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向直轄市衝擊,他是最好的縮影


四十年的時間創造了多少奇蹟?這個不用筆者多言,正所謂見微知著,作為一位財經博主,今天野草投資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在改革開放的春天裡成長起來的公司--

中集集團

中集集團當年和招商銀行中國平安一起,是深圳成立的最早的三家企業之一,帶著濃濃的“蛇口系”印記,正如袁庚老先生說的,“自出孃胎就先天具有適應國際化市場經濟的功能”。

中集集團是從特區最西端的蛇口工業區成長起來的國際大企業,很有深圳特色,混合所有制基因,由職業經理人主導。招商局集團不控股,只佔 24.56% 的股份。1994年以來,董事長來來去去換了好幾任,但公司的掌舵人一直沒變過

深圳向直轄市衝擊,他是最好的縮影


麥伯良是當年袁老的秘書,也是77年恢復高考制度後的第一屆大學生,畢業後被分配到招商局,後來又到中集當技術員、工程師。靠著出色的業績和堅忍不拔的毅力一步步做到管理層、到中集的代總經理。有一次事故被軋斷了兩根腳趾,但麥伯良第二天照樣在醫院開調度會,不能不讓人欽佩。

袁老退休後,麥伯良從他手中接過中集總裁帥印,從那以後做了 24 年的總裁,時間長到麥伯良的兒子都跟他開玩笑,說“中集就是你的大兒子!”這話倒也沒說錯,中集在麥伯良的手下這麼多年,經營戰略的穩定性自然沒的說。

深圳向直轄市衝擊,他是最好的縮影

麥伯良

中集是從傳統週期性業務起家的,它的集裝箱,道路運輸車輛,能化裝備、海工等業務佔比較大。但在業務發展的過程中,公司意識到經濟週期對公司經營影響太大了,週期低谷的時候溫飽都有問題,所以有意發展自己的非週期性業務,如物流、空港等,來平抑經營業績的波動。

前些年整體經濟不好,中集集團的傳統週期性業務也很衰,最近幾年開始回血了:一個原因是,16年開始的全球經濟復甦帶來的週期性行業景氣度上升,能源化工、海工業務需求逐漸恢復;另一個原因是,03年開始是設備生產高峰,估摸著15年過去了,設備也老化要開始更新了,像集裝箱一類的需求就有明顯增長了。

深圳向直轄市衝擊,他是最好的縮影


公司在能源裝備這一塊潛力不小。在一些運輸車之類的移動設備的能源選擇上,油轉氣或者氣轉油還是蠻容易的,今年原油價格突破三年高點,油價太猛,相比之下天然氣就划算多了,中集集團旗下的中集安瑞科(港股上市)有天然氣全產業鏈佈局,油價大漲給它的業績帶來了助攻。

還有海工設備,是“大國重器”的典型。前幾年油價低迷,各種鑽井平臺都過得慘兮兮,石油公司也不去海洋里加設備開採石油了,海工裝備需求量降至冰點,海工裝備建造商都血虧。行業低谷的時候總是兼併收購特別多,一些現金流控制得比較好的公司趁著大家都不好過的時候,四處掃蕩便宜貨。中集集團也沒有錯過,從2008年到2013年,花五年的時候收購了當年的煙臺造船廠,現在的來福士。現在油價漲回來了,海工裝備的製造商生意來了,好日子也不遠了。

而公司的

非週期性業務也在穩定發展,像物流、空港等,大多是孵化一個剝離一個的思路,在孵化成功後,資產整體出售或板塊獨立上市。現在不少小區門口的e棧快遞櫃,就是公司在物流領域的探索成果,最後賣給了順豐豐巢。地產業務引入碧桂園的戰略投資,空港業務則注入了中國消防。為什麼要從集團剝離出來呢?這要從資本市場為什麼給公司業務的整體估值有折價開始說了。

中集是多元化經營的典型,目前做到全球第一的領域有19個。它的業務線很多,每個單獨拿出來,都是一個行業龍頭。但是這些業務全部放在一起,市場卻不喜歡了,給它的估值打了一個大大的折扣

深圳向直轄市衝擊,他是最好的縮影


公司就不願意了,憑什麼1加1還小於2了。所以這些年來,公司開始有意地進行分拆上市、資產整合。旗下做消防裝備的中國消防就在香港獨立上市了,最近又開始推進車輛業務獨立上市。目的也是希望市場能對公司的資產價值和業務進行重新估值,實現價值再發現。

而說到價值再發現,最有潛力的莫過於中集集團的大量地產。

公司經過在深圳這麼多年的發展,儲備了大量優質土地,根據深圳及國土資源規劃,中集在深圳、上海等地的大量工業用地都有轉為商業用地的可能。中集集團早年的地產拿進來的時候都很便宜,現在不一樣了,每一塊土地都閃爍著時間的價值。如果公司旗下的非必需用地都這麼玩的話,公司保守也有約 200 - 400 億的增值價值,光靠著賣地都能重造一箇中集集團

央視曾經採訪麥伯良,他在《對話》節目中說“給我十五年,還你一個世界級企業”,暢談中集國際化經營的歷程。如今十六年過去了,中集在二十餘個領域做到了世界第一,感受到的絕對不僅是中集的變化,更是

深圳的變化,向前走,不回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