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二王并立

A07.二王并立

第一章 晋国早期历史概略

07

A07.二王并立

西周王室制礼作乐、封建诸侯的初衷,很大程度上是对内实行严格控制,也即不允许地方诸侯坐大,通过经济、政治等各种手段,将封国的土地、人口、兵力限定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防止地方诸侯对王权构成威胁。携王作为王室正统,自然还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对诸侯加以控制,不愿意低下头来跟这些草台班子们谈生意,但问题是人在江湖飘啊。短期之内,诸侯习惯于一直以来的传统,同时迫于其他诸侯的制约,倒也不敢说什么。可时间长了,人们渐渐看清了携王的底细,长期被压抑的不满和野心也逐渐开始暴露。

那个本来就得位不正的平王,却完全没有天子职责带来的思想负担。他手里没有任何可供他傲娇的资源,也没有众多诸侯无条件的服从,若是能用一些空头支票换取诸侯的支持,又何乐而不为呢?平王背后的申侯也深谙此中况味,早就开始着意拉拢那些具有影响力的诸侯了。为了拉拢王子友——也即郑国开国之君郑桓公——申侯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郑桓公的儿子郑武公。晋文侯的妻子叫晋姜,也是姜姓女子,通常人们都认为她是齐国宗女,但是如果考虑到当时局势的话,这个晋姜难保不会是他申侯家的女儿。但申侯显然低估了自己这个亲外孙为获取王室正宗的决心,平王比他预想的走的更远,只要能让他获得天子的荣耀,一切的代价都是可以付出的,也包括曾经保护过他的亲娘舅申侯。

对于周平王来说,勾连戎狄、搅乱宗周、擅自称王、弑君杀父……这桩桩件件都是足以让其身败名裂的罪名,只要人们知晓他的这些罪行,别说是要安稳地坐在王座上,人们不把他千刀万剐、生吞活剥了,便已经是最大的恩德了。但平王不信这个邪,他必须要洗脱这些罪名,并且要名正言顺地成为天下共主,绝对不能背负着这些恶名,屈辱地死去。要做到这些实在不易,骊山烽火的消息早已为天下诸侯知晓,平王没有清除人们记忆的魔力,更没有办法堵住万民之口,唯一能够想到的办法,便是为这十恶不赦的罪名,寻找一个替罪羊,为悠悠众生心中的怒火,寻找一个宣泄的对象。

如此重大的责任,显然是非申侯不能担当。

可如此一来便又衍生出一个新的问题,如果他真的把申侯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以后在宗周是铁定混不下去了,那他将来又该如何自处呢?

寻找避难之所并非什么难事,平王很快就找到了答案,因为在二百多年前,苦心支撑社稷的周公早为他提供了备选的场所:东都洛邑。

最终的目标一旦确立,就需要对具体的实施过程进行细化。天子迁都牵涉甚广,并不是寻常人家搬家那么简单,摆在平王面前的有诸多的困难,其中最突出的有三个问题:

第一,一旦背弃了申侯,缺乏武力护航的平王,如何安全地摆脱申侯和犬戎的控制,得以顺利东迁?

第二,虢公翰扶植携王与自己对峙,如今他们正盘踞在从陕西大荔到平陆三门峡一线,从关内通往关外的必经之路崤山谷地,正是他们的核心控制区,跟随平王东迁的庞大车队,又当如何安全地通过敌占区?

第三,东迁的最终目的地是东都洛邑、成周。早在骊山之乱爆发前,身为王室司徒的王子友为躲避灾祸,自请前往东都镇守,并以东都为跳板,侵占了中原广袤的土地,从而建立了郑国。骊山之乱爆发后,天下二王并立,诸侯无所适从,东都与王室的联系也就被切断了,东都也就成了郑桓公(王子友)的囊中之物,平王又有什么办法让他乖乖地把东都让给自己呢?

周平王虽然没有以正统身份号令诸侯的威信,但是却有毫无底线地以利益交换获取诸侯支持的勇气,从这个角度看,携王的正统身份反而成了他的羁绊。在平王看来,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公卿大夫、东方诸侯,此时虽然都道貌岸然地打着维护王室正统的旗号,对自己进行口诛笔伐,可只要他们心中还有欲望,就都是可以收买的。

这其中最先要被收买的,便是盘踞在东都的郑桓公。在《史记》的记载中,郑桓公是一个为王室殉道的悲剧英雄,但《竹书纪年》却很无情地毁掉了郑桓公的英雄形象,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大发国难财的窃国大盗。综合各种史料的记载,我们可以大致描绘出郑桓公建立郑国的全过程。

郑桓公是王室近亲,据说是周厉王又或者是宣王的儿子,在幽王时期担任王室司徒。任职期间,他看到王室衰败的景象,便向太史伯询问自保的办法,太史伯为其指点迷津,从而确立了其在东方建国的基本方针。公元前774年,也就是申侯举兵的前一年,他请王命到成周任职,并将家眷财产全部都带到了成周。第二年,郑桓公以暂时安置家人和财产为由,贿赂东虢、郐两国国君,借地寄孥。虢、郐两国的国君收了钱财之后,也顾不得他到底怀了什么心思,便欣然应允,同意让他把家人财产寄存在两国十个城邑中。郑桓公在将家人财产转移到这十个城邑的同时,还派了大量隶属于周王室的商人一同前往,为自己经营家产。

到幽王死难两年后,也就是公元前769年,郑桓公使用借刀杀人之计,离间虢、郐两国君臣,致使两国的战将被君主屠戮。之后他带了成周的驻军,利用职务之便,以权谋私,轻而易举地攻陷了虢郐两国,并将两国土地据为己有,从而建立了郑国。

当周平王为了东迁的事业而逡巡东顾的时候,郑桓公也正伸着脑袋打探西方的消息。因为此时的郑桓公虽然已经占据土地并建国,但他的地位并没有得到王室的承认,也就是说郑国并不是一个合法的国家,他此时亟需得到合法的授权。但有着王室正统身份的携王,对于郑桓公趁火打劫的行为显然是不认可的,这自然就让平王抓住了机会。周平王抢先承认了郑国的合法地位,并任命郑国国君为王室卿士,通过这样的一个举动,周平王与郑国建立了良好的互信关系,使得非法建国的郑国开始转向支持非法称王的周平王为王室正统,为平王东迁洛邑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周平王在他的后方也找到了一个极佳的人选:秦国的开国之君秦襄公。秦襄公名赵开,其祖先原本是商朝旧臣,在武王克商时,其先祖有一个叫蜚廉的人一直都效忠于商纣王,为纣王联络北方的部族抵抗周人的进攻。纣王死后,周武王成为天下共主,蜚廉只能投降周朝。后来三监之乱兴起,四方诸侯纷纷为乱,蜚廉和他的儿子恶来又试图联络淮夷各部举兵反周,结果反叛失败被周公镇压。

也正是因为如此,嬴姓宗族在周朝早期一直不受重用,到周穆王时期,秦国的先祖非子,因同宗族的造父因有功于王室被分封到赵城为诸侯,也开始以赵为氏。后来非子也受宠于周孝王,被封在秦地成为王室的附庸。到周宣王时,为抗击西戎的侵扰,秦仲被拔擢为大夫,为王室抵御戎狄。在这场战争中,秦仲战死,周宣王召集了包括秦襄公的父亲秦庄公赵其在内的五个兄弟,给了他们七千士卒,继续抵御西戎。

骊山之乱后,秦襄公一直统御其部族在宗周以西抗击戎狄,势力渐渐发展壮大。经过多年的观察和联络,周平王便想以秦人的力量护送自己离开宗周,当然这也少不了要给秦人很多的好处。周平王既然已经决计要放弃宗周东迁,就干脆将这些自己已经无力收复的岐丰之地全部封给秦襄公,并册封其为诸侯,建立了秦国。秦襄公自然知道这是个空头支票,而且其中也充满了凶险,但是对于其所统帅的嬴姓族人来说,能够获得诸侯的地位,是他们几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为了能够实现这个理想,再凶险的事情也值得一试。有了周平王的这个许可之后,秦人也都甘愿为周平王赴汤蹈火。

也就是说,平王东迁整个计划的两端只需要开出一个空头支票即可,难点就在中间的崤函要道上。把守这条要道的虢公翰是一个油盐不进的人,倒不是说他的道德情操有多高尚,而是因为他的地位本来就已经很是尊崇了,平王许出的空头支票对他毫无吸引力。但虢公死不松口,不代表平王就真奈何不得他,毕竟各地拥兵自重的诸侯很多,还真不差你虢公一人。周平王很快就找到了目标人选,这其中就包括卫武公,以及晋国如今的大当家晋文侯。

A07.二王并立

晋国史话·第一辑 晋文公霸业的基石

待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