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冶:历尽情劫终不悔、真性真情是人生

自古红颜多薄命,似乎应证在每一个美丽的女子身上,李冶,也算是其中之一。

李冶是唐朝中期著名的女诗人,字季兰,江苏人氏。长得娇艳动人,却从小被父亲送往了道观,因为生性豪爽,不拘小节,颇有男子风范,便独立于世,成为所谓正统人的笑话,最后也因为才气,被唐德宗乱棒扑杀而死。

李冶:历尽情劫终不悔、真性真情是人生

李冶

01

六岁能诗,对于别的人来说,是幸事,而对于李冶来说,却是大不幸。

“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真的说的就是一个未嫁的女子,心绪委实很乱吗?

这首咏蔷薇让李冶的父亲预言她之后必定有失女德,估计从此开始,家里人便慢怠了她,便认为她无可救药了吧。

于是,李冶被送入了道观。

在唐朝,好像很流行女子入道观,据说是为了修身养性。

一入道观的李冶,却如脱疆的野马,没了父亲的束缚,道观的清规戒律,对于她来说形同虚设,不是因为她如父亲预言般的失女德,实在是真性情得到了诠释。

所以,凭才情,凭个性,她站在了唐代四大女诗人之首位。

02

女子不怕多情,最怕的是,一往而情深。

有才的女子,不怕情深,最怕的是,情深而缘浅。

初入道观,偶遇寺庙里的和尚,拔动了少女都有的那根情弦,于是,一纸飞书,落在和尚手里:

尺素如残雪,结为双鲤鱼。

欲知心里事,看取腹中书。

偏偏和尚不是不懂风情,李冶,美貌与智慧并重,是个男人见了都得倾心吧,偏偏和尚是谢灵运的第十世孙,偏偏和尚修炼到了唐僧般的境界,竟然也回诗一首:

天女来相试,将花欲染衣。

禅心竟不起,还捧旧花归。

拒绝得委婉而又决绝。

李冶的初恋就此灰飞烟灭,好一个伤情。

03

安史之乱继续着,身在江苏的李冶,似乎是偏安一隅,丝毫未受到影响。

李冶在居住的道观里,纵情于山水和诗歌,与男子同座,与风流才子们高谈阔论,惹得一身非议与无数情愁。

因为爱,所以相思,因为相思,所以情苦。

流水阊门外,孤舟日复西。

离情遍芳草,无处不萋萋。

妾梦经吴苑,君行到剡溪。

归来重相访,莫学阮郎迷。

患得患失,是因为李冶爱上了阎伯均。

说来也巧,阎伯均去看望老友释皎然(就是那个李冶的初恋,和尚),碰到了李冶,于是就一见钟情了,想看两不厌,热恋亦当然。

可惜的是,纵使你有才情万般,阎伯均终是世俗男子,与李冶风花雪月可以,但要厮守终生,怕是万万不能,唐朝的女子如果为道士,却也还有另一层意思,只不过是文雅的妓女罢了。

两年后,一段郎情妾意的感情以阎伯均离开江苏,另娶高门大户家女子为终结。

04

哭一把,恨一回,继续人生,李冶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她,她有的是青春,也有的是才情。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

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

携琴上高楼,楼虚月华满。

弹著相思曲,弦肠一时断。(《相思怨》)

这般惊艳的相思之句,要怎样一个男子才能勾起李冶如此的才情?

朱放,走进了李冶的生活,甚至是住进了李冶的心里。

流浪的文人,无以为家,遇上多情豪放而又善诗懂诗的李冶,自然是惺惺相惜,彼此爱慕。

既是流浪,终有回时,朱放终究是要离开江苏,离开李冶的,所以,他最终诗赠李冶:

古岸新花开一枝,岸傍花下有分离;

莫将罗袖拂花落,便是行人肠断时。

从此后天涯两边,各自认命。李冶继续道姑的日子,朱放亦另娶他人为妻。

05

历尽情劫,原本以为可以安定此生,却不料,才气早已远播,结交的亦是三教九流,文人墨客。

安史之乱后,唐玄宗李隆基闻得李冶才名,招入宫中,赋诗写文,穿梭于皇室之间,也亦有结交达官贵人,与朱泚书信交往甚多。

后来朱泚叛乱,不知道与李冶还有没有往来,但却因为自己的书信被唐军拾得,时任皇帝唐德宗惜才又如何,即便李冶迟暮之年还俊美异常,终究是敌不过权势的重要。

一道圣旨,一阵乱棒,一代俏丽佳人美艳诗人,最终死在了男人们的权利场上。

叹李冶遇人不淑也好,悲李冶交友不慎也罢,一缕芳魂终归尘土,留下的才情与故事,引来也只是几声叹息。

擅长五言的李冶,为唐朝诗界留下了不少名篇,虽后人对其行为颇有微词,但却对其诗歌赞赏不已。

刘长卿称李冶为“女中诗豪”,也有人将她与班婕妤和韩兰英作比,还与薛涛、鱼玄机、刘采春并称为"唐代四大女诗人",位列四人之首。

古人已逝,不说是非。李冶的一生,如果她父亲不因为那句诗担忧,把她送入道观,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呢?

不得而知。

李冶:历尽情劫终不悔、真性真情是人生

李冶的《相思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