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1.奋发图强

C01.奋发图强

第三章 晋献公时期的扩张

01

C01.奋发图强

晋武公去世后,那个被他用俘虏的名字命名的儿子——诡诸坐上了晋君的宝座,他就是名震江湖的晋献公。

公元前676年,也即晋献公纪元的元年,刚即位不久的晋献公与他的老对手虢公携手,到成周去朝见新登基的周惠王,受到了天子超常规的礼遇和赏赐。在盛大的王室宴会结束后,他们又与郑厉公一道,委派原庄公去到陈国,为周惠王迎娶了新王后。相比于几十年前曲沃与周、虢之间的紧张关系,这一趟行程很明显让人感觉到晋国的地位已经非同一般了,但晋献公却并未因此而骄纵起来,反而更多的是感到有些沮丧,让他在心理和感官上受到了强烈刺激。

回想起晋文侯在位的时候,晋国的疆域或许并不比现在更大,可那时的晋国却是列国中的佼佼者,是能与郑国并驾齐驱,夹辅王室定鼎大局的强国。在晋文侯去世后的几十年间,晋、郑两国虽然都陷入了内战的危险,但却走了截然相反的道路——郑国迅速平定了叛乱,并以一国之力暴打东方列国,成为东方诸侯的盟主;而晋国则在诸侯崛起的黄金时期,陷入了内战的泥潭无法自拔,竟至于没落成一个受人欺凌的小国。

在这段关键的时期内,东方诸侯如齐、鲁、宋、卫,都抓住了这难得的历史机遇,大力开展兼并扩张的事业;偏居南方一隅闷声发大财的楚国,在吞并了江汉流域的诸多小国之后,业已成为一个地方千里、民丰物饶的巨无霸;被滞留在宗周的秦国,逐渐将犬戎势力逐出丰岐之地,将西方局势完全掌控,并逐渐开始向东渗透……这些逐渐形成的大国,纷纷把他们的马首指向了中原,试图在这片厚重的沃土之上,建立属于他们的功业。

然而晋国呢?尽管晋武公在位时曾奋发图强,兼并了不少的诸侯,让统一后的晋国不至于太过衰弱,让晋国摆脱了王室和虢国的控制,使得如今的晋献公能够跟天子卿士虢公平起平坐,可这个体量跟上述的那些大国比起来,几乎不值得一提。用大夫郭偃的话来说,如今的晋国不过是一个地偏土狭的“偏侯”罢了,晋献公从父亲手中接过的,是一个虽完成了统一,却积贫积弱远未强盛的晋国。

看到东方诸侯个个都兵强国富,物阜民丰,晋献公的心中有种说不出的难过。特别是在他即位的那一年,正是齐桓公的霸业刚刚开始兴盛的时候,东方列国早已超脱了以王室为主导的国际秩序,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若是看到这番景象,还把目标仅仅停留在虢国这个层次,或者是希求在王室的利益格局中占据什么样的地位,未免有些目光太过短浅。

在那个霸道盛行的时代里,无论是哪个君主,只要实力能够勉强,都有一个霸主的梦想。晋献公何尝不想如此,特别是当他怀念起文侯时的荣光,难免会浮想联翩。不过他多少还有些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没办法与中原的那些国家争霸,于是回国后他便关起门来,致力于发展自身的实力,着力于施行积极的扩张政策,以求终有一日能够取代齐桓公,实现称霸中原的理想。

在此后的二十六年间,东方的诸侯慑于齐侯之威,无不战战兢兢地跟随在齐国的后面东奔西跑,可晋献公却始终都假装不关心国际新闻,从未参加过任何会盟和征讨活动。他一心只想“继文绍武”,修整内政外交,治理战乱之余,用自己的青春年华去弥补晋国过去因为打架而耽误的功课。

C01.奋发图强

晋国想要向外扩张,首先要对付的是那些四处流窜的戎狄。此时开始于西周末年,为害中原百年之久的戎狄之祸还没有消止,仍然时刻威胁着各诸侯国的安全。

戎狄与诸夏的区别最主要的是生产方式的不同,诸夏以农耕为业,戎狄以游牧为生。戎狄多居无定所,四处流窜,往往一个国家的两个城池中间就会活动着许多的戎狄部族的身影。他们肆意侵扰城邑,破坏农耕,来无影去无踪,俨然是一股股的游击队,不断的侵扰让诸侯各国都不胜其烦,但又无法将其彻底消灭。而晋国又身处在这些游牧民族最为集中的地方,东有赤狄,西有犬戎,北有白狄,国内各城邑之间也散居着大大小小的许多部族,在当时的各诸侯国中,恐怕所受的侵害最为严重。

但这些困难对于晋献公来说或许并不是什么问题。晋国从建国开始就长期与戎狄作纠缠,因此斗争经验也极为丰富,一直以来的怀柔与武力并举的措施,在晋献公当政期间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其中有记录的有狐氏大戎(姬姓)、小戎(允姓)等,就是通过怀柔政策实现兼并的。狐氏大戎的首领据说是晋国同宗贾国的贵族,贾国在被晋国所灭之后,其公族流入戎狄,建立了狐氏大戎。既然都是文明人,自然就好说话,晋献公把狐氏的贵族狐突收编为晋国的大夫,还娶了他的一个女儿大戎狐姬,也就是晋文公重耳的娘。小戎不知由来,据说是一个允姓的部族,晋献公同样采取联姻的办法,娶了小戎子,也就是晋惠公夷吾的娘。

武力征伐影响力比较大的是献公五年(公元前672年)时所伐灭的郦戎,后来引发晋国内部危机的骊姬,就是这次讨伐郦戎的时候被晋献公掳来的娘子。

这里需要一提的是,关于郦戎,一般认为是在陕西临潼的骊山地区,但也有人对此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骊山靠近秦国的本土,且后来一直都在秦国的势力范围之内,与晋国相隔甚远,攻打骊山的戎狄是舍近求远。而越过中间的耿、魏、梁、芮等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去攻打郦戎也实在不合情理,因此认为此处所伐的郦戎应该是在晋国东南不远的山区中,是后来的丽土之戎的前身。

这种说法有很多的证据可以支持,再结合晋国扩张政策,似乎也是情理之中。但是史料中还有记载,在晋国伐郦戎的当年,有秦晋战于河阳,晋国战败的一句话。这件事没有更多的说明,但似乎也可以间接地印证,晋国讨伐郦戎的确是侵犯了秦国的势力范围,因此遭到了秦国的打击。至于远涉西方去攻打是否合理,似乎也不能用我们今天的观念去理解。

春秋时期还没有领土的概念,诸侯国往往是占据诸多的城邑据点,以城市为中心的周边区域就属于这个国家的势力范围,有点类似于今天的海权概念。诸侯之间往往以占据城池来实现扩张,城池密集区域的边缘隐约间形成一国所谓的疆域界限,但是这个界限并不是特别明确(围棋的理念大概也是源于此)。国与国之间的战争通常也不会占据山河险要,据守关隘。

另一方面,春秋时期讨伐戎狄是政治正确的首选,齐桓公称霸就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各诸侯国都有为周天子征伐蛮夷的义务,而执行这个义务并不受势力范围的约束,比如晋文侯征伐南方的淮夷,距离晋国更远,但因为是为天子征伐,谁也不会觉得不合理。而且根据我们前面的论述,晋文侯在攻杀携王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将势力范围扩展到河西区域了,而骊山距离陕西大荔的王城并不远。因此,认为晋献公征伐的郦戎在骊山地区,并没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

除了这些没有固定据点的游牧民族,有些戎狄部族,已经开始从游牧文化逐渐向农耕文化过渡,仿照诸夏建立了城池定居,比如公元前664年,献公十三年的时所伐灭狄柤国。《国语》中有一段晋献公伐狄柤国的记录,说的是晋献公外出田猎,看见狄柤国上空的云气感觉不吉利,回到大帐之后就睡不着觉。大夫郤叔虎去觐见的时候,献公跟他说了这件事,郤叔虎马上就猜到献公其实是想去讨伐狄柤国,出来之后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士蒍,并分析了狄柤国必败的原因,说如果讨伐一定取胜。士蒍把这些话又转达给了献公,献公听了之后大为赞赏,于是就整顿军马去讨伐狄柤,果然取得了大捷。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到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十六年)为止,晋国已经基本肃清了其腹地的戎狄部族,威胁晋国向外扩张的潜在隐患已经基本扫清。然而晋国驱逐戎狄的行动,却出乎意料地在中原地区发生了连锁反应。许多戎狄部族在晋国的武力驱逐之下,依次迁徙,引发了多米诺骨牌效应,就和汉武帝驱逐匈奴导致的民族大迁徙一样,在晋国东部如今晋东南的区域内出现了一次小范围的民族大迁徙。许多游击队不得不抛家弃产,离开他们生存了多年的莽莽大山,进入了中原。进入平原地带的戎狄因为饥寒交迫,又不得不四处打家劫舍,而他们在山区生活所练就的一身本领,让他们以特有的优势,在中原掀起了一场腥风血雨。

公元前660年(晋献公十七年),中原大地上发生了一件骇人听闻的大事,东方大国卫国的国君在与狄人作战中战败身亡,卫国军队溃散。狄人长驱直下,竟然攻下了卫国的国都朝歌,将卫国灭掉了!残留的国人被戎狄追逐砍杀,一直被追到了黄河边上,黄河南岸的宋国闻听此事,忙出兵接济卫国的遗民,前前后后一共才聚拢到731个人。

狄人气焰之盛还不止于此,攻下卫国的戎狄部族继续在中原大地上四处劫掠,直逼郑国而来,郑国不敢怠慢,慌忙组织兵马到河上抵御狄人,结果也被打的大败。另一股戎狄部族则是沿着黄河北上攻打邢国,邢国更是无力还手,举国上下被闹的鸡飞狗跳,几乎就要重蹈卫国的覆辙了。

东方诸侯尽管也是战事连连,但环境的和谐与生活的富足也腐蚀了他们的战斗力,面对突如其来的戎祸,根本没有招架之力。这个事件发生之后,以齐桓公为首的中原联盟迅速集结起来,纷纷向受害国伸出了援手。但齐桓公并没有办法将这些戎狄彻底清除,夺回被侵占的土地,只能组织各国出人出力,让卫国和邢国异地重建。

晋国虽然积贫积弱,但是由于长期处于戎狄环伺的环境中,熟悉戎狄的习性;长期与戎狄的对峙,也让晋人具备了骁勇善战的优良品质。被晋国驱逐的戎狄把东方大国打的节节败退,从中也可以间接地看出,晋国军人的战斗力,的确要比东方的诸侯要强一些,一旦晋国的势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称霸中原也是可以预料的事。

当中原各国被戎狄势力打的猝不及防的时候,晋国必然要担当起讨伐戎狄的大任。于是,当年晋献公便派太子申生,带兵征伐盘踞晋国东南(今垣曲县)的东山皋落氏,从侧面呼应东方诸侯对戎狄的围剿。随后,晋军又多次进行了小规模的战斗,逐渐驱散了聚集在东部山区的一些戎狄部族,夺回了被戎狄占据的卫国都城朝歌及河内、邯郸、百泉四邑。但是此时卫国已经在齐桓公的主持下异地建国了,晋国就很不客气地把卫国故地据为己有。

进入中原的戎狄部族因为没有强有力的社会组织,在中原诸侯的合力打击下分散在各处,无法再形成合力。但是,他们依旧像是晋国放出来的猛虎,气焰虽然被扑灭了,残留的影响还在。在此后的数年间,依然可以干预周王室的内政,这些都是后话了。

C01.奋发图强

晋国史话·第一辑 晋文公霸业的基石

待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