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救光明」,光明乳業發生了什麼?

“救救光明”,光明乳業發生了什麼?

近日,光明乳業由於業績持續下滑、高管調動離職成為社會焦點,一篇《救救光明》的文章也走紅網絡,喚起了喝光明長大的一代人的記憶。曾經牛奶界三雄的“光明”這些年經歷了什麼?

光明乳業引質疑:業績不佳,管理層離職

光明乳業日前公佈了三季度報告。公告顯示,2018年公司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55.64億元,同比下滑5.71%。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3.94億元,同比下降25.53%。而第三季度,歸屬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更是較同期下降了63.75%,僅有5891.28萬元。

業績表現不佳,光明乳業的管理層似乎也不是那麼穩定,人事變動頗多。自8月以來,光明乳業收到了董事長張崇建,董事、總經理朱航明,董事桑樹德,副總經理、財務總監王偉四人的辭職報告。

面對公眾的質疑,光明乳業也作出回應,表示公司業績下降,主要是受制於乳製品市場激烈的格局,常溫奶製品銷售欠佳所致,但公司旗下的優倍高品質鮮牛奶、致優全鮮乳、如實純淨髮酵乳等明星產品業績增勢喜人,市場佔有率高,均得到廣大消費者的認可。對於高管離職,光明乳業也給出瞭解釋,桑樹德先生是因為到法定退休年齡,王偉先生因工作原因,現已擔任光明食品集團財務有限公司總經理一職。

光明的危機:中外強敵包圍,內部危機重重

光明在2002年上市時,為國內第一大品牌。當時年營收達到50.2億元,而伊利為40.1億元,蒙牛為4.59億元。但經歷了十幾年的爭奪,按2017年營收情況來看,伊利憑藉680.58億登上第一,蒙牛也不遜色,601.56億元奪得亞軍,而光明僅為216.7億元,和第一第二拉開了差距。光明為何掉隊了?

“救救光明”,光明乳業發生了什麼?

從外部來看,首先2008年“三聚氰胺”的事件,讓中國奶業失去了信譽度,國外牛奶品牌受到熱捧。雖然伊利、蒙牛、光明等國產品牌不斷改良奶源、創新開發新奶類型,投入大量資金、精力和時間重新贏得了消費者的信任,但進口液態奶更低的價格使乳製品市場的競爭格局變得更為激烈。再者,由於牛奶包裝技術的革新提高了牛奶保質期,偏內蒙古一帶的蒙牛、伊利等品牌衝到了市場前鋒,也使得常溫奶、復原乳、調製奶贏得大片市場,而曾風格的鮮牛奶逐漸落末。第三,光明在營銷推廣上,沒有伊利、蒙牛那麼積極。伊利是2018上半年最大的廣告金主,此前旗下的安慕希獨家冠名了《中國好聲音》、《奔跑吧兄弟》等多個熱門綜藝。蒙牛曾經的那首《酸酸甜甜就是我》紅遍全國,特侖蘇的廣告也曾頻繁在電視出現,旗下的純甄冠名《全員加速中》等節目,並請了多個明星代言,打響知名度。而光明,相比之下,弱化了營銷。

外部受到中外乳製品牌的前後圍擊,光明的人事體制也顯現不足。部分空降的領導層並不是乳制行業的專業人士,會一定程度上影響光明的內部管理。同時經營與股東分離的體制,也不利於調動員工能動性,對公司的發展也是極為不利。

面對內憂外患的局面,光明乳業可能暫時被困在了圈子中。希望它能儘快調整步伐,走向光明!

(資料來源:網易財經、新浪財經、紫峰資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