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六下江南,爲何次次必打卡小鎮木瀆

前有《延禧攻略》,後有《如懿傳》,乾隆皇帝感嘆:朕,最近好忙。

兩部劇的熱播,掀起了清宮劇的熱潮,也帶火了乾隆六下江南次次必打卡的江南小鎮木瀆。

11月初,上游新聞記者(報料微信號:shangyounews)探訪發現,木瀆作為江南唯一的中國園林古鎮,雖不如周莊、同裡、烏鎮聲名在外,卻有一段不俗的身世:相傳春秋末年,吳王夫差為取悅美女西施,在靈巖山頂建館築宮,這裡便成為中國第一座山頂皇家園林。

乾隆六下江南,为何次次必打卡小镇木渎

乾隆下江南曾下榻於過的蘇州園林之一的虹飲山房。

吳國興衰風起木瀆

木瀆古鎮偏安一隅,與蘇州老城同齡,歷史悠久,美談甚多。

2500年的進程中,有古吳的輝煌,漢晉的沉寂,有明清的繁盛,風貌變化無常。

現代考古發現,木瀆最早可能是座大城。如今也只能在靈巖、天平兩山沿線,透過不計其數的古代文化遺蹟,窺探當時的繁華盛景。其中,靈巖的泰伯墓歷史文化寓意豐富,卻是被鮮為人知的一處。

據考證,泰伯生活在距今約3000年前的商代。在蘇州“泰伯奔吳”的故事耳熟能詳。

泰伯是吳地文明的始祖和吳國的奠基人、孔子眼中的“至德”大賢、全球吳姓人的共同祖先、吳文化的靈魂人物。歷朝歷代文人都崇敬泰伯,司馬遷在編纂《史記》時,也將《吳泰伯世家》置於世家系列之首,其中蘊含的褒揚之意不言而喻。

史書記載的“泰伯墓”現有無錫鴻山和蘇州靈巖山麓兩處,但也只是吳地後人為紀念他而修建的衣冠冢。

鴻山泰伯墓的修建時間可以追溯到東漢,而靈巖泰伯墓的歷史同樣久遠,成書於北宋時期的歷史文獻就已經記載了它的存在。

吳地先民為何要在靈巖山麓修建泰伯衣冠冢?

《史記·吳泰伯世家》記載,吳國的君主從泰伯到夫差共傳了25代。根據吳文化學者的研究,吳國到壽夢時代才開始真正崛起,壽夢也是第一位自稱為“王”的吳國君主。壽夢有四個兒子:諸樊、餘祭、餘昧、季札。壽夢死後,諸樊三兄弟先後繼承君位。然而,在餘昧死後,季札卻不願登位,於是餘昧之子僚登上了吳國國君的寶座。

僚的即位,引起了諸樊長子闔閭(登位前一般稱“公子光”)的不滿,他表面順從,內心卻一直希望取而代之,於是後來便有了“專諸刺王僚”的一幕。

根據記載,闔閭一奪取君位,就拜伍子胥為相國,在蘇州地區建造大城,同時開挖胥江水道,為破楚、伐越稱霸戰略的實施奠定基礎。並委任軍事家孫武為大將,積極訓練軍隊,制定擴張計劃。在闔閭治理下,吳國的國力達到了鼎盛,稱霸宏願也得以一舉實現。

隨著春秋吳國大城遺址近年在木瀆被發現,更印證了之前歷史學家關於“春秋時代闔閭大城就在木瀆”的推斷。

一代霸主闔閭隕落後,他的兒子夫差走到了吳國曆史的前臺。木瀆之名也因此而來。

因為一個人,成就一座城。2500年前的春秋時,越王勾踐施美人計,將“一顧傾人國,再顧傾人城”西施送到夫差身邊。為搏美人一笑,夫差下令,在秀逸旖旎的靈巖山頂為她建造了一座館娃宮殿——姑蘇臺閣。

一宮一臺,三年聚材,五年乃成,從各地調集過來的木材竟堵塞了山下的河流港瀆,“積木塞瀆”,“木瀆”之名由此而來。

越王勾踐滅吳,夫差自刎,西施下落不明。現在也只剩館娃宮還留著昔日的記憶。

西施館娃宮位於木瀆鎮的靈巖山之頂,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山頂皇家花園,歷來享有“秀絕冠江南”的美譽,引文人騷客、皇室貴族的傾慕留戀,清代康熙、乾隆皇帝南巡時都會把這靈山館娃宮作為必去之地。

木瀆是強吳時代的政治、經濟、軍事中心,燦爛的吳文化也是從這裡向外傳播的,因而這裡對於吳地先民而言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因此,古人曾認為泰伯時代起,靈巖山就一直是吳文化中心的標誌。

乾隆六下江南,为何次次必打卡小镇木渎

木瀆古鎮上的嚴家花園。

千年斜橋承載古鎮

每個城市都有一座古老的橋,老到可以承載這座城的所有風雨;每一座古老的橋都是這個城市的縮影,讀懂她就可以讀懂這座城市的悲喜。

木瀆山塘街的斜橋建於千年之前的宋代,從西北迤邐走來,青石板鋪設的路面、沿街古色古香的店面,還有吳儂細語的吆喝。

斜橋下是香溪和胥江的交匯處,香溪也稱山塘河。據傳,當年西施每天在宮中用香料沐浴洗漱,用過的水從山頂流入山下的河中,時間久了脂留不退,滿河生香,香溪也由此得名。原來河道乾淨時香溪水清、胥江水混,兩條水匯成一處,形成一條清晰的分界線,叫做“斜橋分水”,是木瀆十景之一。

作家沈從文曾寫道“我行過很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世界上最有詩意的地方——江南。而在江南,在姑蘇城外有一處‘秀絕冠江南’的地方,那便是有著‘江南第一園林古鎮’之稱的木瀆。”這裡的橋就是斜橋。

當地老人介紹,曾經每到清晨,船伕載著一船的太湖生鮮和水靈蔬菜,三三兩兩從薄霧中隱隱走來,從幾十米寬泛著金光的胥江運河拐入五六米寬,兩岸都是人家的下塘河,河道沿街的人家在自家的河埠上或是窗前候著船,在籃子裡放上銅錢,慢慢垂到船上,船上人接好一個個籃子,再裝上新鮮的菜,岸上的人家把籃子提回。船就這麼一路走一路送貨,最後在斜橋附近停下。

自勾踐滅吳後,讓世人流連忘返的小鎮也曾被遺忘。但也成就了木瀆的恬淡與純粹。

蘇州大學文學院教授馬亞中對上游新聞記者介紹,越國滅吳後,很多民房都化為焦土。雖有秦始皇來訪姑蘇臺遺蹟,漢吳王劉濞在古長洲建茂苑,都未能帶動木瀆的恢復。東晉有郡人陸玩來蓋別墅,繼有西域和尚智積來建寺廟,似乎有了起色。但仍舊譜不成閭井之歌。直到陸玩去世後,朝廷“給兵千人,守冢七十家”,日久才形成了自然村,為木瀆復甦創造了條件。入唐後,蘇州開始繁榮,周列雄州,縣為望縣,這對位於近郊的木瀆十分有利,到北宋便建為鎮。

據《吳地記後集》記載,它是吳縣首建的三鎮之一。初時鎮區不大,僅在香溪一帶,後來逐漸向胥江兩岸延伸,形成了上塘、下塘兩街。明清時更為興旺,上下塘街巷相連成網,中市一帶商鋪、牙行、飯店、酒樓林立,圍繞溪水、古橋,構成了吳西繁華商埠。

清沈欽韓說:“木瀆自唐以來,人物浩穰,農賈湊集,雖名曰鎮,其實縣也。”

斜橋則成就了木瀆商賈繁華之景。

乾隆六下江南,为何次次必打卡小镇木渎

木瀆鎮上的古橋,和周邊景色形成了典型的江南水鄉。

乾隆六次駐蹕木瀆

木瀆的再度崛起,與康熙和乾隆多次南巡也有一定關係。尤其是乾隆皇帝,他對旅遊點的期望值甚高,兩江總督高晉在《南巡盛典》卷八十五說:“乾隆庚午歲,皇上下詔省方,稍加修葺,以備臨幸”。

“皇帝說一聲稍加修葺,地方官員的領會就是措施要大大加碼,不光景點要修繕一新,但凡經過的道路、碼頭也不能馬虎,市容更要大加美化,以打造盛世昇平氣象。再說,木瀆是御駕到蘇州遊山入湖之必經之地,皇帝每次一來,鎮貌就要刷新一次,因此這一時期就成為木瀆歷史上大顯亮色的一頁。它的歷史風貌也於此定稿,徜徉其間,仍能感受到乾隆年間的韻味。”馬亞中教授說。

《木瀆小志》卷六所錄的《木瀆雜詠》對乾隆時期木瀆的美進行了記載:

“何年高挺兩虯枝,鬱作慈雲蔭古姿。夜靜濤聲誰領得,山僧出定四更時”,這是對木瀆東部風光的描繪;“連峰積素浩漫漫,晃盪朝光兀自寒。正似海天初照裡,玉山一抹壓銀欄”,這是寫木瀆南部的山景;“山溪交匯激難留,拍岸跳波駭過舟,何事洶洶爭兩派,終看合併作東流”,這是木瀆中部斜橋的景觀;“數點橫斜夕照邊,水鄉雲畔宿寒煙。誰從傳此無人態,蘆荻瀟瀟雪滿天”,這是木瀆北部的風景;“曬網船頭日近殘,夜來篷底話團圝。自緣怕涉風波險,只守寒燈傍舊灘。”這是木瀆西部風光的寫照。

《木瀆雜詠》的作者是乾隆年間的秀才吳溥。他的詩名不著,但因就在木瀆寓居,對本地風光非常熟悉。從詩中就能讀出木瀆的繁華景象。

時任清宮畫院的畫師徐揚,曾繪製了《盛世滋生圖》又名《姑蘇繁華圖》,其中有對木瀆部分的形象描繪,同時參看,清朝中期的木瀆風光也就浮現在眼前了。

乾隆六下江南,为何次次必打卡小镇木渎

乾隆信奉佛教,靈巖山是當時的佛教聖地,香火鼎盛。這是現在的靈巖山寺。

馬亞中教授說,乾隆六下江南,除木瀆地處蘇州近郊,風景秀麗交通便捷,能滿足行宮搭建的條件外,木瀆曾是范仲淹的出生地,他的祖祠在這裡,而乾隆一直推崇范仲淹的思想,因此每每到木瀆,都要到范仲淹祖祠祭拜。

范仲淹祖祠是如今的木瀆天平山範墳,1995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此外,乾隆信奉佛教,木瀆靈巖山是當時的佛教聖地,香火鼎盛。每到江南,乾隆必要到此拜佛祈禱。曾經在靈巖山上還有一處乾隆的行宮,但後期遭到了破壞。

“乾隆是還是一個喜歡美食的皇帝,最愛徽菜。他的後廚中最受寵的是蘇州廚師。當時,最高等級的國宴便是蘇宴。無論是妃子還是大臣,得到皇帝賞賜的蘇菜,都可以說是最高級別的賞賜了。”馬亞中教授介紹,除吃喝玩樂外,乾隆下江南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為安邦治國發現人才,培育士類。在清代產生的114名狀元中,江蘇人就有49個。

江南之地自古富庶、宜居、文化且繁華,蘇州自古以來就是中國著名的魚米之鄉、豐饒之地,是清政府的主要“糧袋子”和“錢櫃子”。江浙交納的糧賦佔全國的38%,稅銀佔全國的29%,關稅佔全國的50%,蘇州佔將近一半。乾隆時期的蘇州織造曾顯赫一時。如果沒有江浙的巨大財力支持,就不可能造就乾隆盛世景象。

最後一個原因就是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乾隆六下江南必要下榻於蘇州園林之中,其中一處就是木瀆鎮的虹飲山房。虹飲山房是清初木瀆文人徐士元的私家園林。這裡“溪山風月之美,池亭花木之勝”,令乾隆心曠神怡。因此,乾隆每次回京必大興園林,頤和園、圓明園等眾多園林希望將江南園林搬到北京可供他時時欣賞。南北氣候不同,乾隆晚年曾題詩“真山古樹有如此,勝日芳草可弗尋?”感嘆因“六度南巡止”,只能“他日夢寐遊”了。

木瀆雖經歷了2500年的興衰復甦,老街格局未變:虹飲山房、榜眼府等古建築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歷歷在目。

上游新聞見習記者 時婷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