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放假?拭目以待

重阳节放假?拭目以待

農曆九月九日是我國傳統節日重陽節。在陰陽五行系統中,世間萬物被分成陰陽兩類,數目也不例外,具體來說就是單數為陽,偶數為陰。九月九日是兩個陽數相重,故稱重陽,也叫“重九”“九月九”“九日”等。

中國人何時開始過重陽節?

那麼重陽節是什麼時候興起的呢?自古以來有戰國、西漢、東漢三種說法。

“戰國說”的依據主要有兩條。一、明代羅頎《物原·事原》中說:“齊景公始為登高及競渡。”齊景公是春秋時期的人,登高是重陽節最重要的民俗事象。二、《楚辭·遠遊》中有下面兩句詩:“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其中提到“重陽”。然而,這兩條依據都是不可靠的。《物原》是一部記載耳食遊談之事的書,正如清代紀昀(字曉嵐)主編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所評價的,“溷眾說而一之,疏舛彌甚。”西漢劉向《說苑·尊賢》中記載說:“齊景公伐宋,至於岐堤之上,登高以望。”“齊景公始為登高”的說法或許是這一記載的附會。這裡的“登高”是某次戰役中的登高眺望,與節日習俗的“登高”毫不相干。《遠遊》詩中的“重陽”只是個空間概念,指天空。宋代的洪興祖解釋說:“積陽為天,天有九重,故曰重陽。”此“重陽”非彼“重陽”,二者風馬牛不相及。

重阳节放假?拭目以待

菊花

“西漢說”的依據是舊題西漢劉歆撰寫的《西京雜記》卷三中有這樣的記載:“戚夫人侍兒賈佩蘭後出為扶風人段儒妻,說在宮內時……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令人長壽。”戚夫人是漢高祖劉邦的妃子,照此說來,重陽節漢初就已在流行了。事實上《西京雜記》並不是劉歆寫的,而是晉代葛洪假託劉歆之名寫的,這在學術界已有定論。晉代人講述西漢時期的事,不過是個民間傳說而已,我們在西漢時期的文獻中見不到重陽節的蛛絲馬跡,所以這樣的記述不足憑信。

日本學者中村喬在《中國的年中行事》一書中認為最早提到重陽節的是三國曹丕的《與鍾繇書》。其實東漢崔寔(?—170年)的《四民月令》中已有記載。《藝文類聚》卷八十一引《四民月令》曰:“九月九日可採菊花。”雖然只是簡單的一句話,卻明確無疑地告訴我們,東漢時期九月九日有采菊的習俗,那時的“採菊”可不是指採摘自家園圃裡種的菊花,而是到山中採摘野菊,這就意味著採菊自然伴隨著登高。這說明當時重陽節已流行於世。所以,“東漢說”是可以成立的。

重陽節的核心內涵是什麼?

東漢迄今,重陽節世代承傳,繁衍不絕,綿歷近兩千年的歲月。重陽節最初是一個旨在辟邪的節日,但在兩千年間,隨著社會生活的變化,節日的旨趣內涵及民俗事象也在不斷髮生演變。如今我們已進入了現代化社會,依存於農耕社會的重陽節對我們的現實生活還有價值和意義嗎?這是毋庸置疑的,因為重陽節的內在精神具有永恆的價值。

重阳节放假?拭目以待

重陽吃螃蟹是一項重要習俗

重陽節的核心宗旨是祈求健康長壽,即《西京雜記》中所說的“令人長壽”。誰不希望健康長壽呢?所以重陽節與每個人都密切相關。當然,對健康長壽最為關切的是老人,因此現代重陽節基本上成了圍繞老人而過的節日。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很多地方政府把重陽節定為當地的老人節,舉行多種形式的敬老助老活動。2012年12月28日,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修訂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其中第一章第十二條規定:“每年農曆九月初九為老年節。”該法律自2013年7月1日起施行,從這一天起中國有了一個國家層面的老人節。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會變老,重陽老年節的設立無疑是重陽節文化價值的現代體現。

為什麼建議重陽節放假?

但我們認為僅僅將重陽節規定為老年節仍然是不夠的,還應大力弘揚,將重陽節增列為法定放假節日,這有多方面的緣由。

其一,如所周知,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而且早在2000年就已進入了老齡化社會。今後一個時期,我國老年人口還將快速增長,預計到2026年將達到3億,2037年將超過4億,2051年可能達到最大值,之後長期維持在3-4億的規模。到2100年,老年人口總量仍然會高達3.18億,佔總人口的31.09%。解決老齡化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是迫在眉睫、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也是一項長期持久的艱鉅任務。學界一致認為中國屬於“未富先老”的國家,面臨的老齡化問題比20世紀的歐洲嚴峻得多,因為中國的老年人口占全球老年人口總量的五分之一,中國在經濟尚不十分發達的情況下,要對付與發達國家類似的問題。發達國家進入老齡社會時人均GDP(國內生產總值)一般都在6000美元以上,而中國2000年的人均GDP只有945美元。時至今日,中國經濟雖然有了迅速發展,但形勢仍不樂觀。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018年4月17日發佈的2017年世界人均GDP排名數據,排名前30位的發達國家2017年都在27000美元以上,全球平均也有10728美元,而中國2017年人均GDP只有8600美元,排名第71位,低於全球平均數,仍屬於中等偏低收入國家,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經濟實力仍很薄弱。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上上下下必須拿出切實可行的措施積極應對。既要有物質方面的籌措安排,也要有精神方面的建設營造,雙管齊下,缺一不可。把重陽節定為全民放假的敬老節,對促進老年人工作,提高全社會的敬老意識,營造安定和諧的社會局面,都會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它所產生的社會效益遠在已列入放假節日的端午節、中秋節等節日之上。

重阳节放假?拭目以待

昆明近千名老人共赴“千叟宴” 歡度重陽節

其二,《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中規定“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家庭成員,應當經常看望或者問候老年人”“用人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保障贍養人探親休假的權利”。無論是子女看望老年父母,還是政府組織敬老活動,都需要閒暇時間。如果上上下下都忙於工作,沒有專門的時間去為老人做些實事,難以形成節日的氣氛,不利於敬老風尚的培植。如果把重陽節列入法定假日,可以營造出一個全國上下一致、全民普遍重視的熱烈氣氛,有利於培養和提高全社會尊老敬老的道德風尚。事實上,我國的香港和澳門地區重陽節都放假,期間紛紛來大陸探親,如果大陸也放假,便於節日期間兩岸三地的交流,這對增強民族凝聚力也有積極意義。

其三,一個國家的放假水平要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經濟發展水平高,社會財富豐富,百姓就應該享有更多的休閒時間。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初,政務院於1949年12月23日發佈《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規定全體公民放假的節日為:新年(1月1日)放假一天,春節放假三天,五一勞動節放假一天,國慶節放假兩天,共計7天。那時經濟基礎薄弱,百廢待興,難以給百姓提供更多的休閒假日,一年放假7天也算難能可貴。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百姓收入有了較大提高,休閒娛樂的需求空前高漲,於是國務院順應民意,於1999年9月18日發佈新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規定勞動節和國慶節各放假三天,放假水平達到10天。2007年12月14日,國務院又將《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做了修訂,將勞動節放假調整為一天,新增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為全民放假節日,各放假一天,放假水平達到11天。十多年來,全民放假一直執行的就是這一規定。

重阳节放假?拭目以待

九九重陽節 北京八大處公園登山遊客眾多

就法定節日放假而言,目前世界平均為11.7天,我國11天的假期也尚未達到世界平均水平,與我國的經濟水平和國際地位很不相稱。將重陽節列為放假節日我們就可以摘掉假日福利“未達到平均水平”的帽子,而且完全有條件摘掉。

其四,以往我們對放假的意義作片面理解,以為放假就是員工不上班,不上班就會影響生產,制約經濟發展。殊不知消費是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甚至是決定性的環節。節日是消費旺盛的日子,節日放假必然促進個人消費,從而也就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如果人們沒有時間消費,消費就會被限制在一個較低的水平,這反過來必然制約生產的發展。所以增加重陽節放假對經濟發展是有積極作用的。

重阳节放假?拭目以待

紅葉

其五,重陽節放假是眾望所歸。在近些年的人大、政協兩會上,不斷有一些代表委員提交增加傳統節日為國家法定節假日的提案議案。傳統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特徵、民族精神最為集中的展現。環視世界上那些有自信心的國家和民族,無不重視自己的傳統節日,申遺的申遺,造勢的造勢。把重陽節定為全民放假的節日,上應治國安邦的需要,下順孝敬老人的民情,同時也體現了國家對傳統文化應有的尊重,無疑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

(作者系南京大學文學院博士生導師)

重阳节放假?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