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申論望而卻步?其實做好這三步就夠了!

對申論望而卻步?其實做好這三步就夠了!

在很多考生眼中,申論是一門令人頭疼的科目,一碰上申論,感覺就是辛辛苦苦刷完五六道題,還是什麼都不會。如果從一開始存在畏難情緒,那之後的學習就會很吃力。所以今天中公教育專家就來跟大家梳理一下申論究竟應該如何入手?

1.讀得懂材料

想要作答申論,閱讀理解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很多考生的申論之所以是短板,就是因為不看重材料閱讀,認為時間很緊,需要把大量的時間用於作答,所以對材料就是走馬觀花。老二材料的閱讀一定是要保證速度,也保證質量。

首先一定要抓住材料當中的關鍵詞進行閱讀,比如表示問題、原因、對策等的詞彙,這些詞裡往往包含著我們要尋找的要點;以及一些表示轉折、並列、總結的詞彙,這一類的詞彙往往是用來提示要點的。這些詞彙需要考生們在日常的做題過程中積累,在實戰中是非常實用的。

其次是要盯頭瞄尾,申論考試,尤其是國考當中首句和尾句是非常重要的,通常都會起到總結的作用,因此通過頭尾,我們可以判斷出這一段的大致意思。

最後,要把握住案例型、觀點型以及數據型三種材料的閱讀方法。一般而言,案例形式出現頻率最高的,我們採用的是,主體+處境+做法+結果+啟示的方法來進行閱讀,重點關注案例型案例當中的做法以及啟示。光典型材料則需要關注一些專家學者、政府官員、法律政策,他們的觀點具有權威性,需要認真閱讀理解。最後的數據型材料出現頻率較少,需要考生記住的是數據不是重點,而是數據後面所反映出來的本質,而數據也不是作答的要點,數據轉化為文字表述,如材料中提到有“80%的人不瞭解文化遺產”,應當把80%轉化為大多數。

2.理得清邏輯

對考試對很多考生而言,綜合分析及貫徹執行是較為難的題型,因為這兩種題型在作答時都要求邏輯。多數材料都是較為零散的,找到了要點,卻無從下手,所以我們需要依靠自己的邏輯把它們串聯起來,才能抓住文章的核心。在這裡,我們推薦現狀,問題原因,影響對策,這樣的一個邏輯,這是綜合分析以及貫徹執行,包括作文在內都常見的一種邏輯思維,能幫助考生快速梳理材料的脈絡,突破無話可說的困境。

3.抓得住要點

抓要點一是指抓答案的關鍵點。一則材料通常會有一千字左右,所以需要從這一千字裡面大致提煉出200到300之間的作答要點,自然不是每一句話都能抄,因此我們需要找到答案當中,關鍵的要點是誰,然後依據這個要點對答案內容進行擴充。

二是指抓命題人的觀點。不管是非作文題還是促文體,所有的觀點都是出題人的觀點,而不是考生自行主觀臆斷得出的,要注意關注細節,仔細分析,明確材料的意圖。

俗話說,“天下文章一大抄”,申論其實也是這個道理,能運用好給定資料,就能使自己的答案更有閃光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