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樹英:爲「九峯」守墓的最後一代人

胡树英:为“九峰”守墓的最后一代人

九峰山歷史悠久,自然景觀優美,人文景觀豐富,成為金華家喻戶曉的景點。九峰山腳下,有一位歷史名人胡森安葬於此,其後代胡樹英一家一直在這裡看守。

說起胡森這個名字,也許只有胡森後代湯溪鎮胡碓村村民和部分湯溪人知道。但是,胡森還有一個別名——他晚年自號“九峰”,在九峰山留下許多石刻真跡。比如半山腰可看見巖壁鑲嵌的胡少卿(森)石刻手書碑。並且,九峰山下至今流傳著許多與胡森有關的優美傳說。

胡树英:为“九峰”守墓的最后一代人

據歷史記載,胡森(1493—1564年),字秀夫,號九峰,晚號太末山人。明正德十六年(1521)進士,任南京刑部主事,以功官至太常寺少卿,轉南京鴻臚寺卿。胡森在職期間拒饋金、裁冗員,以愛民節用清廉剛正、不阿附權貴著稱。後因與權相不和,辭官歸裡,隱居九峰山。權相被人彈劾去職,未幾,又被起用,赴任時道經衢江,停舟訪森,意欲邀森同出為官,森稱病不見。不久,權相果仍以奸敗終。眾皆歎服森識見卓越。嘉靖年間,鄰縣欲將重役轉加湯溪,森作《卻役書》,痛陳歷年賦役已有所增加,今又添重役,則民日貧而斂日急,禍亂必起。知縣亦據此申報,乃獲免。著有《九峰文集》。

如今,胡碓村大部分村民是胡森後代。每年正月初一,這些後代都會到九峰山腳下的胡森墓前祭拜。除了祭拜,他們還會順便拜訪為其守墓的老人胡樹英夫婦。

胡树英:为“九峰”守墓的最后一代人

從明嘉靖年間開始,胡樹英老人的祖先,就從胡碓村搬到九峰山下守墓。近500年來,守墓人在胡氏後裔間世代傳承,未有中輟。胡樹英在此守墓已是第六代。“我們這個家最早是個茅草屋,後來改為土房,再後來兒女們長大了,幫我們建了三層小洋樓。”胡樹英說。

今年81歲的胡樹英告訴記者,自他記事起,他爺爺每天守墓的日常讓他意識到這也是他以後要做的事情。“因為在後裔裡,我們家經濟條件最差。以前守墓可以維持生計,墓地附近的墓田範圍很大,每年田租收入可以解決溫飽,這樣就一代一代傳下來了。”

胡樹英帶記者去看了胡森墓,位於他家的右後方。老人握著一根又粗又長的木棍撥開雜草為我們開路。墓葬坐南朝北,正面有三大墓穴,為三穴合葬墓。其中正中大穴為胡森父母之墓,左大穴為胡森夫妻之墓,右大穴為胡森兒子之墓。墓碑上的字跡已模糊,只有中間“明太常少卿鴻臚寺卿胡森墓”幾個字還清晰。

胡树英:为“九峰”守墓的最后一代人

“原來還有墓道、石桌、石凳,現在都沒有了。”胡樹英感慨道。曾經有段時間,盜墓猖獗。2009年,胡樹英夫婦也曾遇上一回。一天晚上,一群盜墓賊闖進老人家中,將他們捆綁起來,並用毛巾塞住他們的嘴巴。隨後,盜墓人挖開胡森妻子豐氏的墓穴。幸運的是,剛好有村民發現,及時報警,這座墓才沒被破壞。

如今,胡樹英每天的生活除了放牛,就是保護祖墳。胡樹英的妻子說:“我們沒有特殊情況是不會離開家的。如果我們出門看兒女,會輪流去看,肯定有一個人要留在家裡。”

老人家育有二子三女。三個女兒中兩個在杭州、一個在蘭溪;兩個兒子都在金華本地上班,都是讀書人,子女生活很幸福。如今,守墓以維持生計的保障不復存在,胡樹英可以說是“最後一個守墓人”。

對於很多人來說,老人仍然生活在過去的生活裡。但是,胡樹英堅定地希望今後能保護好這個祖墳。老人不會寫字,聽不懂普通話,只會說湯溪方言,靠少量補貼和養牛維持生活。

據悉,胡森墓於2004年3月被當時的市文化體育局公佈為金華市文物保護點。這塊牌子立在臺階旁,已被荒草“淹沒”。

作者|餘菡

胡树英:为“九峰”守墓的最后一代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