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01.里克之亂

E01.里克之乱

第五章 “五世昏亂”與“秦晉之好”

01

E01.里克之乱

公元前651年,在位二十六年的晉獻公自知時日無多,便將他最信賴的大夫荀息叫到了榻前,鄭重其事地將驪姬的兒子奚齊託付給他,讓他擔任奚齊的老師,輔佐他成為一名合格的君主。

荀息原來叫原氏黯,公元前677年——也即晉武公在位的最後一個年頭——晉國伐滅了西部的荀國,將其故地賞賜給他,從此以後他就以荀為氏,改名為荀息。到晉獻公在位時期,荀息一直兢兢業業,為國家征伐大業出謀劃策,著名的假道伐虢之計,便是出自他的手筆。但儘管有如此的智謀,荀息對於國君卻是萬分的忠誠,當許多大夫都捲入到驪姬之亂中並表明立場的時候,荀息卻從不表態。他始終堅守著“君立臣從,何貳之有?”的人生信條,從來都不敢違逆君主的意思,即便他明知國君的決策是錯的。

正是因為荀息的脾性如此,獻公對他的為人也是深信不疑,這才把這樣一件無比艱難的任務交到了他的手上。然而這對於荀息來說,如此安排也的確太不公道了,獻公此時丟給他的,是一個人人避之而不及的燙手山芋,是需要他付出生命去守護的責任。

此時距離申生之死已經過去了五年,在這五年間,奚齊儘管在驪姬羽翼的護佑下急切地尋找著盟友,但在這三位公子中卻最為幼弱。特別是驪姬一手主導逼死申生的事件鬧得人盡皆知,使得那些原本效忠於申生的黨羽紛紛轉投二公子門下,誓與驪姬周旋到底,國內輿論民意對於奚齊的上位也極為不利。

荀息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接受託孤重責的,他深知奚齊幼弱,兩個哥哥又虎視眈眈,輔佐奚齊的事業終究會走向失敗,但他還是無法拒絕,慨然接受了這份使命,決定誓死保護奚齊。當獻公問起他,如何才能保證自己會遵守諾言的時候,他回答說:“唯有忠貞二字。”

獻公不解地問道:“何為忠貞?”

荀息斬釘截鐵地回答說:“只要對公室有利的事情,在我能力範圍之內,我盡力去做,這就是忠;埋葬逝者,侍奉生者,即便你從墳墓裡爬出來,看到我的做法也不會埋怨,這就是貞。”

獻公很是無奈的搖了搖頭,但並沒有再說什麼,只是任由眼淚撲簌,誰也不知道他究竟在想些什麼。

這年九月,操勞一生的晉獻公帶著對未來的憂慮與世長辭。在他死後,荀息信守諾言,與驪姬及二五耦等人合力扶植奚齊為君。也就從這一刻起,那個在先君面前唯唯諾諾,態度左右搖擺的裡克,終於壓抑不住自己的本心,決定發動一場政變。

在政變之前,他念及同僚之宜,曾徵詢過荀息的意見,說:“三公子的追隨者想要殺掉奚齊,秦晉兩國的各方勢力都將支持他們發難,你究竟作何立場?”

荀息面色凝重,擲地有聲地吐出了四個字:“以死相報!”

裡克很是關切地問道:“你這又是何必呀?如果你的死能換來奚齊地位的安定還則罷了,可你明知道以一己之力無法改變局面,又何必非要送死呢?”

荀息坦誠地回答說:“我已經向先君許下了諾言,就要以死來踐行,豈能因為愛惜已身而食言呢?就算是死的毫無意義,也決不後退!”

二人在往日是親密的戰友,如今卻因為立場不同成為對手,這讓裡克不禁感慨萬千。他想盡了一切辦法,都無法讓荀息回頭,只能含著淚看著荀息視死如歸的臉龐,心中暗暗地為之惋惜。

裡克隨後又找到了丕鄭,詢問他對此事的看法,丕鄭聽了之後也是一陣感慨,隨後便如連珠炮一般,把他的想法全抖露了出來:“局勢已然如此,便不再由我們控制了,只能勉力去做,事情謀劃得當了就一定能成功。這件事我會從側面協助你,如果出了什麼差錯,也不要驚慌,我可以引狄人和秦國的力量來干擾公室,你和七輿大夫只要耐心等待救援就可以了。事成之後你我就有享用不盡的榮華富貴,至於國君,該立誰不該立誰還不是我們自己說了算?也好讓人們知道,貴族在這個國家還是有分量的!”

裡克聽了丕鄭的想法之後急忙勸阻:“君子且住!即便是不成功也絕不能引狼入室。我們之所以要殺掉奚齊,並不是因為他這樣一個小孩子有多大的罪過,只是因為驪姬蠱惑君主欺騙國人,趕跑了諸位公子,使得人心不服。如今國內派系林立,分化嚴重,殺掉奚齊只是為了團結國人、一致對外,以免讓晉國遭受禍亂。只要我們的做法符合公義,天下諸侯就會主動前來協助。如果為了貪圖利益引狼入室,這就是違背道義的行為了,就算是成功了我們也會失去主動、任人宰割,那就得不償失了。更何況,如果殺掉新君僅僅是為了個人謀私利的話,只能招致民眾的怨恨,就算是成功了也會遺臭萬年,我們怎麼能這麼做呢?”

丕鄭聽了很是汗顏,急忙向裡克道歉:“你說的沒錯,都怪我急糊塗了,差點犯下了彌天大錯。”

有了丕鄭的支持,裡克便伺機率領三公子的私屬武裝包圍公宮,在獻公靈前將奚齊殺死。這個時候獻公才去世一個月,靈柩還未入葬,先君屍骨未寒,嗣君就被裡克殺掉了,荀息感到未能保護奚齊的周全,自覺對不起獻公的囑託,便想要自殺。他的家人急忙攔阻,勸說他還可以立驪姬妹妹的兒子卓子為君,也算是遵守了對獻公的承諾。荀息無可奈何,只好硬著頭皮立了卓子,為了防止裡克再次圖亂,他對卓子進行了嚴密的保護。然而卓子還是沒能撐過一個月,很快就被裡克所策反的東關五門客、大力士屠岸夷殺死在朝堂之上。

裡克連弒二君,又殺掉了驪姬,使得荀息無路可走,只能自裁以報君恩。而君位的空缺,又使得晉國上下的空氣頓時緊張了起來。原本有著共同的目標團結一致的貴族們,此時自然而然地分野為了兩個陣營:以裡克、丕鄭為首的貴族選擇支持公子重耳,以郤稱、呂甥為首的貴族選擇支持公子夷吾。兩派之間劍拔弩張,他們都爭先恐後地派出信使前往兩公子的駐地與他們聯絡,以期望自己所支持的公子能夠儘快回國奪位。

被派往狄國與公子重耳接頭的,正是刺殺卓子的大力士屠岸夷,而郤稱、呂甥則派蒲城午,前往梁國去尋找公子夷吾。關於重耳和夷吾這幾年的下落,我們還需要把視線再拉回到五年前——也即公元前656年——的那場宴會,彼時驪姬假意讓太子申生祭祀齊姜,隨後又在他帶回的祭品中動了手腳,從而成功嫁禍申生,迫使申生奔守曲沃,並於當年冬天懸樑自盡。

申生的死訊迅速傳遍了晉國的大小城邑,人們對於這件事情絲毫都不感到意外,而是靜靜地盯著公宮的動靜,等待著另一隻靴子的落地。

這個靴子倒是也沒有倒懸多久,就在申生出奔曲沃後,在宴會上親眼目睹了事變全過程的二公子——重耳和夷吾——便也像受到蠱惑一般,紛紛逃到了他們所駐守的邊邑。他們的舉動倒是幫了驪姬的大忙,不久後,驪姬再次向獻公進言說:“申生下毒之事暴露,兩位公子不告而別,顯然他們也是合謀,一定要把他們抓回來審問。”

獻公本來就對申生下毒一事抱有疑慮,對於重耳和夷吾與之合謀的說法自然也很難說就深信不疑。無論他有多麼心狠手辣、不擇手段,不管他有多麼不顧念親情,也斷然不會忍心因為驪姬的幾句話,就在短短几個月的時間裡連續殺掉三個孩子。

可問題是,身處歷史漩渦中的個人,最難逃脫的莫過於“不得已”三個字,國君也概莫能外。人人都愛惜羽毛,沒有人會情願將自己推到風口浪尖之上,可到了情非得已的地步,總會有一股強大的力量推動著,讓你無力反抗,無法自主。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對於晉獻公來說,已經不是他想不想、願不願的事了,而是究竟該怎麼做。特別是當重耳、夷吾出逃以後,父子之間的敵對關係已經形成,戰亂一觸即發,由不得他有半點猶豫。於是新年剛過(公元前655年,假道伐虢之年),晉獻公就藉著這個理由,發兵蒲、屈,去攻打自己的兩個兒子。

伐蒲城的是一個叫寺人披(又稱閹楚、勃鞮、履鞮)的宦官,寺人披得了國君的命令,兵貴神速,不日就抵達了蒲城之下。重耳還沒有來得及準備,就被打了個猝不及防,寺人披攻入蒲城,想捉拿重耳回絳都問話。重耳擔心自己也步了申生的後塵堅決不從,於是二人刀兵相見,重耳竟然敵不過寺人披,只好在對方的追逐下越牆逃跑。

寺人披武功可真真了得,一直追到了城牆邊上,手起刀落就砍掉了重耳的一隻袖子——要不是寺人披當時手持的青銅的短劍,後來雄霸天下的晉文公同志恐怕早就成了斷臂的楊過了。

這件事情讓重耳——也就是後來的晉文公——很是尷尬,他在回憶自己的逃亡生涯的時候,並不承認是自己的失策,而是為自己辯解,說自己還念著君為臣綱、父為子綱的原則,不願意違抗父親的命令,曾下令眾人都不許抵抗,誰要敢反抗誰就是他的敵人。這種說法儘管可以維護重耳偉光正的形象,但卻不怎麼經得起推敲,否則的話在申生事發之後重耳就不應該不告而別,在寺人披抵達蒲城之後也應該束手就擒,接受君父的責難,為何又要跑呢?

但不管怎麼說,重耳還是擺脫了寺人披的追殺,倉皇間跑到了黃河南岸的柏谷(河南靈寶西南朱陽鎮)。才停下來。過了許久,他的部眾也都陸陸續續趕到,這其中就包括晉文公所謂的“五賢士”——狐偃、趙衰、胥臣、賈佗、魏犨——以及諸如介子推、豎頭須等人。重耳將自己的師保私屬聚攏起來。重耳年紀尚小,只知道齊國和楚國是大國,可以作為依靠,就想算一卦看看到底去哪裡更合適。

重耳的舅舅——也即狐季姬的兄長,狐突的次子——狐偃似乎早就打定了主意,擺了擺手說道:“不用占卜了。齊楚兩國離晉國太遠,一旦國內有事再往回趕就來不及了。”除此之外,狐偃又指出:“齊、楚是大國,他們在中原恃強凌弱,若要向他們朝貢還可以,如果你有難了想要投奔他們,恐怕他們才不願意出力幫助你呢。”

狐偃所指出的這兩點對重耳來說至關重要,因此必須要做出通盤的考慮。他們出亡在外,與公子夷吾存在著競爭關係,夷吾準備要到何處現在還是個未知數,因此必須要近距離地觀察國內的局勢。一旦國內君位出現空缺要回國爭位,時間就是金錢,這就跟齊國的公子小白(齊桓公)和公子糾爭奪君位一樣,能否獲得君位的關鍵因素不是誰更有能力,也不是誰獲得的支持多,而是要看誰跑得快,誰先入為主誰就能佔據主動權。

而對齊楚兩國態度的分析,這一點和周室大夫宰周公對獻公所說的話不謀而合。無論是齊國還是楚國,他們對其他諸侯進行封賞或者扶助,其本來的目的還是在為本國的利益考慮。而且兩國當下爭奪的主戰場在東方,晉國與這兩個國家之間並沒有太多的交集,互相之間的利益需求並不強烈,因此他們也就沒有動力去真心扶助其出逃的公子回國爭位了,最多是出於不得罪人的態度,對你以禮相待罷了。

但是在分析完局勢之後,狐偃卻下出了一步臭棋。他建議重耳轉道到狄國去,也就是重耳的母國——位於呂梁山區的狐氏大戎。狐氏大戎與晉國和平相處,既無衝突,也無利益往來。如果重耳到了狄國,晉國就會對其有所防備,這樣的話重耳就能與狄國結成同生死共進退的利益聯盟。在狄人的保護下,靜靜地觀察國內的局勢,更有利於他回國爭位。這一步棋在當時看起來似乎還很不錯,但是當我們看到夷吾所走的路之後,兩者的選擇就高下立見了。

我們再說夷吾。晉獻公在派人攻打重耳的同時,還派賈華去攻打駐守屈邑的夷吾。因為山高路遠,夷吾早就做好了準備,他在支持者的保護下拼死抵抗,擋住了第一波的攻擊。但到第二年(公元前654年),賈華重振旗鼓再次帶兵攻打屈邑,夷吾無法堅守,只好與當地軍民盟誓後匆匆棄城出逃。

這個時候重耳已經抵達狄國,夷吾聽說了之後也想跟著去,但被他的智囊郤芮(冀芮)給攔住了。郤芮說:“如果與重耳到同一個地方,就坐實了二人合謀的罪名,這很不明智。最最重要的是,一旦國內有事,兩個人都想回國奪位,到時候該怎麼辦呢?來一場現場PK?恐怕不好吧!”

郤芮分析了當前的局勢,認為與晉國有交集且能影響晉國內政的國家,目前來說只有秦國,因此只有秦國才是爭奪晉國君位可以依靠的對象。小小的狄國,無組織無紀律,想要干涉晉國內政恐怕太難了。夷吾要想佔據回國的主動權,就必須抱定秦國的大腿。這種做法雖然從道義上講不怎麼光彩,但是涉及到生死存亡的爭奪,道義是不值錢的。你要面子不去抱秦國的大腿,別人就會去抱,即便重耳也好面子不去抱,驪姬可不管那麼多。一旦讓驪姬抱上了秦國的大腿,這個時候你才想到依靠秦國就很被動了。

但問題是,如果直接去投靠秦國,自己的一舉一動就全被秦國掌握了,很容易被對方操控而陷入被動,郤芮便建議採取一種折中的態度,去投奔秦國的附庸梁國。梁國位於今天陝西韓城附近,與晉國的韓地隔河相望,但由於與秦國相鄰,且同屬於嬴姓諸侯,二者關係更為密切。哪怕到最後驪姬穩住了國內的局勢,迫於秦國的威勢,也不敢討伐梁國。如果夷吾能夠投奔梁國,便既抱住了秦國的大腿,又能與其保持適當的距離。這是一個多重保險的決策,夷吾因此也在三個公子當中佔據了最大的優勢。

果然去了梁國還不到兩年,驪姬看到獻公不行了,就急忙派寺人披帶著上好的玉環到梁國去與夷吾結盟。君位的爭奪還沒有開始,夷吾就佔盡了先機,而反觀重耳的局勢,就很不樂觀了。重耳投靠了狄國之後,交通閉塞,文化落後,在各方面很難得到有力的支持。而離秦國路途遙遠,在得到秦國的支持上也不佔優勢。驪姬為了打擊重耳,打消其奪嫡的念頭,於獻公二十五年(652BC)派裡克統兵討伐狐氏大戎,在採桑(山西交城)打敗狄軍。

但好在統兵的裡克心向重耳,他還想給自己留條後路,因此不願對狐氏大戎趕盡殺絕。當時擔任御戎的梁由靡想讓裡克趁狄軍敗逃之際掩殺,被裡克拒絕:“我們就嚇唬他們一下就行了,不要因為追擊招來更多的狄人。”倒是擔任車右的虢射自以為聰明,附和說:“對啊,我們不追擊他們,是故意向他們示弱,這樣狄人就一定會捲土重來。”後來狄人果然前來報復採桑之敗,虢射自以為預言了這場戰事,因此很是得意。但是在裡克的心裡,他還有著更大的籌謀,是虢射這樣的人永遠都無法預知的。

這個決策使得重耳在三方的爭奪中處於極端的劣勢,夷吾因為佔據了優勢,使得驪姬不得不用重金拉攏夷吾,而對待重耳則是很堅決,直接派兵討伐。由此可見,郤芮的計謀還是要高過狐偃一籌的,這也是夷吾爭奪君位成功的原因之一。

重耳和夷吾得知國內的消息後,早已是磨刀霍霍,雙方都知道此事關涉重大,若是不能及時回國即位,君位恐會被對方搶去,自己就很難再找到機會了。這個局面與當年齊桓公小白與公子糾爭奪君位的態勢頗有相像之處,但問題是,此時晉國內部矛盾要比齊桓公所面對的複雜得多,有許多重大的衝突需要解決。

首先是國內派系分化嚴重,重耳和夷吾在申生一事上的立場本來是一致的,在對付驪姬這點上也是有共識的,但當他們把目標都放在爭奪君位上時,其中的嫌隙自然也就產生了。特別是在驪姬採用不同的態度對待重耳和夷吾的時候,我們很難說這三派勢力之間,究竟是怎樣的一種同盟或者敵對關係。但至少在裡克之亂髮生後,這個關係就再明晰不過了。但由於二公子支持者的勢力勢均力敵,誰也無法完全佔據上風,這也就意味著,無論是誰回國上位,都需要面對一個反對勢力坐大的問題。

另外,重耳和夷吾之所以能夠得到國人的支持,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的身上隱含著申生自殺的悲情色彩,並非是因為他們的賢能又或者是聰明睿智。如果想要維持這種優勢,在這個時候他們還不能像齊侯小白和公子糾那樣自相殘殺,否則晉國就會陷入全面內戰,甚至是面臨解體的危險。

但是這種勢均力敵的態勢終究還是要打破的,而能夠打破二人之間的均勢,對奪位產生決定性影響的力量,只能來自外部,於是他們紛紛把目光投向了秦國,秦國此時的君主秦穆公,也就成了他們心目中的大救星。

按照《國語》的說法,重耳和夷吾的支持者互不想讓,導致君位出現了長期的空缺。為了儘快解決爭端,避免國君長期缺位而引來列強趁機攫取晉國的利益,夷吾的支持者呂甥率先提出了請秦國介入晉國嗣君之爭的提議。在取得國內貴族的同意之後,呂甥便委派梁由靡出使秦國。

巧合的是,恰恰秦國人也有想幹涉晉國內政的強烈意願,秦穆公接到了晉國要求調停兩公子紛爭的邀約,便召集大夫孟明視和公孫枝前來商議對策。孟明視認為公子縶“敏且知禮,敬以知微”,特別適合擔當這樣的差事。秦穆公認為可行,便讓公子縶以弔喪的名義去考察兩個公子,以便確認立誰為君。

E01.里克之乱

待續……

E01.里克之乱

晉國史話·第一輯 晉文公霸業的基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