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身邊的大齡剩女如此多,剩男卻寥寥無幾?

一,2015年每個年齡的分性別未婚率分別是多少?

為什麼身邊的大齡剩女如此多,剩男卻寥寥無幾?

這張圖告訴我們,對於任何年齡來說,男性未婚率都是大於女性未婚率,比如2015年時30歲的男性未婚率為20.4%,女性為10.3%,相差一倍

二,從2010到2015年,每一個隊列的人口的未婚率出現了什麼變化?

為什麼身邊的大齡剩女如此多,剩男卻寥寥無幾?

上圖的意思是,在2015年時20到64歲的人口,在過去5年裡面有多少比例結婚了。比如我們可以看到女性的最高值出現在26歲,意思就是一個1989年出生的人口,從21歲(2010年)到26歲(2015年)一共有46%的人口結婚了。

這張圖告訴我們,在過去5年初婚的男性和女性年齡分佈有很大差異。女性更年輕一些

三,從2010到2015年,哪些人結婚了?

為什麼身邊的大齡剩女如此多,剩男卻寥寥無幾?

用圖2的比例乘以每一個年齡的人口,可以得到上圖,代表了過去5年裡從未婚邁入初婚的人口年齡分佈。按照抽樣比計算,在2010到2015年,一共有4490萬男性結婚,同時又4450萬女性結婚,兩者之間的差異可能是抽樣比例差異。

這張圖告訴我們,在過去5年裡面,28歲以下的成婚人口,女性比男性多740萬。而在28歲以上的成婚人口,女性比男性少790萬。

四,接下來幾年,要結婚的男性和女性的數量和比例分別是多少?

為什麼身邊的大齡剩女如此多,剩男卻寥寥無幾?

從上圖可以看到,2015年時,10到18歲的男性和女性的比例穩定在1.2左右,且10-18歲每個年齡人口數量比19歲之後的未婚人口數量也要少很多。

四張圖放在一起,我們可以得出三個結論,

1,「剩女」遠比「剩男」少,無論同年齡比較還是總量比較都是如此。

2,當大齡未婚男性結婚時,他並不會去尋找同齡未婚女性——因為同齡未婚女性相比他們來說,數量實在太少了。他們會去尋找年齡更年輕的女性成婚。

3,1990年之後出生的人口(2015年時25歲或以下)經歷了一個快速的出生人口下降,但與此同時他們的性別比例仍然穩定在120:100這樣的高位(各年齡性別比問題參考這個回答chenqin:你聽信過最久的謠言或謊言是什麼?)。

把上面這三個結論再綜合一下,就能得到更進一步的結論:

1990年之後出生的男性,越來越可能無法找到配偶。因為和他們同年齡的女性太少了,其中又有一大批會和年齡較大的男性結婚。而比他們年齡小的女性,也越變越少了。

三年前寫下了這個回答,chenqin:「2025 年時中國將有 3700 萬單身漢」的數據靠譜嗎?有什麼解決辦法?,做了一個預測,越年輕的男性,「終身不婚率」也會越高。2000年出生的男性,將會有七分之一左右終其一生都無法找到配偶。這個預測在目前看來,應該是越來越可能趨向於現實。

為了驗證這個判斷,我們用CFPS數據做了一個生存分析。將2010到2016年四個panel的CFPS數據合併在一起,計算每一個年齡出生的人口的結婚風險,即每個年齡從未婚到結婚的概率大概是多少。

為什麼身邊的大齡剩女如此多,剩男卻寥寥無幾?

這張圖是四個年份出生的女性從20歲開始每年的結婚概率。橫座標代表從20歲開始的年份,縱座標代表在該年結束後有多大比例結婚。

可以看到,無論是1985年出生還是1991年出生,女性的結婚概率曲線幾乎是重合的。到了30歲(橫座標10),女性的已婚概率都接近100%。

為什麼身邊的大齡剩女如此多,剩男卻寥寥無幾?

這張圖是男性的結婚概率。可以看到,不同年份出生的男性,其結婚概率曲線明顯不重合——新出生的男性的結婚概率曲線,

紅線比藍線低,黃線比紅線低,一年比一年在降低。

按照現在的曲線向右延伸,我們能大致想象到,男性的婚姻概率曲線很有可能會出現進一步發散,等1991年出生的男性到了2021年30歲時,已婚比例可能沿著現在的曲線到75%左右,甚至更低。見下圖紅線的一個猜測。

為什麼身邊的大齡剩女如此多,剩男卻寥寥無幾?

根據歷次普查數據計算,一個30歲的男性,2000年時的未婚率是10%,2010年的未婚率是18%,2015年的未婚率是21%(由於抽樣代表性問題,和CFPS計算的比例有所差異),2020年的未婚率會上升到25%,未來可能會進一步上升到30%甚至更高。

在2015年時,我們每看到1個40歲未婚的「剩女」,必然同時存在4個以上的40歲未婚「剩男」。

所以,「大齡剩女如此多,剩男卻寥寥無幾」並不能代表全局。

事實是,比起「剩男」來說,「剩女」完全是可以忽略的。

*2018-06-23更新*

鑑於很多評論都在說我這個分析沒有分區域,那我們就來看看分區域的狀況,數據同樣來自2015年1%人口抽樣調查。

為什麼身邊的大齡剩女如此多,剩男卻寥寥無幾?

上圖顯示了北京和上海兩地,分年齡的未婚男女數量比。

可以看到,在北京和上海,基本上所有年齡,未婚男性數量都要大於未婚女性(比值大於1)。

比如上海,從25歲開始一直到40歲,每個年齡的未婚男性數量都要比未婚女性多50%左右。

北京情況稍有不同,在36歲和43歲這兩個點,未婚男性少於未婚女性,除了這兩個年齡以外,都和上海類似。

同時我們還看到,無論京滬,在40歲以後,未婚男性對未婚女性的數量比就開始蹭蹭上漲了。所謂的男性到了40歲之後還能找到配偶而女性找不到,完全是胡扯。

為什麼身邊的大齡剩女如此多,剩男卻寥寥無幾?

將北京未婚男女分教育程度看,也是一樣的結果。未婚研究生學歷人口中,男性比女性多11.2%左右。隨著學歷降低,這個比值漸漸升高,小學文化的未婚男性大概是小學文化未婚女性的4.5倍。

也就是說,即使是北京和上海兩個中國最最一線城市的地方,也沒有出現任何「剩女」數量大於「剩男」的現象。分學歷看也是如此。

看完最富裕的地方,再來看看中國人均GDP最低的甘肅吧。

為什麼身邊的大齡剩女如此多,剩男卻寥寥無幾?

數字太大,座標軸都看不清了,我們來解釋下:

1,對於甘肅全省來說,30歲未婚男性比30歲未婚女性差不多等於3:1,而在農村,則是5:1。

2,30歲以後,農村的未婚男性/未婚女性數量就很嚇人了,一般就是幾十個對一個。比如40歲,就是33個未婚男性和1個未婚女性這樣的比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