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創業「七宗罪」:真實的創業只有狗血

我們聽過太多驚人的逆襲,XX輟學創業獲千萬融資,XX從負債千萬到身家上億...一個個激動人心的案例,讓創業者們就像打了雞血般興奮,個個心潮澎湃。但對不起,真實的創業只有“狗血”的事故,在創業這場全民運動當中,就算是頂尖的創業者都會犯錯,

正如徐小平所說:“我每一個項目投的時候,都會想‘又是一個Facebook’——結果卻往往變成‘非死不可’。”這裡總結出創業的七宗罪(排名不分先後),罪罪誅心,你犯了幾條?


1宗罪:技術崇拜


總結遇到過的創業者,能快速出產品的都是技術型的團隊,因為功底紮實。這一類創業者在投資人當中也頗受歡迎,尤其是BAT系出來的技術人員,經歷過大公司的培育,技術相對小公司出來的要全面。

但是這一類創業者有幾個毛病,分別從人力、團隊追求、商業邏輯上來數落罪行。

人力方面

技術型的團隊往往有個毛病,對人力資源管理不重視,HR可能就是CEO自己或者其他高管充當角色。由於技術出身,對於來面試的技術人員會有莫名的好感,而對來面試的其他崗位,通常不自覺地也會以技術的標準來衡量,一是看不懂,二是看不上。

團隊追求

不同的商業模式需要不同的團隊配置,側重點也不一樣。技術型的團隊自然由眾多的技術人員組成,如果把整個團隊當作一個人,團隊佔絕大多數比例的思想將會成為這個人的思想主流。而這個人主導的追求會偏向於產品的技術高度,技術的研發是需要時間的,過度追求技術高度可能錯失了市場機會,跟競爭對手的距離越來越遠,趕時間還是趕性能,是這種團隊面臨的最大的問題。

商業邏輯

技術型團隊傾向於把app、網站做好,可能把交互、優化得很好,也有不少用戶。但是用戶的變現,一開始從底層設計的時候很容易忽略,想當然地覺得有用戶就有收入。然而變現的路徑在底層設計的時候不考慮進去,就會出現在後期很難實現對用戶的變現,繼而演變成現金流出現”紅燈“,甚至資金鍊斷裂。

2宗罪:商業模式不清晰


這個被稱為是創業者犯的最嚴重的錯誤,就如同技術崇拜型的團隊,很多非技術型的團隊在創業時,覺得對項目想得很清楚。但產品做出來,投放到市場或者拿去融資的時候,頓時傻眼——不知道如何從這個產品當中賺錢。

很多創業者眼中商業模式也被當做一種機密捂在懷裡,無疑會有閉門造車的嫌疑,甚至完全不知道市場會有何反應,這就是商業模式不清晰。任何市面上出現的產品,仔細分析,不用多久都能知道商業模式,最關鍵的問題不是商業模式,而是你能不能做。

賺錢是一家企業存在的意義之一。要想獲取市場的價值,商業模式就是公司如何賺錢的方法,想清楚賣給誰、賣什麼、怎麼賣、怎麼做,在產品在做之前就應該想好方案A、B、C,細到每一分錢從哪裡來,快速地將產品投放出去驗證方案,快速地清晰出自己的模式,保證源源不斷的現金流,才是最佳生存之道。

3宗罪:團隊撕逼


很多初創團隊剛開始的時候,哥們幾杯酒下肚一拍桌子就熱火朝天地創業去了,想著幾個兄弟那麼熟悉了,也就不在意什麼股權分配什麼協議,困了就休息,起來就幹活。

這種項目一開始就埋下了很多地雷,隨時都可能引爆:分工不明確、股權分配不合理、激勵方式不合理。

分工不明確

這在初期是常態。基本是一人身兼數職,隨著團隊的人數增多,分工會越來越複雜,最終導致公司內部混亂無序,效率異常低下,出現“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的結果。

股權分配不合理

很多初創業者對於股權完全不懂,這個時候可以邀請一位律師把關,規避掉股權分配在後期出現的風險,股份誰多誰少,本著“多貢獻多分配,少貢獻少分配,不貢獻不分配”的原則,貢獻包括資金和精力。另外股權分配初期一定要簡單,有助於企業高效決策、執行快速。

激勵方式不合理

股權分配合理了,對未來員工的激勵不清楚,有可能造成未來人事變動很頻繁,甚至重大的人事變動,這對企業的傷害非常巨大。對員工的激勵最好的方式是發放期權,企業未來有很好的增值的時候,員工對企業就有信心。但是期權不宜釋放過多,維持在5~10%之間,確保員工的收益,也確保公司的控制權。

商業是不講情面的,既然要做商業就要按照商業的方式來解決。公司的所有行為都要落到紙上,拒絕口頭承諾,醜話要說在前頭。

4宗罪:不跟隨市場變化


技術有了,商業模式清晰了,團隊也穩定了,並不代表企業可以高枕無憂。市場隨時在變化,縱觀知名的企業,最初做的業務和現在做的業務完全不一樣,隨著時間長河的不斷演變,這些企業在適應著市場的變化的同時也在不斷調整。

比如:

諾基亞開造紙廠

三星賣麵條

任天堂生產撲克牌

夏普造自動鉛筆

不跟隨市場的變化,再強大的企業也會被洗牌。諾基亞保持了十幾年的手機一哥地位,如今手機業務已經被微軟收購,柯達也曾穩坐交卷業老大,如今已被數碼相機沖刷掉。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企業獲取市場信息的速度越來越快,市場變化的速度也在變快,變化週期已經縮短到半年。市場環境瞬息萬變,創業者必須及時根據市場變化做出調整。

5宗罪:執行力太差


李開復曾經說過:“對創業者來說:寧可要一個普通構想但是執行的方式非常好,也不要一個絕妙的構想但是執行上乏善可陳!”

很多創業者會誤以為,我一週7X12小時的工作,執行力夠強了吧!然而這並不是執行力強,充其量是勤奮,也有可能是瞎忙活。現實是很殘酷的,執行力必須要跟結果掛鉤,而結果是由計劃導向的,強大的執行力應該體現在合理的、可行的計劃上面。將目標切割為不可再分割的小目標,傾團隊之力一個個完成小目標,小步快跑代替百米衝刺。

創業是場馬拉松,你要確保中途有足夠的體力和精力。

6宗罪:盲目樂觀


很多創業者的商業計劃書上都會對項目未來三年做個預測,無非就是業績連續翻翻、三年上市、行業第一等等。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些預測數據根本毫無依據,完全憑自己的主觀臆斷盲目預測,表面上看畫了一張大餅,很美好,但完全對可能遇到的困難忽略不計。

實際情況是,100家上市公司上市前做的財務預測,沒有一家能實現,初創期的公司更嚴重,更不會按照正規公司去嚴格的、科學地財務做財務預測。很多初創公司也並非是行業前幾,互聯網發展這麼多年,競爭格局也有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往是老大老二打架,老三趁機侵佔市場,而現在的情況往往是:老大老二打架,老三受傷。尤其是互聯網的影響下,馬太效應愈發嚴重,資源會更多地傾向於頂端,老三完全沒實力對抗,只能呆呆地看著老大和老二把他的市場瓜分掉。所以,對於創業者預測自己將成為行業老大,投資人往往是不相信的。

財務預測並非不需要,而是需要理智地分析。建議可以分三套賬:樂觀的預測、中性的預測、悲觀的預測,做三套賬的合理之處在於,證明創業者是理智的,對未來可能出現的困難考慮全面。

7宗罪:估值太高


創業媒體經常會報道一些融資多少千萬,市值多少個億的創業項目,讓還沒拿到融資的創業者分外眼紅,於是想當然地在自己的計劃書上也寫上估值多少億,融資多少千萬,其實究竟值不值這麼多錢,創業者也不清楚。但本著從個人利益出發的角度,創業者對估值都會往高裡推,反而遇到誰說不值這個錢還有可能翻臉。

精神可嘉但是方法不對,項目估值過高同樣會帶來很多問題,嚇跑投資人,錯過融資的時機。

內部問題

假設公司A,認為公司很好,價值1個億,需要融資1千萬,投資人答應了,簽字畫押給了錢,要求3年後投資回報為10倍,即3年內要為投資人賺1億。

假設另一家公司B,合理估算公司價值為2000萬,融資200萬,投資人答應了,簽字畫押給了錢,要求3年後投資回報為10倍,即3年內要為投資人賺2000萬。

3年內賺2000萬可能實現,3年內賺1億少之又少,對團隊帶來的壓力不是5倍的差距,可能是10倍甚至20倍的差。,為了推高利潤團隊盲目地追求KPI而不顧後果,讓投資人來選,做生意寧願選擇風險較小但是能賺一分錢的方案。

外部問題

估值過高會造成下一輪融資困難,高估值可能讓企業釋放過多股份。相應地下一輪融資要更多錢需要釋放更多股份,也可能下一輪融資的時候估值比第一輪還要低。第一輪的投資人不願意了,要求持有相應的股份,在爭執的情況下還有可能定下對賭協議,埋下更多隱患。

融資必須循序漸進,最推崇的做法是內部融資優先、銀行貸款其次、融資最後,融資跟企業成長一樣:小步快跑穩紮穩打,少融資少出讓股份,組合融資分攤風險。

這七宗罪像七把利劍擺在創業者面前,任何一把都有可能直戳心臟,刺中要害,望創業者千萬警醒,否則下一個受傷流血的就是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