,剩男却寥寥无几?

这张图是四个年份出生的女性从20岁开始每年的结婚概率。横坐标代表从20岁开始的年份,纵坐标代表在该年结束后有多大比例结婚。

可以看到,无论是1985年出生还是1991年出生,女性的结婚概率曲线几乎是重合的。到了30岁(横坐标10),女性的已婚概率都接近100%。

为什么身边的大龄剩女如此多,剩男却寥寥无几?

这张图是男性的结婚概率。可以看到,不同年份出生的男性,其结婚概率曲线明显不重合——新出生的男性的结婚概率曲线,

红线比蓝线低,黄线比红线低,一年比一年在降低。

按照现在的曲线向右延伸,我们能大致想象到,男性的婚姻概率曲线很有可能会出现进一步发散,等1991年出生的男性到了2021年30岁时,已婚比例可能沿着现在的曲线到75%左右,甚至更低。见下图红线的一个猜测。

为什么身边的大龄剩女如此多,剩男却寥寥无几?

根据历次普查数据计算,一个30岁的男性,2000年时的未婚率是10%,2010年的未婚率是18%,2015年的未婚率是21%(由于抽样代表性问题,和CFPS计算的比例有所差异),2020年的未婚率会上升到25%,未来可能会进一步上升到30%甚至更高。

在2015年时,我们每看到1个40岁未婚的「剩女」,必然同时存在4个以上的40岁未婚「剩男」。

所以,「大龄剩女如此多,剩男却寥寥无几」并不能代表全局。

事实是,比起「剩男」来说,「剩女」完全是可以忽略的。

*2018-06-23更新*

鉴于很多评论都在说我这个分析没有分区域,那我们就来看看分区域的状况,数据同样来自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

为什么身边的大龄剩女如此多,剩男却寥寥无几?

上图显示了北京和上海两地,分年龄的未婚男女数量比。

可以看到,在北京和上海,基本上所有年龄,未婚男性数量都要大于未婚女性(比值大于1)。

比如上海,从25岁开始一直到40岁,每个年龄的未婚男性数量都要比未婚女性多50%左右。

北京情况稍有不同,在36岁和43岁这两个点,未婚男性少于未婚女性,除了这两个年龄以外,都和上海类似。

同时我们还看到,无论京沪,在40岁以后,未婚男性对未婚女性的数量比就开始蹭蹭上涨了。所谓的男性到了40岁之后还能找到配偶而女性找不到,完全是胡扯。

为什么身边的大龄剩女如此多,剩男却寥寥无几?

将北京未婚男女分教育程度看,也是一样的结果。未婚研究生学历人口中,男性比女性多11.2%左右。随着学历降低,这个比值渐渐升高,小学文化的未婚男性大概是小学文化未婚女性的4.5倍。

也就是说,即使是北京和上海两个中国最最一线城市的地方,也没有出现任何「剩女」数量大于「剩男」的现象。分学历看也是如此。

看完最富裕的地方,再来看看中国人均GDP最低的甘肃吧。

为什么身边的大龄剩女如此多,剩男却寥寥无几?

数字太大,坐标轴都看不清了,我们来解释下:

1,对于甘肃全省来说,30岁未婚男性比30岁未婚女性差不多等于3:1,而在农村,则是5:1。

2,30岁以后,农村的未婚男性/未婚女性数量就很吓人了,一般就是几十个对一个。比如40岁,就是33个未婚男性和1个未婚女性这样的比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