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博會:中國正從出口國向進出口均衡國轉型

冷眼觀世

中國經濟的成就是在開放條件下取得的,而未來經濟的高質量增長,也必須在更加開放的條件下取得。

11月5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在上海舉辦的首屆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並發表演講。習近平主席說,中國有13億多人口的大市場,中國真誠向各國開放市場,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不僅要年年辦下去,而且要辦出水平、辦出成效、越辦越好。這是中國對世界經濟的承諾,也是中國捍衛自由貿易體系的行動。

今年恰逢改革開放40年。四十年來,中國經濟經歷了歷史性的變遷,根本的變化就是:中國不僅是生產大國,也是消費大國,經濟發展的戰略從出口導向型轉向進出口平衡型。

從世界歷史來看,一個經濟大國的重要標誌就是它擁有規模巨大的消費市場,有完善的市場交易規則,最終消費品市場是世界級大國為世界經濟提供的機會。

中國經濟的結構已經發生變化,消費成為牽引中國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這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規律,是中國經濟邁向中高端的必由之路。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取得的最大的成就,便是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的貨物貿易國家,是世界最重要的生產國之一。從2009年以來,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出口國,中國貿易地位的提升也改變了世界貿易的格局。“中國生產,美國消費”的模式在金融危機之後出現了比較大的調整。尤其是在特朗普上臺之後,他固執地認為,美國進口以及貿易逆差都是美國吃了虧。

無論中美經貿如何再平衡,中國都是在按照自己的邏輯,從出口國家向進出口均衡國家轉型。就像習近平主席所言,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而不是小池塘。未來,中國經濟的穩定與增長就是世界經濟的“錨”。

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的主旨演講中提出中國將主動擴大進口,吹響了中國深度開放與改革的號角,在上海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就是對這一戰略的進一步落實。

中國經濟的成就是在開放條件下取得的,未來經濟高質量增長,也必須在更加開放的條件下取得。2017年,中國進口達到1.8萬億美元,中國進口已經成為中國經濟對於世界經濟的重大的貢獻。

從世界市場體系的分工和角色來說,消費國要比生產國擁有更大的優勢,市場需求尤其是最終消費品市場,意味著其他國家進行生產的機會。

中國經濟的結構已經發生變化,消費對GDP的貢獻超過50%,這些需求不僅是中國生產者的機會,也是世界其他國家企業和生產者的機會。另外,中國經濟邁向中高端,也意味著產業的遷移,對未來的邁向生產國的那些國家和地區都是重大的機遇。

幾年前,我在訪問美國的時候,有朋友說,未來中國要成為一個進口國,這是中國成為經濟大國的必由之路。進口意味著中國國內消費市場的完善,航運、保險、金融等行業的大發展,也意味著從生產國到消費國,從貿易國家向金融國家的轉型。

巨大的進口量也代表著以中國為中心的產業生產分工體系的構建,也是中國向世界注入的經濟增長的動力,是中國介入和引領全球經濟治理的契機,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通途大道。

□孫興傑(吉林大學公共外交學院副院長)

进博会:中国正从出口国向进出口均衡国转型


分享到:


相關文章: