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朋友圈引發的“牛奶”熱議

週末一條“光明乳業是‘扶不起的阿斗’?對不起,阿拉上海人只認這個牌子”的朋友圈引發了很大程度的熱議,至少在上海範圍內引發了不小的反響。

其實這一切主要來源於兩年前的一篇文章,提及了曾經國內市場最主要的三家乳業企業,伊利股份、蒙牛乳業、光明乳業,經過了上市十多年的發展,前兩家都成為了千億企業,而光明乳業只有另外兩家的幾分之一甚至十幾分之一(伊利股份市值1500億左右,在港股上市的蒙牛乳業市值約在1000億,而光明乳業僅有130餘億)。可以說在市場競爭中光明乳業完全掉隊)。

一條朋友圈引發的“牛奶”熱議

那麼事實又是否如此,在乳業行業似乎蒙牛乳業的特侖蘇、伊利股份的金典純牛奶在品牌締造上已經深入人心,而光明乳業的莫斯利安似乎只是一個後來者,總體市場表現依舊無法與前兩者匹配。對於乳業並不是特別瞭解的普通投資者而言,似乎確實如此,但是其實就針對這三家主營液體奶的上市企業而言,其本身的定位已經有了很大的區別蒙牛乳業和伊利股份更關注長保質期液體奶的生產及銷售,而光明乳業的產業重心則更偏向於短保質期的液體奶。這兩種液體奶針對的人群完全不同,其消費習慣和生活態度也完全不同,同時其優缺點也非常突出。對於長保質期的液體奶,更主要針對液體奶相對不穩定的群體,且相對消費水平較低的群體,同時因為其長保質期,更利於運輸存儲,所以其覆蓋群體較廣,但是並沒有特別的地域性;而對於短保質期的新鮮奶,則恰恰相反,其銷售區域有明顯的侷限性,但是消費者消費能力更優,對於品牌具有較強的忠誠度。而其銷售對象的不同,其產品特性的不同,造就了其市場範圍的完全不同,對於長保質期的液體奶,若相關進口市場放開,其被取代或者受衝擊程度更為明顯,而對於短保質期的新鮮奶,則在其質量保證的前提下,消費群體帶來的業務穩定性更能受到保障。特別對於新鮮奶市場,許多主要城市都有自己的品牌,而且本地的消費群體的消費能力和生活態度決定了其企業規模的大小。僅以新鮮奶市場而言,光明乳業憑藉上海的消費市場輻射至周邊,可以說完全能夠與伊利股份和蒙牛乳業抗衡。但是其相對保守的營銷策略,以及在產品線擴充的緩慢性使其在整體競爭上,則完全處於下風。但是以此來評判說光明乳業是“扶不起的阿斗”又言過其實。

可以說,光明乳業只是在經營策略上有了與伊利股份及蒙牛乳業完全不同的選擇,穩健、做實主業、專注細分領域可能也是上海企業的優點或者侷限所在。市值不能完全拼盤一家上市企業的成功與否,但是市值確實能夠體現一家企業的野心與願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