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星空|大家風範(二十五)——張大千:「世界第一大畫家」(二)

張大千:“世界第一大畫家”

2

歷史的星空|大家風範(二十五)——張大千:“世界第一大畫家”(二)

張大千一生數度輾轉遷移,從1927年到1937年,他三上黃山,兩登華山,泛舟長江,於東海觀日出,笠屐所至,舟輿所經,無不接其勝流,睹其名勝。豐富的閱歷大大開拓了他的視野,他的創作題材受此影響,多山水,兼及花鳥、人物等。此間他畫幅中多以黃山為背景,其中較著名的有《黃山雲海》《硃砂泉》《人字瀑》,1936年所作的《黃山前後輿圖》藝術境界最高。他受石濤、八大山人影響,色彩、線條多明快、秀麗,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

之後,張大千又先後在上海、蘇州、北平等地做短暫停留。他堅決拒絕了日本人的威逼利誘,誓死不給日本人做事,輾轉逃向大後方,於1938年遷居成都青城山,生活得以稍稍安定。寓居青城山期間,張大千開始形成“畫家就是上帝,有創造萬物的特權”的藝術主張,一掃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的低沉畫風,以古藤老樹、粉蝶小鳥、山花野草為題,創作上千幅作品。美術評說家黃蒙田評價張大千此期的作品時稱:40年代大千那些出色的青綠山水,固然是由於他精湛獨特的藝術語言所創造,和他對青城山自然景色的深刻體會也是分不開的。對山水畫《上清宮》而言……它不酷似青城山第一峰上清宮,但在精神上又極其酷似。這不是畫家的如實描寫,而是高出於自然的創造。張大千自己也在《論花鳥畫、花卉》中稱:更嚴格地說,要能從發葉子的時候,一看就可以辨出花開的顏色,要這樣才能算深入裡面,算是花的知己,稱得畫師了。

1939年5月20日至30日,張大千偕友黃君璧、張目寒自成都出發北上,專程遊覽了劍門、廣元等心儀的川北名勝。1940年10月和1942年11月,張大千又第二次和第三次遊覽了劍門關。三遊劍門關,給了張大千以極大的震撼。回到成都青城山後,張大千憑回憶和草圖,畫出了劍門關係列組畫:《劍門關》《翠雲廊》《西秦苑關》《嘉陵泛舟》。

1967年,在張大千三遊劍門關二十年後僑居巴西期間,他又以飽滿的激情,遒勁的筆力,精湛的技藝繪下了潑墨巨畫《蜀中四天下》。並在圖上題曰:“劍峨夔巫,原四天下,出雲導風,誰歟匹者!”充分表達出他對蜀中四座名山的驕傲與自豪,更表達出他對家園故土的深厚情感與刻骨思念。

受嚴敬齋的影響,張大千對敦煌產生了極其濃厚的興趣。1941年,張大千偕夫人、子侄西出嘉峪,禮佛敦煌,深入茫茫戈壁、沙漠長達三年之久。其子張心智在《張大千敦煌行》中對這一段經歷做了極翔實的記述:出敦煌縣城南四十里,黃沙曠野,不見莖草。到此則白楊幹樹,流水繞林,誠千百年來之靈巖靜域也。張大千到達敦煌後,克服重重困難,從沙裡清理出石窟,並逐一進行編號,共三百零九窟;又對壁畫的年代、風格、人物身世做了極其詳細的考證,撰成專著《敦煌石窟記》二十餘萬言,同時臨摹作品達二百六十餘幅之多。

敦煌之行後,張大千的畫風陡轉,前期的清新淡泊變為廣闊宏大,同時更重渲染、積墨、破墨、積筆等手法,先後創作《青綠山水畫》《洗硯圖》《蕉蔭仕女圖》等名作,“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展”、“張大千敦煌壁畫展”相繼在蘭州、成都、重慶、西安等地舉辦,《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展覽特集》《敦煌臨摹白描畫》等畫冊也隨即出版,國內畫壇一片轟動。張大千先生在為成都臨摹展的序言中寫道:“獨石室畫壁,簡冊所不載,往哲所未聞,……今者何幸,遍觀所遺……”陳寅恪先生也盛讚先生敦煌之行“實能為吾民族藝術別創一新境界”。

1947年6月,張大千又深入西康省,經二郎山、大渡河到達康定,然後涉足關外,留跡塔公寺、道孚、爐霍等地,費時半年,行程達幾千裡。此次旅行,張大千突破了以前繪畫題材上僅春閨仕女、深山幽壑的侷限,開始把筆觸伸向更為廣闊、樸實的少數民族現實生活,同年底出版了《西康遊屐》畫冊,並發表組詩《西康遊屐》以資紀念。

歷史的星空|大家風範(二十五)——張大千:“世界第一大畫家”(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