嫩總執掌千億國企 他們會是誰的「影子」?

對廣大80後、90後而言,週末最為吸睛的新聞,莫過於“千億國企的年輕董事”了。

看到同齡人已身居如此“高位”,正在忙著給“雙十一”囤貨的島友們,想必心裡和經濟ke一樣五味雜陳。

11月4日,西安高新區財政局作出最新回應:高新區紀工委已經介入,正在調查廣大網友質疑的該三人擔任西安高新控股董事長、董事的年齡、學歷、資格和社會背景是否合規,以及該局工作人員是否存在違紀違規問題,一旦發現存在違紀違規情況,將嚴肅處理。

嫩总执掌千亿国企 他们会是谁的“影子”?

經濟Ke還注意到,除上面所說李甜、趙雪瑩、朱玥三人外,西安高新控股有限公司還有4名董事,均為“80後”。其中最大的1981年生人,最小的1989年生人。四人均從2017年11月15日起任西安高新控股董事。

嫩总执掌千亿国企 他们会是谁的“影子”?

一家總資產超過千億元的國企,高管卻是一水的80後、90後,有何“隱情”?

在調查真相水落石出之前,這幾個年輕高管的“上位”和“下臺”尚是迷霧。但清晰可見的是,此事折射出當下國企改革中行政和市場的邊界依然模糊,國企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的完善之路依然漫漫。

“影子”高管?

輿論漩渦中的李甜、趙雪瑩、朱玥三人分別出生於1984年、1993年、1995年。此前李甜為西安高新控股法定代表人、董事長兼總經理,趙雪瑩、朱玥均為董事。

公開資料顯示,西安高新控股成立於2003年10月,註冊資本11.3億元,其中西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佔出資總額70%,西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科技投資服務中心佔出資額30%,由高新區財政局負責管理。截至2018年6月底,高新控股公司總資產1270億元,淨資產403億元。

嫩总执掌千亿国企 他们会是谁的“影子”?

三位年輕人是否擁有擔綱一家大型國企的能力,經濟Ke不敢妄加評測。畢竟別小看80後,80後最大的也38歲了,最小的也快30歲了。也別小看本科畢業什麼的,畢竟像比爾蓋茨這樣從大學輟學創業,成為世界首富的例子太過勵志。

但即便如蓋茨這樣萬里挑一的人物,走入社會的相當長時間裡也是以技術天才示人,並未展示出太多管理天賦。反觀西安高新最年輕的一位董事,95年生人,大學畢業僅一年,顯然不太可能憑藉太多工作資歷或管理經驗身居高位。

引爆輿論的,自然是對這些年輕人們“背景”的猜測。如很多網友下意識般質疑的那樣,也許是因為“背後有人”,讓他們年紀輕輕坐上了這樣的崗位。一位網友的評論頗為搶眼,“同樣的年齡,我們還在起跑線上,人家已經到終點了。”

對此,西安高新區管委會聲明稱,本次輿論關注的李甜等3人,並無特殊家庭背景,整個任職過程中並沒有發現有打招呼等違紀違規現象。此外管委會還特意“曝光”了這三位高管的待遇情況。“李甜目前月工資4351元,朱玥目前月工資3600元,趙雪瑩目前月工資4200元,在任職前後薪資無變化。”

嫩总执掌千亿国企 他们会是谁的“影子”?

四千多元的月薪,管理過千億資產的公司,這畫面反差太大,讓群眾不忍直視。畢竟,如果這幾個人真的才能出眾,三四千塊的月工資,誠然有點“薪不配位”。

顯然,最合理的一種解釋是,這是一群“影子”高管。

陝西當地知情人士對媒體這樣表示,“西安有些事業編的領導,按規定不能繼續擔任公司董事等領導職務,由於‘幹部青黃不接’,所以就安排了若干年輕人在臺前代為履職。實際這些新任職高管沒有任何控制力和履職能力,說穿了就是‘影子’,西安高新控股的實際控制人是高新區財政局。”

這就比較清晰了:在各種文件要求“行政官員不能兼任高管”下,官員讓出位置,讓企業的幾名小年輕去掛名高管,既能保證企業的運營實際控制權還是在官員手中,保證企業運營方向,又能符合上級規定,豈不是一舉多得?

問題

但這樣的“合理”其實掩蓋了更大程度的“不合理”。

既然這是一家名字中有“控股”、“有限責任公司”的企業,就說明這家公司應該是符合《公司法》規定、並且朝向完善法人治理結構邁進的公司。如果僅僅為了行政合規,就讓千億規模的公司找幾個“掛名”、“影子”高管,顯然是太把國企當兒戲了。

為啥?既然董事長、總經理、董事都可以“掛名”,那該公司的董事會是幹嘛用的?拿來看嗎?公司裡的文件、政策,董事長、總經理總是有簽名權的吧,難道也只是“掛名”為之?那這個公司的治理程序就真的只是“走程序”了。

再往壞的一步想,如果是“掛名”,從法律意義上,這幾位年輕高管“有權必有責”,有了簽字權,就一定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萬一出了問題怎麼辦?追誰的責?是追形式上的“董事長”的責任,還是追背後實際控制人的責任?萬一在公司的具體項目運作中,聽命於背後實際控制人的名義“高管”簽了字、輸送了利益,承擔責任的是誰?

此事曝光後,西安高新區財政局已決定對該三人停職並啟動相關法律程序。該局在對外公告中寫到:“在選用企業管理人員的方法上,我們還存在不科學、不完善等問題,我們誠懇接受網友及社會各界的監督,加強對企業的監管,進一步修訂完善相關制度。”

已經有人為此付出代價。5日凌晨,西安高新區管委會就“國企任用年輕高管”一事發布聲明稱,高新區財政局違反管委會國有企業管理人員任用的相關規定,擅自變更企業法人代表及董事,經研究決定免去王進傑同志西安高新區財政局局長職務。

嫩总执掌千亿国企 他们会是谁的“影子”?

邊界

故事在一年前還是另一個版本。

2017年10月的西安高新管理層名單顯示,當時高層人員均擁有豐富的工作履歷。時任西安高新的董事長、總經理為閻玲,1970年5月出生,歷任西安高新區創業園發展中心綜合管理部經理、西安高新區創業園發展中心副主任、西安高新區創業園發展中心主任。

在董事、監事及高級管理團隊的眾多人員中,年紀最大的是肖萍,1957年2月出生,為高級會計師、高級經濟師,歷任西安高新區管委會財政局副局長。當時擔任西安高新控股有限公司職工監事。

年紀最輕的是宋琦,其1980年1月出生,為公司董事。歷任西安高新區管委會辦公室副主任、投資促進三局副局長(副處級)、西安高新區創業園發展中心主任,西安創新融資擔保有限公司董事長兼法定代表人。

他們的履歷中都有條清晰的印記,那就是“官商不分”、“政企交錯”。

這背後的邏輯非常簡單。一方面,擁有行政級別的官員去兼任國企高管,事實上主要來自自上而下的行政任命,而非市場化的選聘;另一方面,作為高管和企業經理人,往往領取的又是市場行情之下的高額薪酬。

說得再通俗一點,享受局長的級別,拿著董事長的待遇,在二者之間無縫切換,既能“兩頭通吃”又能“兩頭避險”。

國企行政化帶來的弊端有哪些?

九三學社中央曾進行過一次調研:“身在曹營心在漢”,管理者身處企業,卻有行政級別;企業是跳板、前程靠升官;關雲長的關係、歸屬都不在曹營,難以全心全意為曹操賣命;幹好幹壞一個樣,高管薪酬主要依據的是“有關規定”,與企業的效益和發展關聯度不高;“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高管既是幹部,就要定期交流,無心對企業進行長期規劃,更無法把企業發展視為自己的事業。

必須正視到,當下國有企業改革已進入攻堅期,在廣大國企正在進行公司化管理、去“行政化”的當下,行政公職人員卻仍然在國有企業兼職,這種“亦官亦商”的現象不僅與市場化的國企改革方向背道而馳,而且嚴重有悖公平和效率,使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成為一句空談。

事實上在此輪國企改革中,決策層早已意識到並明確,必須充分釐清央企、國企高管身上的官商界限,真正讓行政的歸行政,市場的歸市場。

上月召開的全國國有企業改革座談會上,高層再次定調:突出抓好市場化經營機制。要推行經理層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按照“市場化選聘、契約化管理、差異化薪酬、市場化退出”原則,建立職業經理人制度。

這不但呼應了目前國有企業改革過程中的核心命題,更對國企高管的選、聘、用提出了明確要求。在實操層面,各地國企中大量的例子已經證明,市場化選聘國企高管,是激活國企改革一池春水、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的有效抓手。

嫩总执掌千亿国企 他们会是谁的“影子”?

道理非常簡單。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深入,國有企業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發展,就必須有來自市場、精通市場的經營管理人才。而市場化選聘出的高管不再有“幹部身份”,“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無形中為國有企業做大做強提供了有競爭力的高端人才。

同樣是在西安,據《陝西日報》日前消息,已有4戶國有企業開展了董事會市場化選聘經理層人員工作,3戶企業完善了外部董事選派工作。在別處,據經濟ke瞭解,也有類似於西安高新控股有限公司的國企早早完成了公司化,比如北京中關村科學城建設股份有限公司和重慶的幾大城投公司,都早就完成了公司化改制,從機制上規避了類似情形的發生。

對西安高新而言,此次站在風口浪尖其實也源自他們的“自我換血”。西安高新區財政局官方表示:近期,高新控股公司按照事業單位員工不得在企業兼職的要求,分步對原董事、監事等公司管理人員進行了臨時調整,共指派包括李甜等3人在內的10名董事及監事為高新控股管理人員,其身份均為高新區會計核算中心企業身份的工作人員。

只是手法略顯業餘,新高管們太過年輕,連吃瓜群眾都看不下去了。

也許對古城西安而言,不僅應具備成為“抖音之城”這樣的創新魄力,更應探索出破除體制機制障礙的改革勇氣。

嫩总执掌千亿国企 他们会是谁的“影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