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和“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灼.灼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是老子《道德经》中的话,它出自《道德经》第77章。全文是这样的: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不处,其不欲见贤。

仅仅把那两句话拿出来,意思并不难懂。老子讲天道的目的还是为了喻人事。所以,必须把这两句话放在整段之中,它才有意义。单独看这两句话,似乎“天道”和“人道”是对立的。但事实并不全是这样。现实之中,人道既有与天道相合之处,也有与天道相背之处。人道只有合乎天道,才是吉祥的,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否则,人道违背天道,必然走上灭亡之路。所以,先要明白“人道”的概念,并不是在现实通行的,被人所遵循的原则,就是“人道”,这里的“人道”是一个与“天道”相对的概念,指的是违北伐天道的人的行为。而在现实中,人们对“人道”的理解,并不是专指违背天道的行为。大多数时候,指的是符合天道的行为。也就是说,在中国文化中,所谓的“人之道”,包含完全相反的两层意思,一是与天道统一的人道,二是与天道相背的人道。真正的意思,必须结合现实的语境,在整体的话语逻辑中具体分析。

第77章的这段话,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到“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第二层是:“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第三层是最后一句。

第一层,讲的是天道与人道的对立。我们知道,天道与人道既有对立的地方,也有和谐的地方。所以,把天道和人道完全对立起来,当然是不对的。但老子这样有大智慧的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原因很简单,民族国家社会的发展是需要领导和管理的,只要这样,才能组成一个国家民族的共同体,共同应对生存危机,更好的发展下去。所以,强调天与人的对立,是为圣人的出现,提供理论依据。正是因为一般的人之道,违背天道,不可长久,所以,社会需要有道者,我圣人的出现。这体现了“圣人之治”的合理性。

所以,老子把“天之道”与“人之道”的差别提出来之后,马上提出问题:“孰能以有余奉天下?”答案是“有道者”。也就是“圣人”。今天,我们可以把圣人理解为统治者。但上古的统治者,大概与后世不同,他们不是社会发展成果的单纯享受者,更多是创造者。比如大禹,就是例子。

第三层,有道者“以有余奉天下”,(成为天下的领导者)。但功成之后,他们不希望被认为这是他们的功劳。也不祈求老百姓说他们的好。第七十七章的重点,大概还是在于强调,人道与天道的差别。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社会的治理上。所以,《道德经》是“君人南面”之术。“功成不处,其不欲见贤”的意思,与第十七章的意义很相似:“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老子《道德经》中所讲的道理,在今天依然是适用的。既然说到“不足”和“有余”,实际上讨论的是社会财富的占有和分配的问题。我们可以今天的房产市场的现状,来理解老子的这段话。今天手握大量资本的炒房者,就是有余者。而买不起房的穷屌丝们,就是不足者。如果按天道行事,应该让大家都有房住。但现在的现实是,越是有钱的,买的越多,而没线的的,越来越买不起。而炒房者正用自己的行为完美的阐释了什么叫“损不足以奉有余”。

“谁能以有余奉天下?唯有道者。”这句话,也可以在房产市场中体会到。当“有余者”疯狂的收割“不足者”韭菜的时候。国家的调控政策出台了。调控的目的就是“损有余补不足,以有余而奉天下”。 最后说说“圣人为而不恃,功成不处,其不欲见贤”。还是以房地产市场为例。前段时间,房产大享任志强又发话说,“明年(19年)有钱也以买不到房子”,无论他说此话的背景和前提如何。现在,这句话单独流传引起的效果无非是让更多人投入到炒房行列中。在房产市场危机四伏的前提之下,引诱接盘侠上钩的意味大概还是有的。国家的调控政策在不断加强,其目标是稳房价,终极目的是“房住不炒”。对于任志强的观点,“有余者”称之为“智慧的眼光”,而对于接盘侠来说,可能就是一种诱饵。意见的对立注定不会有结果。如果房产崩盘,价格直线下跌。大家立刻就明白了,任志强原来是个骗子。如果明年房价继续上涨。那任志强就赢了。但现实很可能是房价持续保持平稳。这对买卖双方来说,都是有利的。这咱效果达成之后,无论是有余者,还是不足者,都不会觉得应该有意识的去感激谁。但炒房者能避免崩盘之苦,而穷屌丝能有了买房的希望,都是因为国家的调控。按老子的说法,这就是圣人之“为”的结果。结果来了之后,百姓皆谓:我自然。

以上纯属个人理解。欢迎讨论。


七月流火140400643


在自然界里,浓度高的会往往浓度低的一方扩散;温度高的会往温度低的一方流动;水位高的会往低处流,此即上天“损有余而补不足”的运作法则。此外,“损有余而补不足”也是中医的治疗原则。

这句话的意思是:上天的运作法则,是把过剩的、多余的一方拿来帮助缺乏者、不足者。但在人世间则不是这样,往往是剥削穷者、弱者,而去巴结、奉养那些有权、有势、有钱的人,不是雪中送炭,而是欺下媚上。老子可谓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在经济利益驱动下的那种见利忘义的扭曲人性。

任法融道长曾讲到:谁能减损有余的豪富而救济不足的贫困者?只有有道和“替天行道”的人才会这样做。天道是“中平”。人道相反,是“两极分化”。

其实,古人对于合乎天道的理解,主要是消灭悬殊的贫富差别,均贫富,等贵贱,这虽然朴素,然而,也算是古人对道的追求吧。


历史有妖气


“大道无言”,细细品之。

这两句话是古代先贤“老子”的哲言,含有朴素的唯物辩证论。千古至圣先师“孔子”曾向其学习请教,足以见其学问和智慧,博大深邃!


“天”
可理解为“大自然”,亦可认为“神灵,人力之外的力量”。 道,译为“规律、原则”;“损”是“减少”的意思;“余”为多,剩有之意;“不足”指“少”,不够。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似乎有不可言传的意味。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和地两个“造物主”对待所有物种是“公平、平等”的,没有“偏袒”。 ——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同上有异曲同工之理。可以说是对它的进一步阐释和具体化!

《新约·马太福音》一则寓言: “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此谓“马太效应”,即“强者恒强,弱者恒弱,赢家通吃”。 ——“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与上不谋而合!比上早了“long long ago”!

提供一个“参照物”,不了解的就明了了!


内求安己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77章,我们把整段连起来看就很好理解了。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不不处,其不欲见贤”

天之道,其犹张弓

老子以射箭来比喻天道运行,天道运行犹如开弓射箭一样,高了就压低一点,低了就抬高一些。多余的减去,不够的补足,直到适中为止,不过也不及。天道不偏不倚,乃至公。

人之道,则相反

怎么可能损害大人物的利益去补小民的需求呢?现实都是在用小民利益供养上层权贵利益。所以说,人道是损不足以奉有余。

所以老子在第三章就提出了: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这样不见可欲才能长治久安。


常明山人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

天地对生命万物的付出,却始终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而生命万物在天地间生存,则只知道索取,然不知回报,天之道虽高,大而广,却与生命万物是共生的关系!天道给万物生命创造了,适合生存的环境,而在这环境中生存的人们,又有谁在感恩这天地的慈悲!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老天为众生付出了这么多,却没得到众生相应的回报,谁又相信自身所拥有的一切,是来自天地大道的恩德,人们只要对天地大道,有一棵敬谓和敬仰的心,那天地大道生命万物,也能达到阴阳合和目的,则又何来损有余而补不足!


手机用户宣德


与我们被儒家“教育”几千年的理解不同,老子的道是规律的意思。“天之道”即大自然的规律,“人之道”即人性的规律。

“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就是大自然的规律,是减损做的过分的,补偿做的不够的。它体现的是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中国人的特征之一,就是与大自然的抗争。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夸父追日是与大自然的抗争。尧舜禹更是全体中国人与天抗争。

老子的这句话提醒我们,要珍爱大自然,不可做的过分。近现代的环保,绿色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说的是同一个意思。

”人之道,损不足奉有余”,强调体现的是个人努力与收获之间的关系。个人努力又是一种相当的,相互比较的。努力不够得到的少,与别人相比的落后又要再减少(损不足)。而发奋努力者,不仅能收获相应更多的努力,还会得到优胜的奖赏(奉有余)。

老子的观点不是提倡,观点,说的是客观规律,是真理(西方哲学家称之为真相)。惩罚懒惰,奖赏努力,是跨时代,跨国家,跨文化不同,普遍存在的。

老子思想被公认为中华文化的根,主干,是名副其实。中华有老子,是中华之福。


沧桑短笛


 道德经原文:“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耶。"

此言天道之妙,以明圣人法天以制用也。弓之为物,本弣高而有余,弰下而不足,乃弛而不用也。及张而用之,则抑高举下,损弣有余之力,以补弰之不足。上下均停,然后巧于中的。否则由基逢蒙,无所施其巧矣。天之道亦犹是也。以其但施而不受,皆损一气之有余,以补万物之不足,均调适可,故各遂其生。人道但受而不施,故人主以天下奉一己。皆损百姓之不足,以补一人之有余,裒寡益多,故民不堪其命。谁能损有余以奉天下哉。唯有道者,达性分之至足,一身之外皆余物也。故尧舜有天下而不与,即以所养而养民,乃能以有余奉不足也。是以圣人与道为一,与天为徒。故法天制用,虽为而不恃其能,虽成而不居其功,此损之至也。损之至,故天下乐推而不厌。虽不欲见贤,不可得也。其不欲见贤耶一句,谓我心本不欲见贤,而人自以我为贤矣。此益也,由损而至。故唯天为大,唯尧则之,此之谓也。



水灵173515282


当然,做为二仟五百年前的一位文人学者来说、能把天道大自然发展规律,与人道、统治阶级不合理奴隶制度、用辩证的思维式使俩者统一相对、又唯心局限性的使它们之间互斥互衬,这比之前他的孔子及儒道思想要进步的多。因为他把天道自然发展规律,让人们比作像是在拉弓射箭那样、因的制矢的来轻松对待;而对人道分配不均的道而非道的不合理现状、破天荒也是一针见血的指明:谁能够减少有余的补、给天下人不足的那份余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这就是用现代的话语来说“制度”…!从这点我想、总是在喊着劳心者治于人、劳力者至力于人的孔孟之道,绝对没有也不可能会有的创意。

当然,做为一个文人墨客,为自己的统治阶级服务、以及受奴隶、封建制度的影响,其所看透的、言行指导的、尤其是大力倡导的那些言论,无疑也是用来迷惑、禁固人们的思想,枷锁人们反抗行动的。以上是我个人对此言句的理解,不足之处共同开言探讨,决不故息高傲喷子进言,共同学习是我处友唯一宗旨!谢谢大家。





华山论坛论剑


先说答案

以人类的视角观之,天道的运动,是生在行进;人道的运动,是死在行进。



天道贵均,贵公,贵大,贵同;

人道贵寡,贵私,贵小,贵异。

天道贵柔,人道贵强。

人道,本能的进行兼并,损不足奉有余;

天道,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是一种天然的均衡机制。



如果没有这种均衡机制,那么强大的生命可以一直无限强大下去,天地所有的资源,都要被它聚集过去。理论上,没有天道的约束,强大的生命可以长的和天地一样大。

比如我们身上的某个细胞,可以无限强大下去,那么这个细胞最后,就可以长的跟整个人一样大,最后,人就变成了一个单细胞生物。于是,人也就不能再存活下去了。

我们的身体,是细胞们的宇宙,

同样,我们的天地,是万物的宇宙。

人之所以能体现为一个生命而活着,宇宙之所以能够体现为一个大生命体而活着,就在于它们的下层无穷多的“细胞”分工配合,才组成了更大级别的生命。


正统的华夏思想文化看来,我们身体的细胞,它们本身也是一个宇宙。细胞内部的结构,同样就和人体组织,宇宙的天体组织,具备着一样的复杂结构。只是时空尺度有所不同。

对于高等级别生命而言,低等级的生命体,不可以因为失去均衡,出现系统性的紊乱, 这样会造成更高级别生命的病态。所以,在设定上,一个细胞独大的状况,它是不被允许的。

这就是天道使然。



人类社会也是如此,国家的生命,是有无数的人组成的,一个人太多,而其他人都太少, 那么这个国家作为高级别生命,就会灭亡。

天道损有余补不足的背后,是阴阳变化在起作用。阳气到了极点,强大到了极点,阴气就开始出现了,转向衰落死亡的另半边。

就说这么多吧。


平凡285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