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展評委劉洪彪談草書的款識

草書作品用楷書落款,好!

大家都看到過我寫的大幅草書,我經常在作品裡面用朱液落小款,在作品的某一個部位,把整個作品的正文、款文用朱液楷書全部寫出來。這是我的一種做法,當然現在已經很普及了。

我為什麼要這麼做?我初衷是什麼?我曾經想過,歷史上,草書沒有盛世。秦代是篆書,漢代是隸書,“二王”時代是行草,唐代是楷書,什麼時候是草書盛世呢?沒有!當然,唐代有張旭、懷素,宋代有黃庭堅,後來還有文徵明、祝枝山、徐渭、王鐸等,但是,他們就是在那個時代很突出的一個書家而已。草書沒有出現過一個大面積地佔據整個時代的高標現象。

國展評委劉洪彪談草書的款識


為什麼會沒有?最重要的原因,草書是一個副體,而古代書法又是以實用為主,草書這個副體不易辨識,一般人認不得,它就擔當不起這種全面交流溝通的任務。草書是高端文人間的一種書法交流,他們用來競技,用來顯示自己的書寫能力。現在,書法成了一門藝術,草書又是五體之一。草書的“專有符號”和不同書家書寫狀態的不同,使得草書不被一般人所識,普通老百姓更接受不了。怎麼辦?難道我們就永遠甘於曲高和寡?不行,草書必須讓更多的人接受。我的動機就在於此,我想到了用楷書落款,也可以說寫楷書釋文。

中國人書法審美有一個習慣,要認字,看你寫什麼內容。所以我們不能跟欣賞者對著幹,不能要求人們只看線條、不讀文字,不能強求人家這樣,拒人以千里之外。所以就要想辦法引導欣賞者。

國展評委劉洪彪談草書的款識


當欣賞者看一幅草書作品時,整體的氣格吸引了他,可進一步的欣賞卻有困難了,怎麼辦?他認不出這個字怎麼辦?好,我來告訴他。

作品裡作注的小楷字可以讓他對照著草書看。於是,他在這個作品前停留的時間就會長了。欣賞者一個字一個字的對照,哦,這個字原來是繼承的“繼”字,這個是瓊漿的“瓊”字,這樣,他就獲得了雙重審美。

欣賞者在不斷的對照中積累了識草的經驗,這就起到了普及草書的作用,這就對中國草書將來在某個階段成為帶有壟斷性、引領性的書體帶來了一點希望。這是我的動機。後來,我又發現了多種好處。

國展評委劉洪彪談草書的款識


好處之二是什麼?我們現在的作品巨大,但是我們的印章不可能太大,我們不可能刻太大的印章,印泥盒也沒這麼大,攜帶也不方便。

但是,中國書法傳統的黑、白、紅三色,也不能比例失調,八尺丈二的作品還蓋這麼小的印就不行了,紅色少了。所以用朱液行款這種方式來協調書法的黑、白、紅三色。不管是方塊的、長條的、橫條的,有這麼一塊紅色的面積,相當於鈐上一個大印章,這個黑、白、紅就和諧統一了。

國展評委劉洪彪談草書的款識


第三個好處在於平衡局面。丈二八尺的大作品在桌子上寫不了,書案的面積有限,手臂的長度有限,寫起來不方便。有的人習慣寫完了一個字兩個字讓人家抻紙,這樣寫大草把握不了全局。所以我寫大字、大幅都在地上寫。

可是,我寫字不主張打格、摺紙,我認為現在不是實用書法了,不是寫碑文,不需要抄得整整齊齊,我們要自然地書寫,尤其是草書。

那麼,提著這麼大的筆,踩在這麼大的紙上躬身書寫,就不可能把這張字排布得非常和諧、合適。有可能你寫的時候一氣呵成,揮灑幾分鐘就完了,但掛在牆上看整體,就感覺到哪個地方空了,哪個地方歪了,不和諧。怎麼辦?就用朱液楷款來彌補、填充、平衡。這樣,形式變化就無窮無盡了。

國展評委劉洪彪談草書的款識


這就是第四個好處,變化無窮。這一種方式,可以衍生出許許多多的形式。而這個形式入情入理,我能自圓其說,有動機,也有效果,所以才能被人家接受,被廣泛地接受。

第五個好處是還能讓觀眾欣賞到草書之外的另一種書體,在一件作品當中能表現出作者不同的書寫才能。我基本上是用楷書,用非常自由的楷書,既讓大家認識,又不那麼刻板。

國展評委劉洪彪談草書的款識


一種形式的發現,引來了多個好處,這對於我們書法作品的形式構成出現多種可能,也許會有一定的啟發作用。

我對這種方式還歸納了幾句話,叫做草字楷款,大字小款,黑字紅款,縱字橫款。有了這樣的舉一反三,書法創作還怕單調嗎?搞個展,百十幅作品,也不會雷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